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1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口净流入,1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口净流出。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上海市,为37.9%。净流出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安徽省,为15.0%。近来媒体广泛关注的东北地区,净流出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仅为2.0%。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2)
该课题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企合作理论等为依据,参照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方法、经验,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历时近五年探讨流出人口职业技能异地培训的路径与策略,找到了有价值的对流出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异地培训的施策方略。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为一些城市注入了增长动力,也使得另一些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带来的发展困境。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广东省茂名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茂名人口收缩现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机理。通过研究可以看到,茂名的人口外流是户籍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倒挂"格局下,以农业人口流出为主的"隐性收缩"现象。这一过程伴随着产业、空间和财政收支持续增长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所经历的标志着城市衰败的收缩现象存在本质差异。茂名城市人口的"隐性收缩"既是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背景下,茂名应当抓住农业人口流出的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端人才流入,推动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已经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针对流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流入东部地区的现实,通过构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就业方程和工资方程预测东北户籍劳动力在异地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通过构建结构式劳动力流动选择方程分析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受教育年限对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和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东北地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大量东北户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东部地区;随着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的扩大,东北户籍劳动力的流出倾向将会逐渐增强。因此,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各种形式的补贴留住东北地区的高技能劳动力,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当前楼市去库存现状,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等专家此间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表示,应该以"良性、健康"的方式推动楼市去库存,而目前三四线城市库存单纯靠商业市场无法解决,需要全局政策杠杆配套。对于人口流入缓慢甚至是人口净流出的小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农村劳动人口进城务工的情况极为普遍,这种现象不但对城市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人口流出地的农村建设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农村为例,研究人口流出对于流出地农村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并从农村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与民宅规划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方面给出规划和政策上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随着2016年耕地"三权分置"办法的实施,耕地经营权流转逐渐加速。但由于耕地流转方式的简单化、规模经营农场的相对"飞地化"、农民城市化速度相对滞后、科技进步对就业空间的压缩等原因,部分流出承包耕地经营权的农民无法转移就业而成为农村新型无业人口。其规模与比重在不断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男性相对增多、社会区隔、休闲低级化、自我评价低等特征,对农村社会整合、和谐稳定、治理深化以及乡村振兴带来不利影响。有效消解农村新型无业人口的对策,主要包括采取更具包容性和参与性的耕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禁止耕地经营权强制流转等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人口不断涌入大城市,致使很多中小城镇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应对中小城镇人口流失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的议题。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的概念,也指出收缩型中小城镇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本文选取了我国收缩型城市的典型区域东北地区,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为例,从人口规模与结构、人口变动的视角,诊断县域人口收缩特征;从经济、产业、土地等维度分析收缩型县城的城镇化特征,探索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提出多层次政策支持、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机制体制创新的城镇化发展策略,来应对传统资源型县城人口流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从1992年到2013年河南人口总数增加、增长率趋缓,人口流出较多、男女比例缓慢上升,老龄化加快、家庭规模变小,抚养比重先减小后增加、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离婚率有所上升、妇女生育意愿有所改变、城镇居民收入有所上升。住宅状况发展地区差异较大:城镇化率在60%以上的郑州,投资额度持续上升;城镇化率50%以上、老龄化较低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较大,城市房价较低;城镇化率在45%以上在50%以下,未来需要转移人口在10万以上;城镇化率在30%到45%之间是一些县级市,未来还要转移较多人口到城市。河南初步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议今后政府要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注重基础设施配套、注重实物安置与货币补偿并重。支持房地产企业优化重组;引导房地产骨干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面向中高收入的老年家庭住宅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处在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在东北地区,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引发社会、环境、能源等变革,可持续的城市再生理念成为城市的更新的新支点。本文立足于东北寒地城市,结合地域发展特色背景,解析城市更新内在动因,从历史城区共生改造、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改造以及特色城区的生态发展三种再生形式提出更新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对研究该地区城市及建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汤舸 《城乡规划》2017,(6):115-116
