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清洗消毒工序消除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性。方法 参考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铜绿假单胞菌滤膜过滤法, 对大中小型(各2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清洗消毒工序前后的回收桶进行检测, 并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结果 大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回收桶清洗消毒前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依次为75%、80%、70% (平均75%), 清洗消毒后的检出率依次为0、20%、45% (平均22%), 同时检出其他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结论 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普遍比较严重, 中小型企业的现有清洗消毒工序不足以清除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找出瓶(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超标问题所在,探讨瓶(桶)装饮用水企业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污染点及控制现状,提出解决企业生产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如何达标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期望开发出关键控制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本市乃至全省及全国范围在食品监管中频繁出现瓶(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的问题,为食药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确保企业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水,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徐州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8年徐州市抽检的包装饮用水按照GB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结果 2018年共抽取包装饮用水310批次,总计4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5.5%。生产环节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要高于流通环节,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瓶装饮用水。结论徐州市包装饮用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风险隐患,相兲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市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 分析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饮用安全性。方法 按照GB 8538-2016(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对广州市桶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 并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限量的判定, 统计2016~2017年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监督抽查检验情况, 分析桶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结果 2016~2017年, 共计抽样检验广州市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桶装饮用水654份, 总计1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75%。其中2016年从285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0份, 检出率为3.50%; 2017年从369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8份, 检出率为2.17%。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结论 广州市桶装饮用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消费者的饮水安全, 同时提醒消费者提高对桶装饮用水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饮用水是导致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本文拟从生产加工工艺入手,通过添加紫外线灭菌器、对包装材料进行消毒、控制加工环境和工作人员卫生状况等方法,有效防止铜绿假单胞菌对包装饮用水的污染。研究发现经过全面的清洗、杀菌、消毒后,检测生产当天、放置一周、半个月、一个月后饮用水被铜绿假单胞菌被污染的情况,均未发现有铜绿假单胞菌污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概述了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发生情况,根据桶装饮用水的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生产过程中产生铜绿假单胞菌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包装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虽然厂家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但产品在流通及仓储过程中可能遭遇二次污染的情况。该文通过模拟实验,将瓶装水经过含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悬液浸泡、喷淋、恶劣仓储环境等不同情况处理后,定期抽样进行检测,评估瓶装水在流通及仓储环节受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风险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瓶装水在接触含有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水或储存于空间含有铜绿假单胞菌的环境中,被污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对天津地区桶(瓶)装饮用水进行抽样检测,监测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并分析污染原因,提出科学的控制措施。按照相关技术要求操作,检测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说明天津市饮用水污染情况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对公众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包装饮用水污染情况,对浙江省11个地区的水样进行了抽查,并对生产企业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已成为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面临的新问题,需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标方法对湖北省地区15家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水源水、各个生产环节水样及包装容器等共116份样品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将分离得到的48株阳性菌株通过梅里埃药敏鉴定卡进行耐药性分析,同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同源性研究。结果表明,48株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中有6株耐药菌株,耐药水平总体较低,而同一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亲缘关系较近,提示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水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广东地区2018年市售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及检测。方法 采用国标《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对实验室2018年抽检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项目检测及分析。结果 275份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中23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总阳性率为8.36%; 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92%; 包装饮用水中桶装水的阳性率为100%, 共检出76株阳性菌株, 菌株形态主要为蓝绿色。结论 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比天然矿泉水严重, 且集中在桶装包装饮用水中。建议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采取控制措施, 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广东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构建广东省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方法 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对广东省20个城市进行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专项污染调查, 并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81株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758份样品中共81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总检出率为10.7%, 81份阳性样品中有51份样品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水平在1~100 CFU/250 mL; 81株分离株对四环素(tetracycline, TE)、米诺环素(minocycline, MH)、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sulphamethoxazole with trimethoprim, SXT)的耐药率分别为18.5%、60.5%、91.4%, 对另外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几乎100%。81株分离株中多重耐药菌株18株。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广东地域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 从中发现本次污染调查的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率为10.7%, 且对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强抗性, 建议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增强桶装饮用水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膳食暴露进行风险评估。方法依据湖南省2017年3月~12月桶装饮用水的抽检监测数据,以桶装饮用水出厂后为起点,以最终饮用完为终点,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运用@risk5.5风险评估软件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正常人群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的饮水量,且饮用水的来源全部为未经烧开的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摄入量为32 CFU,大部分的消费者(众数)摄入量为0.06 CFU,摄入量大于0.15 CFU的概率为3.1%,消费者的感染概率平均值为2.4×10~(-8)。结论通过对湖南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膳食风险暴露评估可知,该菌在饮用水摄入途径上,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超标以及造成不明微生物滋生的原因,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条件,生产出合格的饮用水。方法采用国标法对某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的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就监督抽查结果和委托检验结果,约谈企业,组织技术力量深入生产现场,查找症结,并辅以适当的技术手段,直至排除食品安全隐患。结果该企业2016年清理并搬迁了粪池,在整改后长达一年的密切监测下,成品水中总大肠菌群2(MPN/100 mL); 2019年新建了储水池,截断了渗漏源,监测了2个月,成品水中菌落总数检出为0(CFU/mL)。结论针对小微民营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监管,提出监管部门和技术机构联动的解决方案。建议健全地方食品检验机构与食品监管部门的协作机制,挖掘地方食品检验机构在食品风险监测中的作用,及时识别隐患,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和分析黑龙江省瓶(桶)装饮用水中阴离子检测结果。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要求,对全省流通和生产加工环节的瓶(桶)装饮用水的水中阴离子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抽检486批次样品,总合格率为96.5%。按照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瓶装饮用水5.6%,纯净水1.96%,矿泉水1.67%;不合格项目为亚硝酸盐、溴酸盐和硝酸盐,不合格率分别为0.62%、3.9%、0.83%。结论黑龙江省生产和流通环节饮用水水中阴离子情况整体较好,但仍需加大监管监测力度,尤其是对瓶装饮用水需要进行重点监测,对于溴酸盐和硝酸盐2种离子也要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大连地区输欧水产企业加工用水进行微生物监测,调查其水质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方法依据欧盟新水质指令98/83/EEC的要求,在50份水样中分别对细菌总数(22℃和37℃)、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对水样中的风险菌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并通过大肠埃希氏菌ydiJ基因和肠球菌ddl基因合成特异性引物及探针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验证。结果 2种方法针对风险菌检出阳性结果一致。试验结果发现包含细菌总数(22℃和37℃)、大肠埃希氏菌和肠球菌在内的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率为20%,部分输欧水产企业没有达到欧盟加工用水的要求。结论要充分认清水产企业加工用水在水产品加工环节中的重要地位,做到对各个加工环节进行微生物风险监控,以保证输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实施以来成都市内生产和销售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统计2015~2018年成都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情况, 按照瓶装饮用水和桶装饮用水、饮用水的类型(纯净水、矿泉水、其他饮用水)、生产季节及厂址地域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994批次, 检出率为8.8%; 瓶装饮用水检出率0.6%, 桶装饮用水检出率达12.9%; 各类型桶装水均有检出, 纯净水、矿泉水及其他饮用水的检出率分别为2.0%、5.4%、15.5%; 分季节统计, 第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 高达22.1%;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包装饮用水厂址地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市西北(属于邛崃山脉)。结论 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桶装其他饮用水); 三季度污染情况最严重; 地域主要集中在邛崃山脉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