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冷却水中悬浮物含量过高(75.4mg/L),污垢沉积,导致垢下腐蚀,引起锌粉炉冷却器穿孔。采用5%~7%HCl+0.5%HF清除冷凝器污垢和腐蚀产物,再通过冷却水预处理减少悬浮性杂质,调节pH7.5~8.0,加入水处理剂,腐蚀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
pH值对锌盐沉积的影响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汪素卿 《工业水处理》1991,11(1):14-16,44
本文指出碱性水处理运行中,pH值在9左右,此时加入锌盐缓蚀剂若不匹配稳定剂,其沉积率达90%以上。经研究指出,试验用水采用蒸发浓缩的方法可提高pH值,当浓缩倍数大于1.5时,pH值上升到9并保持不变。该方法可以精选锌盐稳定剂。  相似文献   

3.
正磷系配方的碱性处理又称为高pH低磷酸盐法。碱性处理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外提出的一种处理方法,它是使循环冷却水的pH保持在碱性范围,一般控制pH在7.5~8.5左右。碱性处理和酸性体系相比,水的腐蚀性减轻,但结垢的可能性增加。所以碱性处理除了加酸量减少外,缓蚀剂量也减少很多,一般投加量为5~20 mg/L。此外,在碱性处理的配方中还加入高效的阻垢剂和分散剂,以抑制水垢和污垢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自一九七五来以来,在我国的循环水化学处理中广泛地采用了磷系配方。它具有缓蚀性能好、药剂价廉易得、毒性小等优点。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是易于水解成正磷酸盐,并在热的表面上产生正磷酸钙的沉积。水温、PH值、停留时间对它分解都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六偏磷酸钠在60℃的水温、碱性pH的条件下,经60小时后,水解率可达50%以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办法是加酸调节pH,这样,磷系配方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碱性运行。由此,  相似文献   

5.
在冷却水技术开发的初期,广泛采用铬酸盐和磷酸盐处理方案。冷却水在酸性pH值范围内运行,氯气杀生费用低、药效高而被普遍采用。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各国相继制订排放水法规,严格限制铬等重金属排放,冷却水处理剂逐渐向使用非毒性物质转变。这时,控制无机垢的重大突破是开发了有机磷化合物,从而开拓了现代碱性水处理技术的道路。这种新型的膦系水处理方案使用非毒性药剂,并在碱性pH值范围运行。冷却水的pH值上升,氯气杀生的药效却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微滤-反渗透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垢样进行成分分析,确定该系统所结垢为碳酸盐类污垢,采用了加酸方法解决结垢问题。运行结果表明:加酸后,pH降至7.8,朗格利尔(LSI)饱和指数与调节前相比显著降低,系统结垢倾向得到了有效抑制,延长了污水深度处理系统的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7.
pH值对锌盐沉积的影响及其稳定剂的筛选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碱性循环水处理中,锌盐是一种常用的缓蚀预膜剂,单独使用受pH值影响较大,容易发生沉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蒸发浓缩,当浓缩倍数达到2.5倍时,试验用水可以得到一个与生产现场相似的稳定的高pH值,在此条件下筛选出ZS-202是一种经济适用的锌盐稳定剂。  相似文献   

8.
低压静电用于循环冷却水阻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压静电处理循环冷却水的阻垢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采用动态监测污垢热阻的方法进行了结垢与阻垢实验,并对溶液的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压静电处理循环冷却水对换热表面的结垢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实验中仅需2.2W功率就可达到100%的阻垢率。低压静电水处理不同与其它物理水处理技术,它可降低溶液的硬度、碱度、电导率及pH值,是一种主动的抗垢技术。被处理溶液中发生的微电解反应使更多的污垢晶体在处理器中聚集并生长,而不是沉积在换热表面,从而起到阻垢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电锅炉给水处理示范工程于1992年11月19日~21日在山东维坊通过国家海洋局鉴定。发电锅炉给水处理示范工程是在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电渗析技术专利和频繁倒极等研究成果的垫础上,根据工程合同要求,对工艺流程及自动控制进行了精心设计。该工程采取了提高电渗析膜堆配水均匀度工艺,特有的浓水循环工艺,加酸调节浓水pH 工艺,回  相似文献   

10.
循环冷却水的碱性处理,是指将循环水的pH控制在碱性范围,充分利用溶解在水中的Ca~(2+),Mg~(2+),CO_3~(2-),HCO_3~-,SiO_3~(2-)与OH~-等缓蚀离子,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性薄层,让少量缓蚀剂控制腐蚀,同时使用阻垢剂控制结垢的一种处理方法。由于碱性处理减少了腐蚀、控制了结垢、减少并避免了由于加酸操作可能带来的事故、保证设备能长期安全运转。因此,自70年代问世之后,立即得到各国水处理界的重视、到70年代末,这种处理方法在国外水处理技术中,已居主导地位。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碱性水处理技术,几年来发  相似文献   