近几年,只要谈及上海的人口问题,往往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上海现在有多少人口?上海是否应该控制人口?控制人口应该用什么手段和方法?上海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否应该是2500万?这个目标是太低了还是太高了?控制人口能解决所谓的"大城市病"吗?诸如此类。以上每一个问题都引发过无数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争辩与思考。在很多场景下,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在养老行业处在一片热火朝天之中,靠谱和不靠谱的医养结合到处都是,商机肆动。而农村养老似乎是这片热火朝天的禁土,占中国老龄人口六成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谁来管?现状中国的伦理观念虽然还在支持家庭养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再也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新的、可替代的养老方式仍在探索之中。同时,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出,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支撑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形成了区域集中度较高的两类地区——主要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总体而言,从人口流动的视角系统性考察上述两类地区区域城镇化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聚焦大规模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高度集中在城镇体系的"首末两端",并呈现出高度的本地化特征。同时,人口流动确实使得主要流入、流出地的城镇体系都一定程度上更趋于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但是,在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省份的"首位度"不断下降,而主要流出地省份的"首位度"却处于上升通道中,显示出显著的"对偶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180-183
人口抽样调查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根据国家统计制度,在非人口普查年(即尾数不逢0的年份)开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性战略问题。开展人口抽样调查,对于摸清人口数量、构成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推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指标,正确认识人口形势和变动规律,研究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正确制定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年来,出生人口问题始终是调查的瓶颈,漏报率比较严重。有调查就有误差,统计允许一定误差的出现。但由于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出生率的误差自有其一些特殊的原因。笔者从事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多年,通过此文对出生人口漏报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跨区域的移民来解决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人口的区域流动为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和招工难等现象,反映出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新变化。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若干地区的社会调研,以推拉模型作为研究框架,分析论证了人口流入地的“拉力”变化和人口流出地的“推力”变化。与城市拉力相对应,人口流入地的反推力在逐渐加大;与农村推力相对应,人口流出地的反拉力也在加强。顺应当下推力和拉力的双向变化,指出人口高流出地区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也要积极通过产业的导入来顺应本地的人口结构,提高本地人口就业,即“移业就民”。最后,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若干的延伸探讨。  相似文献   

16.
依托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的数据平台,对2000—2010年上海市人口的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变迁进行较为详实的呈现。研究发现,上海常住人口的居住空间变迁有2个特点:居住空间呈现圈层特征,其密度向外递减,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向外扩散;同时,不同年龄组人口在居住空间上呈现高度分化的态势。造成这种变迁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年龄的净迁入人口大量进入中心城周边地区。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的叠加分析表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就业在中心城区的空间聚集度远高于居住,而向中心城周边地区的扩散速度则远低于居住,其后果是职住分离状况的加剧。在上海市应对未来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的情境下,该研究可提供一个基于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调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余方达  郝国芳 《山西建筑》2007,33(30):23-24
阐述了研究农村人口规模的重要性,对综合平衡法、城镇化水平法以及人口容量法三种新农村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该预测法对新农村的人口规模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口规模     
<正>人口规模问题始终让规划师很纠结。我们离不开它,因为各项设施必须依此确定,用地规模和布局结构也要基于人口预测,更何况地方政府需要以人口指标转换用地指标,合法取得土地出让的腾挪空间。人口规模因而常被视作城市规划的基石。另一方面,我们  相似文献   

19.
陈莉  徐苏宁  谢略 《华中建筑》2011,29(2):134-137
人口的迁徙聚居形成城市.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大量流动,人的聚居使得东北地区迅速实现城市化,城市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该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转向现代居住形式的过程中,居住模式变化对传统城市道路结构、空间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不 断加剧,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减缓,如何保持 城市人口规模、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成为城市人 口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太原市为例,探讨人 口规模研究的新思路。在整合不同口径人口数 据基础上,梳理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采 用队列要素法推演太原市人口未来规模及其结 构,识别出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太原市将面临人 口萎缩、老龄化加剧和人口抚养比加重等一系 列人口问题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扭 转人口衰退危机、重返省内人口集聚中心、对标 中部发达省会城市发展步伐等三种情景下的人 口发展目标及途径,并据此提出更具针对性的 人口吸引政策、率先建设安心生育城市两方面行 动策略,期望为干预太原市人口发展趋势、探讨城市人口发展的可持续途径提供研究基础。本文研究结论也对不限于太原市的中国城市尤其是中 西部城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第一,在人口自然增长和乡城人口迁移日趋衰微的背景下,此前普遍 增长的城市将因城市人口竞争加剧而出现分化;第二,吸引城际迁移人口的政策措施也不同于吸 引乡城迁移人口,需采取更加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善的政策;第三,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 人口竞争,城市更应注重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积极探索生育友好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