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朱金  李强  王璐妍 《城市规划》2019,43(3):34-40,49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衰减均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下的产物。西方国家较早面临了城市收缩的现实,并形成了各自的理念转变与规划应对。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但也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人口流出地区。然而在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也面临着人口收缩、经济滞缓为特征的收缩困境。本文以上海市郊的合庆镇为例,分析了在过去增长路径的依赖下,显现出的"被动衰退"趋势。城镇当下的发展已出现了收缩的内外部驱动机制,内部机制表现在本地农民的脱农化程度高以及较强的城镇聚居意愿,外部驱动表现在环境的负外部性对本地农民的挤出作用和宏观政策导向。为实现收缩情景下的精明发展,合庆镇急需对镇村体系进行精明重构,产业区进行瘦身转型,并相应调整镇域空间布局,使其在收缩、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保持良性增长,提升城镇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2.
前言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1)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经济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和外来人口大量流失的收缩现象。文章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重点探索了农村城镇化地区村庄单元的收缩特征、形成机制和规划应对。研究表明,农村城镇化地区存在以出租屋空置和厂房小型化分租为特征的空间收缩,且主要集中于旧村片区和老旧工业区;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外来产业人口流失是导致村庄出现空间收缩的主要动因。为了避免村庄持续收缩,文章结合农村城镇化地区的收缩特征和机制,借鉴欧美国家采取的"精明收缩"发展策略,重点从旧村片区、老旧工业区改造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始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在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人口流动现象.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乡土,寄居城市,在生产上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及服务业的转变,因而也获得了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第三种社会身份:农民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经济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和外来人口大量流失的收缩现象。文章以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为例,重点探索了农村城镇化地区村庄单元的收缩特征、形成机制和规划应对。研究表明,农村城镇化地区存在以出租屋空置和厂房小型化分租为特征的空间收缩,且主要集中于旧村片区和老旧工业区;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外来产业人口流失是导致村庄出现空间收缩的主要动因。为了避免村庄持续收缩,文章结合农村城镇化地区的收缩特征和机制,借鉴欧美国家采取的"精明收缩"发展策略,重点从旧村片区、老旧工业区改造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变迁所引起的城市人口结构变动、人口规模减小、失去活力的城市收缩现象,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变革的重要形式之一。当前,我国城市收缩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日本城市化发展过程与我国有相似性,所以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富山市、旭川市为了应对城市收缩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尝试构建多样化的未来城市形态和复兴策略,推动城市空间重组,从而实现城市收缩的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对日本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和复兴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中国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应对凸显的或潜伏的城市收缩现象提出了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背后,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迅猛膨胀,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垃圾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人口正在快速减少。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带来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人居空间的衰败以及房屋空置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农村的建设规划将会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旨在结合国外的"精明收缩"理论,探讨其对未来我国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人口不断涌入大城市,致使很多中小城镇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应对中小城镇人口流失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的议题。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的概念,也指出收缩型中小城镇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本文选取了我国收缩型城市的典型区域东北地区,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为例,从人口规模与结构、人口变动的视角,诊断县域人口收缩特征;从经济、产业、土地等维度分析收缩型县城的城镇化特征,探索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提出多层次政策支持、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机制体制创新的城镇化发展策略,来应对传统资源型县城人口流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以人口缩减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常见新现象。文章分析了根河城市收缩的表象和原因,其收缩背景下的规划依然保持增长惯性,削弱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导致规划的引导管控作用降低。结合根河实际,文章从规划理念、产业培育、空间优化、棕地更新等方面提出"精明收缩"理念下的规划应对建议,以期为相似的东北林区收缩城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南省方城县为例探讨传统农业城镇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弹性规划的规划方法。