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雷  李明玲 《应用化工》2014,(5):887-889
以4-硝基苯酚为模板,通过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备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以紫外光谱考察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对4-硝基甲苯的吸附行为,研究了以65%硝酸为硝化剂,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催化甲苯硝化的特性,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可选择性的催化甲苯硝化,在优化条件下,甲苯转化率可达91.2%,产物O/P值可达1.37。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苯胺为模板分子,利用沉淀聚合法通过改变溶剂等条件制备了单分散苯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微球表面形貌幵测量微球尺寸,通过纳米粒度分析仪验证微球单分散性。经气相色谱表征,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苯胺最大静态吸附量为12.98 mg/g,具备对苯胺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3.
CVD法制备不同碳材料产物的FESE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苯、乙炔为碳源,采用CVD法制备碳微球。该工艺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所选碳源洁净无杂质,使得合成的碳微球不含其它杂质,对制备高性能碳微球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探索。所得产物分别进行了FESEM分析,结果发现有大量形貌较好的碳微球生成。  相似文献   

4.
研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采用反相非水乳液法制备聚酰亚胺(PI)微球.在两相比-定时,研究了复配乳化剂的浓度对PI徽球形貌及单体含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产物通过红外,热重(TG),扫描电镜(SEM),粒度分析手段进行表征.SEM表明:单体浓度20%,复配乳化剂含量7.88%时,...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水解-缩聚两步法合成了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球,考察了水解温度、水解反应pH值对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球粒径的影响,较佳反应条件为:水解温度5℃,体系pH值4~5。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粒径分析及微观形貌表征,证实产物为粒径小、分布窄、球形结构完整的硅树脂微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多孔树脂微球的亲水性,扩大其应用范围,文章通过马来酸酐(MAH)与多孔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微球悬挂双键的接枝聚合,制备了改性的多孔树脂微球。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法、酸碱滴定法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微球的交联度、引发剂、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马来酸酐接枝率和改性微球形貌的影响。在以交联度55%的多孔微球为基球,基球与MAH质量比为5∶3,质量分数为3%的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80℃、反应6 h时,制得了较好多孔形貌的改性微球。结果表明,马来酸酐为改性剂有利于保持多孔微球的多孔形貌。  相似文献   

7.
用乳液法成功制备出形貌规则的海藻酸钙微球,以该微球为"模板",合成出电导率为3.82S/cm的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用扫描电镜(SEM)对海藻酸钙微球及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搅拌速度为2200r/min时,海藻酸钙微球形貌最好,直径约为7μm,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直径约为10μm。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微球已经成功掺杂到聚吡咯中;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的XRD衍射峰强度明显高于纯聚吡咯的衍射峰强度。  相似文献   

8.
以四水合醋酸铜为原料,采用乙二醇回流法首先制备出氧化亚铜微球,然后以氧化亚铜为模板,在室温下制备出具有中空结构的硫化亚铜微球。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对产物的尺寸、形貌、晶体结构以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中空结构Cu2S微球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以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为原料,通过乳化法制备了聚(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微球。考察了体系pH、表面活性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时间等对微球的影响,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粒径进行了表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为1.0%,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体积分数为0.8%,体系pH为2.5条件下反应3 h可得粒径140 nm左右的微球。所得微球形貌规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0.
以分散聚合合成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作为种子微球,采用两步种子溶胀法制备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并吸附玫瑰香精制备了香精多孔微球。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定仪(BET)、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对种子微球和多孔微球的粒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缓释性能、表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种球的粒径随着分散介质中无水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溶胀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用量的增加,多孔微球的平均粒径变大,分布变宽;随着交联单体二乙烯苯(DVB)用量增加,多孔微球平均粒径减小,分布变窄;以甲苯为致孔剂制备的多孔微球单分散性最好。当V(DBP):m(种球)=3:1,V(DVB):V(苯乙烯)=4:0时,制备的多孔微球的平均粒径约为4μm。以此多孔微球负载玫瑰香精,可以减缓香精的释放速率,提高起始分解温度,实现对香精的缓释。  相似文献   