11.
发明详细说明盐水淡化过程中,首先是溶解度最小的碳酸钙碱性垢在传热面上折出,然后随温度、浓度升高就析出酸性硫酸钙垢并复盖在传热面上,使设备热效率下降。这些垢往往使管路堵塞,影响海水流通。以往,为了防止这些垢析出以图提高总传热系数、维持稳定操作,一般采用海水加酸(H_2SO_4,HCl等)的方法,以降低海水pH值,使CaCO_3、Mg(OH)_2等碱性垢分解,并维持CaSO_4垢不析出的温度、浓度下操作,也即所谓pH调节法。往海水里加酸调节pH时,必然会产生CO_2。因此,为了在系统外连续地除去CO_2,促进碱性垢分解,这已成为缺不可少的操作。为了防止盐水中碱性垢析出,在盐水里加入酸时,必须使所产生的CO_2从盐水中脱  相似文献   

12.
周本省 《清洗世界》2004,20(11):21-23
介绍了我国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情况及其进展,扼要举例讨论了冷却水处理化学方法中的几种新的技术:(1)新型有机磷酸、(2)新型聚羧酸、(3)荧光示踪加药系统、(4)锌离子的稳定剂和(5)加酸调pH的碱性冷却水处理。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我国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情况及其进展, 扼要举例讨论了冷却水处理化学方法中的几种新的技术:(1) 新型有机膦酸、 (2)新型聚羧酸、(3) 荧光示踪加药系统、(4) 锌离子的稳定剂和(5) 加酸调pH的碱性冷却水处理。  相似文献   

14.
王建国  李松  辛红伟  李红延 《化工进展》2013,32(8):1929-1933,1973
基于水处理技术抑垢及缓蚀效果在线监测实验台,分析了电磁场作用下换热器结垢过程中各典型水质参数的变化,并用均衡接近度灰关联分析方法表述了电磁场作用下特定循环水典型水质参数与换热器污垢热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电磁场作用下换热器结垢过程中,电导率、溶解氧及浊度较未加磁对比实验的高,而pH值较未加磁对比实验的变化甚微。通过分析水质参数的变化发现:电磁场作用下,水质参数与污垢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其中,电导率对换热器的污垢热阻影响显著,而pH值的影响最小。为建立多水质参数与污垢热阻之间数学模型选取合适的参数及探索电磁抑垢机理,制定有效的防垢、抑垢对策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 天津第一炼油厂的循环冷却水力低(?)度水质(见表1)。目前采用的水处理配方为六偏磷酸钠加HEDP,加H_2SO_4响节pH值8.O~8.5,预膜和运转时补加适当用量的钙。采用该配方虽可达到要求的缓蚀和阻垢效果但存在一定的缺点:①须加H_2SO_4调节严格要求的pH范围;②需要大量的H_2SO_4;③加酸操作比较麻烦,稍有不慎,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原水质量差或水处理不当造成炉水pH值偏低。据调查我市凡采用炉外化学处理的锅炉,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为此要向炉内添加适量的碱性调整剂,以提高炉水的pH值。为了防腐,要求pH保持在10~12的范围。目前采用的碱性调节剂主要是碳酸钠。但是笔者认为用碳酸钠来提高炉水的pH值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前言自从七十年代初引进了循环水处理技术以后,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做了许多工作,使循环水处理技术向前迈进一步。目前有些工厂加硫酸调节PH值,使PH=7.5—8.3,同时加缓蚀阻垢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些年来冷却水处理的发展由采用无机物水质稳定剂向有机物发展。由单一配方向复合配方发展。由采用低浓缩倍数向高浓缩倍数发展。由酸处理向碱处理发展。过去为了防垢而采用了加酸降低PH值的做法,以缓蚀剂来解决低PH值的腐蚀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加酸的费用,而且由于PH值较低而加重缓蚀的任务。近年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公用工程循环冷却装置中高浓缩倍数利用节能减排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同时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广的锅炉防腐阻垢水处理技术。该技术研制了新型缓蚀阻垢剂,加酸调节循环水pH值,降低循环水的结垢程度,提高浓缩倍数,从而降低循环水系统的排污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提高浓缩倍数的关键是选择适合生产装置特点的水质稳定剂。因此,配方设计思路是结合生产装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高pH值、高硬、高碱条件下的大分子有机磷、优良磺酸多元聚  相似文献   

19.
新型水处理剂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循环水水处理剂缓蚀、阻垢效果的因素,对原全有机膦碱性配方ZS—401进行改进,开发出新型水处理剂ZS—402,使之更适用于高温、高pH值、高硬度的水质,满足了不同工况对水处理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原水的pH值,强化混凝、沉淀效果,优化出水水质,在给水处理过程中需投加碱性调节剂。研究对比了食品级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调节pH值的效果,以及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了2种碱性调节剂的投加成本,结果表明,采用食品级固体氢氧化钠作为碱性调节剂时效果良好,生产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