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古茶树叶酵素经模拟胃、肠消化后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该研究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的方法,检测古茶树叶酵素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酚、黄酮、原花青素含量的释放规律,同时对模拟胃肠消化前后茶叶酵素中的5种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古茶树叶酵素在模拟胃消化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均显著提高(P<0.05),原花青素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变化(P>0.05);在模拟肠消化中,总酚含量、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提高(P<0.05),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无显著变化(P>0.05),原花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5种儿茶素类物质中在胃消化过程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肠消化过程中均显著下降(P<0.05),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在模拟肠消化2 h后分别下降了74.58%、64.40%、86.95%、48.21%。这表明,古茶树叶酵素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胃蛋白酶、胃酸可促进抗氧化活性物质释放,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有望应用于抗氧化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研究胃肠消化对苹果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总酚及主要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来评价胃肠消化对苹果多酚的影响,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为指标,评价苹果多酚提取物在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在胃消化过程中总酚含量随着消化时间延长而增加,在肠消化过程中总酚含量随着消化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少,但均低于消化前样品中的含量;在胃消化液中可检测到的主要酚类物质按照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绿原酸、表儿茶素、咖啡酸、儿茶素;在肠消化液中可检测到的主要酚类物质仅有绿原酸;胃肠消化使主要酚类物质发生降解或转化;胃肠消化显著提高苹果多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及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酚含量与以DPPH、ABTS、ORAC法测定的抗氧化活性高度相关,与FRAP法测定的抗氧化活性相关性不高。胃肠消化导致酚类物质降解或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诃子有效部位在体外模拟体内主要消化道环境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规律,本文对诃子有效部位经体外模拟体内主要消化道环境(口腔、胃、小肠)中处理后抗氧化活性(总多酚、总还原力、FRAP法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人工模拟口腔环境处理后,诃子有效部位抗氧化活性显著降低(总多酚、总还原力、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p0.01,总抗氧化能力p0.05);经人工模拟胃环境处理后,其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p0.01);经人工模拟小肠环境处理后,其抗氧化活性显著降低(总多酚、总还原力、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p0.01,总抗氧化能力p0.05)。本文为后续在体内环境进行功能食品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富含3类代表性酚类化合物(黄烷醇、黄烷酮和异黄酮)的3种食物(绿茶、橘皮、大豆)作为原料,模拟其在人体口胃肠中的体外消化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检测器(HPLC-DAD/ESI-Q-TOF-MS)检测体外消化前后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变化,同时测定不同消化阶段总酚含量(TPC)、总黄酮含量(TFC)以及抗氧化活性(DPPH、ABTS、FRAP、ORAC)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中检测出4种酚类化合物(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大豆提取物中检测出4种酚类化合物(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橘皮提取物中检测出2种酚类化合物(柚皮苷和橙皮苷);三种食物提取物中,经过体外消化后,绿茶提取物中的酚类化合物最不稳定,除(+)-儿茶素外,其余3种酚类物质几乎降解完全,损失率均达95%以上。绿茶、橘皮、大豆提取物的TPC在胃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在肠消化阶段显著降低(P<0.05)。绿茶提取物TFC在口腔和胃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在肠消化阶段显著降低(P<0.05)。橘皮、大豆提取物TFC与TPC变化趋势一致。绿茶提取物的四种抗氧化活性经胃肠消化后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大豆提取液体外消化前后ABTS、FRAP抗氧化活性在口腔阶段显著降低(P<0.05),DPPH、ORAC抗氧化活性在口腔、胃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在肠消化阶段显著降低(P<0.05)。橘皮提取液ORAC抗氧化活性在肠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ABTS、FRAP抗氧化活性在体外消化阶段均表现出和总酚含量变化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粱壳富含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探讨体外模拟消化处理对高粱壳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比色法评价消化处理对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通过FRAP、ABTS和DPPH等考察消化处理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胃液消化处理会降低高粱壳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而模拟肠液影响不显著。