11.
程有亮  李铁虎 《炭素技术》2013,32(2):1-5,15
以水性中间相沥青(AMP)为前驱体,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为结构导向剂,通过控制AMP的凝胶化和自组装过程,采用溶胶-凝胶法来制备介孔沥青炭微球。利用SEM、HRTEM、SAXRD、FT-IR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介孔沥青炭微球的形成机理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制备介孔沥青炭微球的过程中,CTAB与离子化的AMP可通过S+I-静电力作用形成凝胶球,经炭化后得到介孔沥青炭微球。当CTAB/AMP=1.2时(CTAB为2 g),炭化后得到的介孔炭微球之间界面明显,表面光滑,球体粒径为300~500 nm,当增加CTAB胶束在溶液中的浓度时,炭化产物中得到纳米炭棒。所得介孔沥青炭微球C-AMP1.2-800有序度差、石墨化度低,球体为乱层石墨结构,其在50 mV.s-1下的比电容为103.5 F/g。  相似文献   

12.
以聚苯乙烯乳液为种球、氯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单步种子溶胀法与二步种子溶胀法制备了单分散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微球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微球的吸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二步种子溶胀法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吸附识别性能最佳,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13.
以四氢呋喃、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体积比6∶1∶1)为分散剂,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氨水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初步分析了链霉素与功能单体和交联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验证了它们形成氢键的可能性。活化时间会影响分子印迹微球的形貌。吸附实验表明,分子印迹微球比非印迹聚合物微球对链霉素具有更优越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以2,3-二溴-1,4-丁二醇为主体,在碱性条件下与二乙胺反应制备含胺基可交联烯烃单体,然后与苯乙烯通过悬浮聚合得到含胺基苯乙烯交联共聚物吸油树脂。对产物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并对其进行了吸油性能测试和CO_2刺激响应测试。结果表明:制备了多孔结构微球,产物结构与预期一致,所得吸油树脂对甲苯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其饱和吸附率为1.11 g/g;吸油树脂吸附甲苯后在CO_2作用下,胺基完成了亲油-亲水的转变并释放所吸附甲苯,脱附率为82.3%。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特定药物的吸附及控制释放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以硅胶为载体,先对其进行硅烷化修饰,再以薯蓣皂素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MAA)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共同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表面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了薯蓣皂素温敏印迹硅胶微球。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表面化学基团及颗粒形貌进行表征。测试了分子印迹硅胶微球的载药性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温敏印迹硅胶微球对薯蓣皂素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为21.6mg/g,也具有较高的控制缓释性能。释放动力学表明,其在12h内控制薯蓣皂素释放率为81.9%,而非印迹硅胶微球不具备缓释性。环境条件对温敏印迹硅胶微球的控制释放具有重要影响。当温度为30℃、溶剂为甲醇、NaCl离子强度为1.5×10-4mol/L时,印迹微球具有最高释放率,达99.28%。  相似文献   

16.
结合了微乳液和γ-射线辐照法的优点,用微乳液控制产物的形貌,用γ-射线辐照法实现了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出预期的核壳式无机-有机纳米复合微球。以七钼酸铵为无机盐原料,以苯乙烯为有机单体,用OP-10和OP-4作乳化剂,与水、煤油组成反相微乳液。用γ-射线辐射反相微乳液制备了二氧化钼/聚苯乙烯(MoO2/PSt)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微球。通过改变七钼酸铵的浓度和苯乙烯用量,观察产物形貌的变化。在七钼酸铵浓度为0.05 mol/L,苯乙烯用量为2 mL时,微球核壳结构明显,粒径均匀。  相似文献   

17.
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胆固醇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甲苯-乙腈(9:1, j)混合溶剂中沉淀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采用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了该聚合微球的结合性,考察了其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微球中形成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得到高亲和性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0.86 mmol/L和80.4 mmol/g,低亲和性结合位点解离常数和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0.39 mmol/L和61.6 mmol/g. 此方法合成的分子印迹微球对胆固醇有较好的结合性能,可用于胆固醇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8.
以CuSO4·5H2O为铜源、Na2CO3为沉淀剂,在80℃水浴中通过简单的液相沉淀法一步合成了CuO纳米微球。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WS-30A气敏测试系统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单斜结构的纳米微球,且该产物具有较好的光催化和气敏性能。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22,(6):1123-112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成分,用800倍数码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探讨不同反应条件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形貌的影响。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在酸、碱条件下,分别生成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和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碱性条件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40℃和4 h时,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呈现规整、均一的球型形貌;纳米SiO_2微球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都较好,且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20.
《塑料科技》2016,(6):36-38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合成了羧甲基淀粉钠/马铃薯淀粉交联微球。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吸水率的测定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交联微球中羧甲基淀粉钠的含量越高,交联微球的吸水率越高。当交联剂用量为6%时,微球的形态和粒径分布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