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扇三角洲储层物性变化大、建模难度大的特点,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扇三角洲储层为例,进行地质建模研究。应用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统计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地质资料,应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PETREL对工区进行构造建模、沉积相建模和储层物性建模,模拟出储层的三维空间分布,实现了储层地质特征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同时,对建立非均质性十分严重的扇三角洲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方法和技术上的摸索,为同类油藏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国内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地质储量和可驱替储量为定量指标的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储集层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源于建模本身和储量计算两方面,着重分析了相建模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实验设计抽取了一组地质概念模型描述储集层地质特征的所有可能,定量分析了不确定性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掌握了主要不确定性因素的统计特征。以主要不确定性因素一储量的多项式响应曲面代替建模过程,采用蒙特卡罗法计算了储量概率分布,评价了储量风险。综合考虑储量规模、储集层连通性和发生概率,提供给油藏数值模拟一组优选的模型实现。图5表2参17  相似文献   

3.
油藏地质建模是建立表征油藏初始状态下构造形态与储集层物性及流体分布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过程,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建模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建模资料的不完备性,造成了地质认识和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为了提高地质模型的质量,基于常规地质建模方法和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技术,提出了动、静态资料多级约束,多种信息综合利用,模型质量全程控制的一体化建模方法;系统总结了每个建模环节的操作技巧和模型质量控制方法。实际应用表明,采用一体化建模方法及操作技巧,可提高地质模型的质量,减少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的模拟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相控建模技术在阿南油田阿11断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二连盆地阿南油田阿11断块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动态研究成果,应用相控建模技术,采用两种或多种建模方法联合工作的思路,分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集层属性模型.通过油气储集层相控与非相控物性参数模拟结果的对比,认为相控属性模型对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更为合理,使Petrel地质建模与Eclipse数值模拟一体化无缝链接,依据模拟结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油藏采收率.阿南油田的成功应用表明,相控建模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沉积微相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的储集层物性参数的模拟,为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模型基础.图8参18  相似文献   

5.
复杂逆断块储层油藏地质建模一直是最麻烦的建模工作之一,难题在于同一储层在一口直井中多次重复出现。按照常规的油藏地质建模方法,由于无法表征逆断块叠置部分重复出现的地层构造和储层物性特征,导致模型失真和储量损失,无法建成一个精确可靠的油藏地质模型;粗化后的预测模型也存在因地层缺失、储量变小而不能反映油藏的真实情况。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研发了以"多边界技术"、"断层隔挡技术"以及"全覆盖油藏叠合面积的矩形形式角点网格系统"数值模拟网格粗化等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系列,组合形成一种高效解决复杂逆断块建模中的构造建模和数值模拟网格粗化等难题的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利用地震构造解释成果、沉积相、地层对比、井资料等,为英东一号复杂逆断块油藏的开发方案建立了精确的油藏地质模型和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动态预测模型。通过方案实施追踪证实,开发方案预测的生产指标和两年来的实际生产情况的吻合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某典型的陆相成因油层组为例,介绍了现代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思路,针对研究目的层组的地质特征,采用相控储层建模的方法,通过构造地层格架建模、砂体建模及相控属性建模,最终建立一个三维、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其中每级建模都对后一级的模型产生约束影响。生产实际表明,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为进行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开发动态预测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必要的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构造建模是岩性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精准的地层格架模型是储集层相模型和属性模型建立的根本保障。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复杂断块油藏构造建模比常规岩性油藏构造建模要复杂得多,构造模型的建立成为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复杂断块的特征及常规三维地质建模流程,提出适用于复杂断块油藏构造模型建立的"点-线-面-体"四步法构造建模技术,详细阐述了其操作流程,并针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藏,运用该技术建立了符合复杂断块地质构造特征的三维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以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古岩溶型储集层,储集层非均质性极为严重。为制定试验区稳油控水综合治理方案,运用地震方差体技术、云变换技术、岩溶相控建模技术等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资料,通过构造建模、岩溶建模、属性建模、裂缝分析及模型分析筛选开展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改善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方案,为该区油藏精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提供了合理的地质模型。随机模拟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有利储集层与构造高部位存在一致性,且储集体的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及岩溶作用有关;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值均较低,分布具有随机性,整体表现为北东高,向南变低的趋势,由浅到深随井数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图9参16.  相似文献   