模拟胃液处理不会降低FRAP抗氧化活性,而模拟肠液处理显著降低其FRAP抗氧化活性。模拟胃液消化处理会降低高粱壳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活性,而模拟肠液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ABTS和DPPH抗氧化活性。体外消化处理会改变高粱壳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为高粱壳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金银花醇提物在体外仿生消化中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通过测定模拟胃肠消化前后金银花醇提物中12种成分含量、总体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并进行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酚酸类成分含量随模拟胃消化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模拟肠消化过程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黄酮类成分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在模拟肠消化过程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仿生消化过程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经模拟胃肠消化后,消化产物总体抗氧化能力及对·OH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显著降低(P<0.05),并与酚酸和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胃肠道环境均能促进金银花中酚酸和黄酮类成分降解,并显著降低其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研究金银花体内胃肠消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外模拟消化不同萌发时间的红小豆测定其萌发前后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讨萌发对红小豆活性物质生物有效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未经体外模拟消化的萌发红小豆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FRAP)也降低。体外模拟消化后,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比有机溶剂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降低,比未经消化提取物中偏高,生物有效性增加。模拟胃消化后总多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总黄酮含量变化不大,模拟肠消化后总多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呈逐渐增加趋势,总黄酮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变化较大。萌发能增加红小豆中总多酚、总黄酮的生物有效性,增大抗氧化活性,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能促进萌发的红小豆中活性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外模拟,探究黑果腺肋花楸果提取物胃肠消化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作用变化规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果提取物口腔消化液、胃消化液、肠消化液、肠透析液以及黑果腺肋花楸果提取物溶液5 种样品中总黄酮、多酚、花青素、原花青素含量变化;同时,检测5 种样品对羟基自由基、DPPH 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果提取物中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333.86±3.46)mg/g,其次是多酚,花青素含量最少。在模拟消化过程中活性成分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花青素含量在口腔消化液中最多,肠消化液次之,胃消化液和肠透析液中较少;原花青素在口腔消化液中最多,胃消化液中减少,肠消化液和肠透析液中消失。多酚在肠消化液中含量最高,口腔和胃消化液中差距不大,肠透析液中明显减少。模拟消化液清除羟基自由基、DPPH 自由基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口腔消化液抗氧化能力最强(清除羟基自由基IC50值为71 μL,强于维生素C,清除DPPH 自由基IC50 值为13.7 μL,弱于维生素C),肠消化液抗氧化能力最弱,而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结果略有不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黑果腺肋花楸果提取物消化产物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并与相关活性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胃、肠消化和吸收对萝卜苗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和吸收处理新鲜萝卜苗,分别测定总酚、总酚酸以及硫代葡萄糖苷等活性物质的含量,用亚铁还原能力(FRAP)、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还原能力(RP)、抗超氧阴离子能力(AS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SOD)5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萝卜苗的总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并以代谢组学手段对其它涉及的代谢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体外模拟胃消化后,总酚显著上升,总酚酸增多26.53%,而类黄酮和花青素显著降低(分别为33.66%和20.27%),原花青素增加19.15%。硫代葡萄糖苷显著降低(49.18%),异硫氰酸盐显著下降,维生素C的影响不显著,萝卜苗的FRAP、DPPH和RP能力剧烈下降,而ASA能力显著上升,SOD活力影响不显著。体外模拟吸收后,总酚与总酚酸含量降低,原花青素急剧降低(80.35%),萝卜苗的FRAP和RP能力少许回升,而SOD能力显著上升,DPPH能力显著下降(64.77%),ASA能力显著上升(22.05%)。