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硅胶为基质,结晶紫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位,N,N-亚甲基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硅胶为载体,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制备对结晶紫具有特定亲和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红外光谱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优化实验条件,对聚合物的吸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平衡结合实验评价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结晶紫表现出较好的特异吸附,对模板分子最大吸附量值为22. 04 mg/g。  相似文献   

2.
玄光善  孙钦勇  郑晓 《应用化工》2014,(10):1852-1855
以三苯甲烷类碱性染料罗丹明B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分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制备对罗丹明B具有特定亲和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红外光谱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进行分析,采用平衡结合实验评价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印迹法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罗丹明B表现出较好的特异吸附,对模板分子最大吸附量值为96μmol/g。  相似文献   

3.
卞维柏  陈一帆  潘建明 《化工进展》2021,40(12):6752-6764
智能印迹聚合物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对模板分子具有响应性分子识别吸附能力,在吸附分离、药物传递、检测、固相萃取、催化等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首先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外场强化过程中常规分子印迹聚合物很难通过改变结合位点来控制结合特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而提出具有柔性位点的智能响应型印迹聚合物。随后以具有不同响应功能的智能印迹聚合物为出发点,对磁、热、光、pH、生物大分子等单因子及双重因子响应功能印迹聚合物在外场强化过程中的响应与识别机制分别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综述了近些年来这些智能印迹聚合物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相关研究工作进展。最后,基于不同响应功能的智能印迹聚合物的现状问题,对智能印迹聚合物在材料制备与理论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韩爽 《化学试剂》2014,(8):686-688,718
以四氧化三铁为内核,在其表面包覆二氧化硅,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磁性甲磺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采用磁强计(VSM)对产物的磁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溶液pH对印迹聚合物吸附容量的影响。通过动态平衡结合法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吸附动力学,相关系数r达到0.999 6,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为-8.481 kJ/mol。与非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制备的MIPs表现出高吸附容量和快速的吸附动力学。特异性吸附实验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甲磺隆具有高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5.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对L 特丁氧羰基色氨酸或D 特丁氧羰基色氨酸印迹的丙烯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评价结果表明,印迹分子L Boc Trp的离解常数(3 287mmol/L)要小于非印迹分子D Boc Trp的离解常数(4 379mmol/L),说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特异亲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等物理化学表征技术从结构上对这种特异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多层次孔结构的聚合物,为溶质的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聚合物表面存在可与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对L-特丁氧碳基色氨酸或D-特丁氧碳基色氨酸印迹的丙烯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评价结果表明,印迹分子L—Boc-Trp的离解常数(3.287mmol/L)要小于非印迹分子D—Boc—Irp的离解常数(4.379mmol/L),说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特异亲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等物理化学表征技术从结构上对这种特异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多层次孔结构的聚合物,为溶质的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聚合物表面存在可与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7.
王素素  张月  李辉 《化工进展》2016,35(4):1132-1139
以Zn2+-阿魏酸-咖啡酸配合物为模板制备了双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了制备条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应用效能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预反应混合液中金属离子、模板总量(阿魏酸-咖啡酸摩尔比为2:3)、功能单体及交联剂用量比为1:1:3:30(摩尔比)时,所得印迹聚合物对两种模板(阿魏酸和咖啡酸)均具有最好的吸附性能,吸附量分别达51.12mg/g和70.26mg/g.吸附动力学测试表明吸附3h,分子印迹聚合物可达到吸附平衡.用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固相萃取时,优化的淋洗过程为1.00mL H2O、1.00mL甲醇-H2O (3/7,体积比)及1.00mL甲醇-H2O-ACN (4/4/2,体积比),洗脱溶剂为2.00mL甲醇.在优化条件下,分子印迹聚合物可同时选择富集升麻初提液中的阿魏酸和咖啡酸,二者回收率分别为92.67%和95.42%,而且产品中杂质少于用硅胶萃取所得产品.  相似文献   

8.
分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具有与天然抗体相似的识别性能和与高分子同样的抗腐蚀性能的双重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中[16].合成了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尿素MIP),研究了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尿素的吸附能力,探讨了不同介质对吸附的影响.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乙腈中对尿素分子的识别能...  相似文献   