9.
位于乍得Bongor盆地的BS油藏为一薄层状构造-岩性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井距偏大,难以构建符合油藏实际用于开发方案调整优化的高精度地质模型。为此,基于地震、测井、地质、油藏动态多方资料和成果综合分析,设计了适合BS油藏的建模技术路线,采用角点网格构造框架建模和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和QC检查,建立了贴近油藏实际的高精度三维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和属性模型,并进行了模型合理性验证。基于模型粗化和油藏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在构造高部油层发育、连通性较好、单井控制储量大、剩余油丰度高的剩余油富集区部署加密井7口,为油藏下步开发挖潜切实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现状,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分析,运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进行了储层物性研究,并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框架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内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图的数字化,建立了沉积微相平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建模,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物性模型,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并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剩余油挖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地层切片技术的使用原则和适用条件,探讨地层切片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使用方法.以陆丰13-1油田恩平组上段为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分频解释为基础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最小等时单元内应用地层切片提取多种属性进行沉积相展布研究,提出了合理利用地层切片预测岩性的思路.研究表明:在分频地震数据体上寻找不随频率变化的低级序等时地层界面,能较好地确定地层切片研究的最小等时单元,保证切片等时标准面的地球物理与沉积的等时性,为井控地层切片属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地震波阻抗反演数据体可以作为地层切片识别岩性的输入数据体;在钻井分层控制下,以等比例地层切片方式提取地层属性,这样的地层切片更具等时性和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区扶余油层划分出5个中期旋回、16个短期旋回,建立高频等时地层格架,并通过层位标定、小层对比建立井震格架; 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高频等时地层格架下各个短期旋回的测井相模式及沉积相,认为该区沉积相为介于经典曲流河与经典网状河之间的河流类型; 在高频等时地层格架下建立相控砂泥岩模型,应用模型约束叠前地震数据进行相控反演,依据相控叠前反演结果进行储层预测,形成了基于等时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地震识别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本区叠置砂体预测问题,在反演剖面上后验井2m以上砂岩刻画清晰,1~2m砂岩在反演剖面上也有响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量钻井与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现阶段5种油藏类型三维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系列。基于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保幅拓频处理、叠前叠后敏感属性融合应用、含油气性综合判识等是河道砂岩油藏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测井约束层序细分、沉积微相随机模拟结合阻抗岩相概率体识别沉积微相与岩石相、相控约束多参数预测有效储层等技术,可有效应用于砂砾岩扇体油藏的地震描述。在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预测滩坝砂岩油藏的有效储层。甜点属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岩性概率反演等技术,可有效描述浊积砂岩油藏。通过断层增强处理,应用多属性体联合识别断层,进行断层平面组合优化、空间立体解释等可以精细刻画复杂断块油藏。技术有效性是随着地震资料精度和品质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储层静态建模不仅是油藏工程师认识储层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环节,也是地球物理工程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由于地质成因的复杂性和不同地球物理数据间的差异性,储层静态建模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较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难题是如何联合应用地震空间分辨率和测井垂向分辨率进行储层静态建模。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储层构造和沉积等时格架的储层静态建模方法,其要点有:基于地震和测井分辨率相同部分的储层构造等时格架解释、基于层序地层学的地震和测井储层沉积等时格架解释,以及基于储层构造和沉积等时格架的测井插值建模和基于建模结果的等时切片单砂体解释等。该方法在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逆掩断层下盘薄互储层研究中进行了应用,得到了开发信息的验证,从而解决了该油田面临的开发非均质高含水问题。  相似文献   

15.
范廷恩  胡光义  余连勇  宋来明 《石油物探》2012,51(4):371-376,316
海上油田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过程中,面临着钻井少、无露头、地震分辨率经常不足以支撑常规技术手段划分满足开发阶段需求的地层格架等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切片演绎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对地震信息的充分挖掘来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所谓切片演绎法,指在常规解释技术不能再细分地层单元的情况下,对该地层单元作等比例细分,通过细分的等时单元地震微相分析,结合沉积相演变规律,作进一步粗化合并,从而达到划分五级乃至六级层序地层格架目的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LD油田明下段Ⅱ油组上进行了地震微相分析,建立了该段地层精细等时格架。生产结果表明,该方法提供的精细地层格架符合工区实际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6.
N油田U组上段地层发育粉砂岩和钙质泥页岩的三角洲前缘—浅海过渡相,多变的沉积相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针对此特点,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地震地层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井—震结合对比划分地层,利用地震资料和标准层控制,构建大套地层等时格架;然后运用地震反射轴的等时性结合沉积旋回在地层格架内对比小层,确定研究区80口井6个...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预测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属走滑伸展型断陷,古近系东营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查明南堡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识别南堡凹陷东营组各级层序界面和相序,建立等时地层层序格架和演化模式,综合预测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相和油气分布。研究认为:层序界面、最大湖泛面、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相分布和构造背景是有利砂体分布和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东营组油气分布具有纵向相对集中和平面分带的特点,表现为油气主要富集于最大湖泛面之下的东三上亚段地层中,且多分布于凹陷第二走滑断阶带。图7参16  相似文献   

18.
叠前AVA广义非线性纵、横波速度反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叠前AVA地震资料反演地下介质的纵、横波速度,可以为地层岩性、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解释提供丰富的弹性参数信息。本文以Aki和Richards近似公式为基础,将最小平方问题转化匆大型稀疏矩阵的求解问题,直接反演出纵、横波速度;根据建立的反演目标函数导出了广义非线性矩阵反演方程;噪声协方差矩阵和模型协方差矩阵的加入,使叠前反演稳定性增强;通过AVA合成记录标定、AVA反演子波佶算以及测井、构造层位信息的共同约束,有效地降低了反演的多解性问题。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储量评价是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资产价值评价的核心,决定了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的投资收益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为合理快速评价海外新开发油气田储量,并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地质模型,以地质建模为手段,建立海外新开发油气田储量评价方法和流程。基于地质建模的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储量评价包括资料收集、地质格架评价、储层相和属性评价、储量计算与风险评价4大环节,可分为地质建模和储量评价2个阶段。地质建模阶段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最可能的构造、储层相和属性分布进行三维建模。储量评价阶段再依据对储层的不确定性的认识,开展地质格架、储层相和属性分布的不确定性研究,建立开发新项目的概率储量分布,暴露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的储量风险,实现海外开发新项目储量的快速科学评价。基于地质建模的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储量评价方法,有效融合了容积法和概率法的优点,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推广应用于海外油气田储量评价中。   相似文献   

20.
水平井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采油技术。水平井开发的技术关键之一是建立油气藏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据此可以确定明确的地质目标,设计合理的钻井轨迹。在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首先以构造解释成果为基础建立地层格架,然后结合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成果和相控建模的思路,利用序贯指示模拟等随机建模方法进行油气藏的属性建模。在大庆T4油田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T48-L121井区的精细地质模型,精细刻画了5m厚度砂体的空间展布,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水平井轨迹的设计,在高含水油区获得了较高的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