模拟消化萝卜苗与新鲜萝卜苗相比,共鉴定出37种差异物,多以磷脂累积物、有机酸等为主,其中8种物质在模拟胃、肠消化后含量剧烈下降甚至消失,其余物质属于含量急剧上升的物质,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糖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胆汁酸生物合成、泛醌和其它萜类醌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核桃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对核桃花提取物依次进行模拟口腔消化、胃消化和小肠消化,分别采用福林酚法和亚硝酸钠-硝酸铝法测定核桃花提取物在不同消化阶段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为指标,考察核桃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口腔消化、胃消化和小肠消化过程中,核桃花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总酚含量从消化前的3.30 mg/mL降至消化后的0.62 mg/mL,降低了81.21%;总黄酮含量从2.88 mg/mL降至0.02 mg/mL,降低了99.31%;核桃花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从211.02 μg/mL上升到424.45 μ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从220.63 μg/mL上升至421.82 μg/mL,铁还原能力从106.13 μg/mL下降为40.47 μg/mL。在模拟胃消化和小肠消化阶段,酸碱环境和消化酶的作用破坏了核桃花提取物中的抗氧化成分,使其抗氧化活性发生了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了体外胃肠道消化模拟对黑果腺肋花楸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福林酚法和硝酸铝显色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消化前后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通过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来验证胃肠消化处理对黑果腺肋花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体外消化过程中,黑果腺肋花楸的多酚和黄酮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在胃消化模拟过程中稳定性较好,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模拟肠液消化过程中,多酚和黄酮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是提高了1.33、1.38倍(p<0.05),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降低了36.84%和8.55%。胃肠道中胃蛋白酶、胃酸、胰蛋白酶对黑果腺肋花楸中多酚和黄酮的释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胰蛋白酶会降低果实的抗氧化能力,这可能与有机酸的分解有关。本研究结果为黑果腺肋花楸天然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下刺梨抗氧化成分的释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来研究贵州刺梨多酚、黄酮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刺梨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的影响。对刺梨进行体外模拟胃消化和体外模拟肠消化,分别使用Na NO2-Al(NO3)3比色法、福林-酚比色法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普鲁士蓝法测还原力来测定贵州刺梨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中多酚、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实验,贵州刺梨在模拟胃消化中多酚、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还原力数值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模拟胃消化组0.5h内有明显上升的趋,最大分别增加1.48、1.35、1.14、1.48倍,之后趋于平稳。胃酸对照组最大分别增加1.28、1.21、1.07、1.41倍,之后趋于平稳,模拟肠消化组1h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最大分别增加1.07、1.65、1.28、1.07倍,之后趋于平稳。研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胃酸、胆盐以及胰酶能促进贵州刺梨中抗氧化成分的释放及其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通过模拟消化模型分析茶多酚在胃肠消化过程中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肠道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胃部相比,茶多酚在肠部降解能力更为显著;经过模拟胃消化,茶多酚含量降低了12.00%,GCG显著降低了32.50%,EGC增加了13.80%;模拟肠消化后,茶多酚含量大幅度地降低了35.90%~46.10%,EGCG显著降低了98.40%~98.70%,GC则显著增加了97.00%~114.00%;模拟胃肠消化后,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均大幅度降低(p0.05),除肠消化阶段清除ABTS~+·的能力外,其余消化阶段的抗氧化能力均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此外,研究模拟消化前后茶多酚对肠道细菌生长的影响,发现消化前其具有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和增殖嗜酸乳杆菌生长的作用,模拟胃肠消化后,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增强,但对嗜酸乳杆菌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法考察6 种黑色食品(黑米、黑苦荞、黑麦、黑豆、黑绿豆、黑小米)在胃、 肠道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通过模拟胃消化2 h后,多酚和黄酮释放增长比例最高 的分别是黑小米和黑豆,分别增长28%和41%,进一步通过模拟肠消化2 h后,多酚和黄酮释放增长比例最高的分 别是黑麦和黑绿豆,分别增长113%和52%。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 由基清除能力、亚铁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 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模拟胃消化阶段的增长比例 最高的分别是黑豆(114%)、黑绿豆(31%)和黑米(28%),在模拟肠消化阶段增长比例最高的分别是黑苦 荞(161%)、黑小米(124%)和黑米(199%)。通过模拟胃蛋白酶、胰酶和胆汁等消化作用后能显著提升黑色 食品的黄酮、多酚释放量和抗氧化活性(P<0.05),尤其是黑米,在消化前后均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通过 胃、肠消化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和ABTS+·清除能力分别为4 531.79、3 729.69 μmol Trolox/100 g md和 3 727.14 μmol Trolox/100 g md,分别较未消化时增长了200%、171%和383%,是较有应用前景的一种黑色食品。  相似文献   

15.