9.
马衍东  刘运传  王雪蓉  周燕萍  王倩倩  姚凯 《当代化工》2021,50(8):1822-1825,1830
甲苯是一种缺乏印迹位点的小分子,为实现对甲苯的印迹,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分子,苯酚为模板分子,二乙烯基苯作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虚拟模板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通过改变溶剂用量、交联剂与单体分子的配比等方式考察了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最佳成球条件并最终制备出粒径均匀的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使用该苯酚印迹聚合物与课题组前期制备的苯胺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形貌和吸附性能的对比,验证了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甲苯分子实现特异性吸附的可行性.经气相色谱仪表征,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甲苯的吸附能力为6.78 mg·g-1,优于苯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1.89 mg·g-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原花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其吸附性能。方法以原花青素为目标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溶剂选择水溶液为最佳溶剂,吸附时间在120min时可达吸附平衡,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原花青素分子的吸附性能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增加显著,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结论分子印迹聚合物能选择性地吸附原花青素,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识别技术,如今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分子印迹技术获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及制备简单等特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镥离子印记聚合物合成的方法,即以镥(Ⅲ)离子作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4-VP)、乙酰丙酮(Hacac)和镥(Ⅲ)形成的三元配合物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采用传统方法——本体聚合法合成镥(Ⅲ)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本文研究了镥(Ⅲ)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镥(Ⅲ)离子的吸附性,并分别用紫外、红外及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镥(Ⅲ)离子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其饱和吸附量为Q_(max)=69.4mg/g,与实验所得的最大吸附量64.2mg/g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姜忠义 《化学世界》2003,44(2):105-108
分子印迹作为制备对某一特定的分子 (印迹分子或模板分子 )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聚合物的过程 ,在分离分析、仿生传感器和模拟酶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特性、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场合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峰球  潘浪胜 《应用化工》2013,(8):1451-1453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和结合能力。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DBP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和很好的选择性,其识别因子可达4.19。Scatchard分析表明,印迹聚合物微球存在2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结合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d1=0.078 mg/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1=53.03 mg/g;低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0.023 mg/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2=33.95 mg/g。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小檗碱的分离纯化效果,以小檗碱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酰胺(AM)为混合功能单体,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小檗碱印迹聚合物.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聚合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制备出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吸附性能选择性能进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纳米TiO2为牺牲载体,绿原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及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别为功能单体、交联剂及引发剂,制备了绿原酸印迹聚合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聚合物结构,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模板在聚合物上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除去纳米TiO2基质后的中空分子印迹聚合物H-MIP对模板分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高的吸附选择性(相对选择系数为3.353)。Freundlich模型比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H-MIP对模板的等温吸附。将分子印迹聚合物H-MIP用于对杜仲甲醇提取液中绿原酸进行固相微富集时,表现了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木犀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特性及固相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木犀草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热引发聚合,制备了木犀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并通过装入固相萃取柱研究了聚合物对木犀草素的选择性能.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识别能力,而空白聚合物却不具备这样的特性.将木犀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固相萃取花生壳提取物,分离富集其中的木犀草素活性成分,在萃取柱上载样品之后,先用V(乙醇):V(水)=1:1溶液进行清洗,再用V(乙醇):V(水)=7:5溶液进行目标分子的洗脱,木犀草素的纯度可由1.6%提高到94.1%,回收率90.0%.木犀草索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能,使用4次后其选择识别性能仍未降低,显示该聚合物具有直接作为复杂天然产物中木犀草素分离提取材料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配位印迹聚合物属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与研究点,具有能够将金属离子与模板分子、功能单体进行配位的作用。而分子印迹聚合物则是能够对模板分子进行选择,继而在结合的聚合物。配位印迹聚合物在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情况下,继承了其优点,又进行了发扬,能够在极性环境当中适用。当前,随着对配位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已经能够在医药、食品、生物、环境等多个领域均进行目标物识别,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对配位印迹聚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配位印迹聚合物的内涵与形态。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在咪唑类物质、有机磷类物质和羧酸类物质领域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表面印迹技术分离富集痕量金属离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印迹技术是分子印迹技术中的一种,将表面印迹技术应用于固相萃取、膜分离等方面分离富集金属离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简述了表面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痕量金属离子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表面印迹聚合物载体的不同,分别介绍了金属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金属离子表面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传感器、分子印迹膜方面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可以针对目标分子进行选择性定制的仿生智能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分离、传感、催化等领域。通过模板分子、功能聚合单元、制孔剂体系的选取和优化,可以调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使其具有不同宽度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以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的宽度为主题,围绕分子印迹选择性的宽度分类、调控方法、评价体系、筛选方法等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0.
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唐德  成国祥 《化工进展》2002,21(12):952-954
分子识别在许多分离、催化以及生物化学过程中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 ,分子结构上的微小差别往往可以决定某个生化反应 (如酶反应 )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所以长期以来 ,科学家们一直努力寻找分子识别的途径。二十多年前 ,Wulff等采用一种全新的被称作分子印迹(Molecularimprinting)的技术合成出了对糖类和氨基酸衍生物有识别作用的聚合物。此聚合物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亦称分子模板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就是指以特定的分子为模板 ,制备对该分子有特殊识别功能和高选择性材料的技术。该技术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