方城县是典型的中部地区县级城市,城市的发展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上如何弹性面对未来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如何在城市设施配套上避免造成规划不公平现象是城市规划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在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化应对的弹性规划方法,具体从城市规划区范围的确定、城市产业空间的预留、历史城区的保护以及城市设施的弹性规划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探讨我国农业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如何在城市总体层面城市空间发展上应对城市发展阶段的跳跃式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以产业、人口、文化与空间为其内涵。本文通过统计数据说明近十五年我国空间城镇化已经超过人口发展,出现忽略产业的趋势,并对有工业基础和以农业为主的两个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论证:无论有无工业基础,地方城镇都呈现出空间构造的特征。它们首先通过新农村建设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随后,有工业基础的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侵占工业用地和耕地;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则在规划工业区的同时,为换取开发资金,将大量用地指标转让给中心城市开发,进行城乡捆绑式的发展。笔者认为,过度的空间构造源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并带来经济泡沫、资源矛盾与社会冲突。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应该回归到"人口、文化、空间与产业的协调综合发展"之上来。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1)
尽管当前国际上收缩城市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但已有不少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相当数量的收缩城市。文章通过梳理收缩城市的研究理论,结合国内城市规划同行对收缩城市的理解,确定研究的对象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与分析,并选取收缩现象较显著的黑龙江省伊春作为个案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地区的收缩城市既受区域性少子化、边缘性和制度变迁等问题影响,又带有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而个案城市的特性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口的收缩;对比西方的资源型收缩城市,伊春的人口收缩有着更为复杂的成因并出现了"退二进一""逆城镇化"等特殊现象,由此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是我国的人口和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流出比重较高。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对流动人口吸纳能力的减弱,以及中西部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与扶持,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的情况有所缓和,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流现象,给地方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安徽巢湖市中李村位于滨湖地区,过去曾因交通不便、经济水平低下等原因呈现较为明显的衰退现象,近年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多元产业的导入带来了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提高,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在政策扶持和政府资金投入下明显提升,村庄面貌也为之改善。新型发展要素和人口回流,对地方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准城镇化,以及风貌景观变化等方面的冲击,新型发展要素影响下的乡村变迁将对新型城镇化的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过程,公共产品不断地从城市向农村推进、公共财政不断地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村镇公共服务提供为抓手,建构基于农民实际需求的"生活圈"理论,阐明"生活圈"理论指导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方法,进而提出适合新型城镇化的村镇中心布局规划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个课题主要关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镇化问题,为我国城市发展寻找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城镇化的基本状态主要通过城镇化的特征分析来看其影响,包括跨区域流动、农民工的数量以及流动的状况。另外,未来在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和区域工资水平差距等多因素影响下,人口流动呈现出区域板块特征和以县为单元的区域性流动趋势——城乡双栖。工业兼业现象显著,抽样调查显示,40岁以上就近就业,农业兼业和务农的比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从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两个层面,对江苏省地级市及区县进行收缩测度识别,发现南通市是江苏省收缩现象最为明显的城市。基于南通市属于人口流入地区与流出地区的边界城市,通过对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探讨南通市的收缩特征,发现南通市是一个伴随着综合实力衰退的收缩城市,主要原因是人口发展水平的持续下降与低水准的城镇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南通市城市收缩的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中国的城镇化浪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程和必然结果。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1.27%,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城镇化在给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蔓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在全球化和国内转型压力的双重挑战下,西方国家一二百年城镇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许多问题,在目前的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本文结合国情,试图从10个方面探索城市发展的理念,医治各种"城市病",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创建美好城市。  相似文献   

19.
正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区总裁林良琦博士在本次展会上表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稀缺等综合因素,使得建筑行业需要反思传统的建筑方式。这将带来整个行业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68%的人口,即接近10亿人居住在城市里。"他补充说,阿克苏诺贝尔的"人?城市"计划倡导全面的城市规划战略,旨在全球范围内改善、振兴和重塑城市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来,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大城市中心地价的迅速上涨、一些“城市病”现象的出现等,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离心现象,即人口和一些经济活动逐渐向郊区发展,“住宅郊区化”就是其中一种较典型的情况。人口及经济活动的郊区化过程实质也是城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