郑平  吴幼茹  杨继伟  邹毅  王在谦  李楠 《食品科学》2016,37(11):242-247
甘蔗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和黄酮类物质,本研究以总酚含量、黄酮含量、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能力、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总还原能力为指标,探讨由甘蔗汁发酵而成的甘蔗酒、甘蔗醋在体外及模拟人体消化环境整个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阶段酒精对多酚和黄酮具有一定的提取作用;在醋酸发酵阶段多酚和黄酮含量呈现波动状态,这可能和发酵过程中的氧化、水解作用有关。甘蔗醋发酵产物在体外具有极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同时甘蔗酒还具有较强清除·OH的能力。多酚和黄酮经过模拟人体肠胃消化环境后发生了一系列反应:多酚和黄酮在胃液环境中的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而在肠液环境中含量略有上升。通过对不同发酵产物在体外及模拟人体肠胃消化环境下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清除·OH能力、总还原能力的比较,表明人体肠胃环境中的抗氧化活性不仅受食物中抗氧化物质的影响,而且受消化液中pH值、蛋白酶、磷酸盐等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研究了山楂多酚、黄酮及抗氧化活性在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胃肠消化对山楂中5 种主要单体酚类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楂多酚在模拟胃液消化中稳定性较好,总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模拟肠液消化中山楂多酚易发生降解,总多酚、黄酮含量在0.5 h内分别降低16.26%和7.46%,抗氧化能力也随之降低10.25%。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显示,5 种单体酚类化合物含量在胃液消化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肠液消化中变化情况不相一致,其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表儿茶素在0.5 h内完全降解,绿原酸和原花青素B2在0.5 h内分别显著下降40.78%和28.99%(P<0.05)。  相似文献   

17.
封易成  牟德华 《食品科学》2018,39(7):139-145
为了研究体外模拟山楂胃肠消化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变化规律。本实验通过体外模拟山楂口腔消 化液、胃消化液、肠消化液、肠透析液以及山楂提取液5 种样品,测定其黄酮、多酚、多糖和有机酸含量变化,及 5 种样品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 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 子还原能力。结果表明:5 种样品在模拟消化过程中活性成分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经口腔和胃消化后多糖和 有机酸比消化前含量显著增加;5 种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ABTS+?及还原铁离子能力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口腔 和胃消化液抗氧化能力最强,肠透析液抗氧化能力最弱,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结果略有不同。从本研究中可以看 出山楂在体内的消化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李娜  陆俊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8):374-382
目的:为探究五种食用花卉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五种可食用花卉(桂花、万寿菊、栀子花、紫玉兰花、木槿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消化前、体外模拟胃消化、体外模拟肠消化五种食用花卉多酚、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结果:五种可食用花卉的黄酮、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在模拟胃消化阶段增长不大,而在模拟肠消化阶段呈现出较大的增长趋势。通过整个模拟胃肠消化,多酚增长了127.55%(桂花)~461.70%(万寿菊),黄酮增长幅度为46.50%(玉兰)~218.46%(万寿菊),其中以万寿菊的多酚和黄酮的含量最多,分别达到了(8.95±0.03) mg没食子酸当量(GAE)/g和(83.01±0.01) mg儿茶素当量(CE)/g。三种抗氧化活性中,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升了77.0%(木槿)~158.05%(栀子花),铁离子还原能力上升幅度为15.30%(桂花)~163.92%(桅子花),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增长幅度为142.35%(玉兰花)~274.18%(桅子花)。结论:五种可食用花卉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潜力,有望作为天然抗氧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烹饪方式对羊肚菌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体外消化方法对煮制、蒸制以及烤制处理的不同粒度羊肚菌粉(粗粉、超微粉)进行消化。比较了消化后的羊肚菌粉显微形态,模拟胃、肠消化液中还原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总酚含量以及DPPH(1,1-Diphenryl-2-Picrylhydrazyl)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power,FRAP)、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phonate,ABTS)。结果表明:经过体外胃、肠消化后,烤制处理的羊肚菌粉还原糖、蛋白质、多酚溶出量最高,蒸制其次,煮制最低,烤制比煮制平均依次高62.87%、58.58%、4.69倍;蒸制处理的羊肚菌,溶出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粗粉、细粉平均为40.40 mg/g,分别比烤制、蒸制高出18.77%,19.81%。超微粉碎不能有效提高还原糖、多酚的溶出,但可以显著提高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的溶出(P<0.05);模拟消化液的DPPH值没有显著差异,但FRAP和ABTS值差异显著(P<0.05),烤制处理的最高,其次是蒸制,煮制最低;超微粉碎不能有效提升羊肚菌模拟消化液的抗氧化水平。该研究为羊肚菌的科学食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