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规模宏大的物理环境的激进建设,使原有的城市肌理以及承载着居民特殊情感、记忆与生活的街巷、院落和老房子随着城市的更新而消失了。本文从城市更新出发,分析了场所营造的急迫性,以重建场所认同和塑造场所记忆的角度,就未来城市场所的营造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诸如项目重叠,生态环境破坏的建设悲哀。如何在城镇化进程后不留遗憾是我们面临思索的关键问题。本选题通过调研使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城镇得以因地制宜的开发建设,使其具有地域特色。拟解决:一是环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不够紧密。环境建设尚未与新型城镇化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环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衔接不紧。二是城镇地域风貌不明显。城市主题文化还不够清晰,尚未形成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城市定位;中心城区、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地域风貌特色不明显。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可进一步加强。众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工业遗址、文化遗存尚未列为文物,未得到系统保护,损毁破坏的风险较大;历史文化风貌村认定标准不明确,规划档次低,存在"破坏性改造"的风险。抓环境形象构建,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的挑战,德国的乡村地区已经由历史上处于工业社会的边缘,发展成为与城市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高度关联的地区。本文介绍德国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整合性乡村发展规划",讨论通过乡村更新策略引导当地的文化认同构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性乡村发展策略"涉及到德国从联邦、联邦州到地方政府层面在规划制度和政策之间进行协调,在此基础上,该策略将村镇建设、田地结构调整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协调并制定相关的规划,通过满足当地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需求,加强居民的文化认同并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将结合获得"2010年巴伐利亚州乡村与村镇发展.特别奖"的案例"在莱西河与维尔塔克河之间",对相关的整合性乡村发展策略及其方法进行分析,并讨论对中国乡村地区发展与规划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黎智辉  黄瑛 《规划师》2013,29(4):32-36
新型城镇化的人本主义内涵之一即是强调城镇化水平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半城市化"指已取得城市户籍的正式迁移人口在居住就业、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等层面尚未完全融入城市社会的状态。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与推进。研究选择一部分在南京城区内种菜的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与城市普通居民在居住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比较,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周边居民对他们的认同情况来印证城市正式移民中"半城市化"状态的存在。从社会融合的视角构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借以测量他们的"市民化"程度,并指出经济收入水平与城市正式移民的"市民化"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5,(8)
《雅典宪章》提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现代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人们对游憩空间的需求越发迫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扩张"转向"内涵增长",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抓手,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本文以赣州为例,分析其游憩空间与特色文化相结合的布局模式,详细阐述赣州在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堪舆文化等地域文化影响下游憩空间的打造策略,为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都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区工业化是指建立在山区资源基础上,依托山区城市和集镇,使山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山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力占就业总劳力的60%以上,农民生活水平接近或达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山区小城镇建设初具现代化水平。山区城镇化是指山区农村除以农为主外,在农村二、三产业得到发展,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力占绝大多数,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接近或达到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一、山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山区城镇化是伴随着山区工业化的趋势而发展的。城镇化是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人们生产生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从它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更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从"新陈代谢"到"有机更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地实践不断深入,城市更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时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正是进入新发展阶段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城市发展新理念、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着力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9.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过程中,立足地域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推行由"管理城市"向"经营城市"的转变,不失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以此为抓手,通过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努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动力机制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农民进入城镇的主观意愿,可以将城镇化划分为"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两种类型2。"主动城镇化"是指由农民个体主导的城镇化,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空间流动实现,即农民自主选择来到城市,通过就业或投资,逐步在城市定居下来,从而实现从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另一种则是就地城镇化,即在乡镇、村庄范围内,通过农民个体的努力,将生产、生活要素聚集起来,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6):21-23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双重国家战略叠加期。内贸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城镇经济运行、人口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居民福祉、丰富城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内贸流通在效率、规模、设施、政策等方面仍然滞后于城镇化建设步伐。今后,要发挥内贸流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动作用,坚持"城""市"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建立流通发展长效机制,使流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产业、生活、文化建设相协调。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危机"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市发展向生态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走出"城市生态危机"困境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自然、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既有城市环境的改善与提升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设计课程"城市微更新"的教学实践,以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和社会学的多元视角出发,发掘居民对生活的真实需求,呈现了在历史保护背景下改善居住环境的设计思辨与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创建工作总体部署,紧紧抓住农村城镇化建设契机,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纵观七年来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02年春季,以攻克"三大顽症"(暴露垃圾、露天粪坑、河道污染)为整治重点,至2004年底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二阶段从2005年起,认真组织实施以环境保护为主的"三大工程"(家河整治、污染企业整治、公共景观建设工程),力求切实提高社会整体洁美程度和农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第三阶段从2006年开始,强力实施以绿化生态为主的"四大突破"("路长制"、"河长制"、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努力营造优美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面对的主要因素是农民与土地,农民失去土地不仅要解决身份变化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同时,还要保持他们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社会财富增值的实惠。“城中村”问题,尤其是“城中村”的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当前各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影响人居环境、影响城市建设品位、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难题。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如何稳妥地解决“城中村”农民建房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一、“城中村”农民建房存在的问题(一)村庄布局较为凌乱。目前国家为解…  相似文献   

16.
乡村是人类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的进程日新月异,但城乡差距也随之不断加大。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农民生活贫困、发展缓慢、生存环境问题得不到提升。这些与农民切身利息相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既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无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这一任务。2016年贵州省第五届小城镇建设观摩会在六枝特区召开,岩脚镇作为其中一个观摩点,投资1.36亿元,按照"村寨景点+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的模式创建,以传承古镇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本文从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层面出发,通过对六枝岩脚镇的地域特色的研究,以就地城镇化为指导方针,总结了在景观方案阶段和后期建设中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改进意见。为促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正前言人类活动都必须依托于所栖息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源。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和谐性伴随着整部人类的发展史。近年来,随着城市高速发展,高强度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使得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城市生态安全。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后半程,正在从速度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从"灰色"城镇化向"绿色"城镇化转变。如何在巨大的发展压力和较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城原有中心区的文化传承价值愈发受到重视。如何在更新的同时使得中心区的活力再现,城市记忆得以唤醒,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县城在城镇化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深入了解县城中心区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建筑、居民生活需求后,从城市修补的角度出发,针对县城原有中心区存在的现状问题,从生态控制、交通细分、业态整理、文化充实几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县城原有中心区的活力塑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倪虹 《建筑》2023,(1):12-14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群众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期盼有更舒适安全的居住条件、更便捷高效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更优美宜人的城乡环境;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人"下半场",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乡村发展也进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提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领跑城市,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进一步聚焦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中心城公共空间建设,强化城市软实力提升,建设"魅力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