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信息技术》2016,(8):89-92
介绍了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设计了AT89C51与PC机串行通信系统,利用电平转换器件实现了单片机与PC间的串口通信,进而利用串口通信方式设计了双AT89C51单片机串行全双工通信系统,采用中断方式实现了A/B单片机数据互发互收,最终实现串行口的全双工双机通信,并使用Protues仿真软件进行了系统仿真。  相似文献   

2.
随着DSP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SP已广泛应用于各个控制领域,本文针对数字信号处理器与其它控制器的通信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TMS320LF2407A的串行通信系统。该系统通过串行外设接口和通用异步收发器两个通信模块实现DSP与PC主机和数显外设的串行通信。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实现数字排队机与程控交换机串行通信的方法 ,设计了通信接口电路 ,完成了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对通信模块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实现了数字排队机与程控交换机的通信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不存在串行通信接口的微控制单元(MCU)与数模转换器(ADC)等外围电路的串行通信,面向AD9222芯片设计了串行外围接口(SPI)模块。针对AD9222的串行接口的时序逻辑划分模块,并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实现有限状态机(FSM)完成设计。经过Modelsim仿真,结果正确。最后经过SMIC 0.18μm工艺流片及流片后的测试,结果证明该设计可以有效地完成微处理器与AD9222的通信,达到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FPGA的通用异步收发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Verilog HDL语言作为硬件功能的描述,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的发送模块、接收模块和波特率发生器,并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特点,实现了一个可移植的UART模块。该设计不仅实现了串行异步通信的主要功能,而且电路简单,工作稳定、可靠,可以将其灵活地嵌入到各个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6.
TMS320LF/LC240X系列DSP与微机的串行通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中介绍了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TMS320LF/LC240X DSP串行通信块的特点,说明了利用240X串行通信模块实现其内部CPU与异步外设之间的串行通信的原理,给出了240X与微机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以及在移动机器人传感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方法,最后对240X串行通信模块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PIC单片机开发过程中,由于芯片固有的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硬件模块数量的限制,如何实现可靠的无硬件模块的串行异步通信,成为众多开发者关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从经典的起止式串行异步通信协议出发,提出了一种可靠、实用的软件串行异步通信方法——三倍速采样法,并对其原理、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配置灵活、实用可靠,为实现可靠的软件串行异步通信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TMS320LF240x 系列DSP在多参数监护仪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德州仪器公司TMS320LF240xDSP芯片串行通信模块的特点,说明了利用240x串行通信模块实现其内部CPU与异步外设进行串行通信的原理,然后给出了240x与异步外设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及其在多参数监护仪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实现数字排队机与程控交换机串行通信的方法,设计了通信接口电路,完成了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对通信模块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实现了数字排队机与程控交换机的通信。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多路串行数据同时接收/发送,然后汇合成一路串行数据发送/接收的多串口转换技术。使用Verilog语言在FPGA上实现了该方案,分别设计了数据的接收模块、发送模块、缓存模块以及系统的分频模块、延迟模块,实现了多路串行数据在通信速率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合成一路高速串行数据收发的功能。通过Quartus II仿真和实验测试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在PC测试中,16路波特率为4 800 bit/s的串行数据,可以以波特率为115 200 bit/s进行聚合,各路数据速率无互相影响,且误码率为0。该设计的优点在于节约硬件开支,达到串口多用的效果,适用于多路数据同时采集的实时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双单片机的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红红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23):76-77,84
介绍一种基于双单片机技术的数据通信模块,他主要由2个AT89C2051单片机,调制解调芯片和RS 485总线接口芯片构成.该模块通过普通铁路电话线实现了车站信号的接力式传输,通过软件模拟SPI总线实现了两单片机之间的数据通信.该设计方法不仅简化了系统结构,分散了单片机的工作任务,而且增强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高了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UPS中DSP与单片机的串行通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数字化高频大功率UPS中,大都采用两片或多片DSP与单片机共同完成较为复杂的控制和监控任务。文中主要就SC I串行通讯接口实现DSP与单片机串行通讯展开讨论,同时给出了利用SPI实现串行通讯的设计方案,分析比较两种通讯方式异同,给出了DSP与单片机串行设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单片机软件模拟SPI接口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向东 《信息技术》2006,30(6):134-136
SPI接口是一种同步串行通讯接口,具备SPI接口的外围芯片十分丰富,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具备SPI接口的单片机种类较少。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模拟SPI接口的方法,使没有SPI接口的单片机扩展带有SPI接口的外围芯片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樊红社 《激光杂志》2014,(10):108-111
本文重点就大跨度物联网对于激光无纤传输的实际需求,通过系统设计的研究方式,对于激光通讯技术在SCM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系统采用了两台ARM9SCM进行协同控制,在大系统冗余的模式下,充分利用系统接口实现了基于SCM的物联网无纤激光传输系统的应用设计。本文系统运行在4MHz的运行频率下,可以基本满足物联网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单相视频调看,可以基本满足本文假设的三座酒店之间的物联网大跨度无纤数据传输需要。  相似文献   

15.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RS232串行数据截取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对RS 232串行通信数据的截取,给出了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设计方案。系统利用GM8123芯片将单片机的1个串口扩展成为3个串口,采用MAX232芯片实现RS 232电平与TTL电平之间的相互转换,单片机通过串行口截取通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再通过串行口发送到上位机进行显示。该系统具有两种工作模式,模式1实现对通信数据的实时截取,模式2是采用存储转发原理,截取器可以脱离上位机而工作。  相似文献   

16.
孙昊  吴子贤  王加加 《电子科技》2013,26(6):85-88,110
采用SPI接口协议实现了SPORTs口与CH376的通信。描述了一种基于USB主从接口芯片CH376与Blackfin 533的通信设计方案,包括SPORTs口的接口配置、USB模块的硬件设计、驱动程序、CH376芯片的驱动程序等。实现了DSP对USB存储设备的读写访问,以及计算机与DSP的通信,实验表明,整个设计可实现对U盘的快速读写,并方便与PC机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TMS320F2812的总体结构,详细论述了单片机与DSP的接口电路设计方案以及单片机与DSP的通信设计。对DSP与单片机通信的初始化程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甘明  周兴建 《电子与封装》2006,6(4):40-42,9
文章介绍了ATMEL公司的高性能AVR单片机ATmega103的主要性能特点,及其在FH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模块中的应用。其中详细介绍了片内同步串行SPI的使用,给出了SPI的通信应用程序。该设计方案经过软硬件调试,表明ATmega103单片机在资源和功能上较89C5X系列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片机的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凯  吴青萍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141-142,145
利用单片机设计了病房呼叫系统,分析了硬件电路与软件设计。该系统采用电源载波技术,利用系统的两芯电源线,实现语音信号和呼叫信号的交换。系统主机由MC88051单片机实现,呼叫分机选用PIC12C508单片机,显示主控芯片选择51类的AT89C2051单片机,通信方式采用串行异步半双工通信方式。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功能强大、安装方便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FPGA的RFID无线通信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线收发模块是RFID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研究并实现了基于FPGA的RFID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NRF905和XC2V1000芯片分别作为RFID无线收发模块和FPGA控制模块。利用基于Wishbone总线控制的SPI控制模块完成了XC2V1000和NRF905之间的SPI总线模式通信设计。由于采用了参数化设计,提高了其通用性和灵活性。设计通过了前仿真与布局后仿真,并在板级验证中实现了系统100 m距离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