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专利信息     
《武钢技术》2012,50(6)
HiB取向硅钢磁感应强度的测量方法,一种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的一般取向硅钢及其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
郝允卫  王波 《电工钢》2020,2(2):8-10
针对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的实际使用工况,研究了温度对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0.25 mm厚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在温度范围-40~200 ℃、频率400 Hz和1 000 Hz下的电磁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25 mm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的中频铁损和磁感等电磁性能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屈服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呈单调下降的趋势,但抗拉强度先下降后升高并且在150 ℃附近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利用我厂生产的0.27 mm厚普通取向硅钢(CGO)作为原料制作0.08 mm厚中频用取向硅钢极薄带的工艺研究过程,着重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与机组运行速度(即保温时间)的热处理工艺对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以900℃×10 m/min为最佳的热处理工艺,获得了取向硅钢极薄带的磁感应强度B 8=1.846 T,铁损P 1.5/400=11.15 W/kg,矫顽力H c=53.57 A/m的良好中高频电磁性能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4.
以Fe-3.2%Si-0.7%Al无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采用薄带连铸流程制备出0.1mm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并系统地研究了全流程组织、织构的演变和一次冷轧法、二次冷轧法对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铸带组织为典型的柱状晶组织,经一次冷轧退火后得到的组织为等轴铁素体晶粒,对应的织构主要以α*织构和γ织构为主;最终成品板磁感B50为1.681T,远高于日本ST-100的磁感1.65T,铁损值也较高,可能与实验室条件下钢的纯净度较低有关。因此,薄带连铸流程制备出无取向硅钢可显著提高磁感。与一次冷轧法相比,二次冷轧法制备的无取向硅钢极薄带的晶粒尺寸较大且分布均匀,不利的γ织构显著减弱;最终成品板铁损显著降低,磁感B50由1.681T进一步升高至1.734T。  相似文献   

5.
介绍无底层取向硅钢的优点、制备工艺及发展情况,论述了无底层取向硅钢的工艺难点和应用前景。无底层取向硅钢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和加工性能,已在大型旋转电机领域获得应用;具有超低铁芯损耗的镜面无底层取向硅钢,如在张力涂层技术与工艺方面获得突破,在超低损耗和低噪音变压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取向硅钢片磁致伸缩是变压器噪音来源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了取向硅钢片硅酸镁底层和磷酸盐涂层对磁致伸缩的影响。结果表明:取向硅钢表面的硅酸镁底层和磷酸盐涂层可降低取向硅钢的磁致伸缩;增加绝缘涂层的厚度可减少杂畴和90°畴,改善取向硅钢的噪音性能。  相似文献   

7.
陈卓 《电工钢》2020,2(1):1-8
高性能电工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产品之一,也是我国电工钢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产品升级、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我国电工钢生产能力、常化(酸洗)能力、近5年电工钢产能及产量变化、表观消费量以及未来变压器对高磁感取向电工钢(HiB)和中小型电机、大电机、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新兴领域等对高牌号(高效、高磁感)无取向电工钢以及电力、航天航空、医疗器械、家电等对极薄电工钢带材(厚度0.1 mm以下)的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同时,对我国高性能电工钢品种需求加以预测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取向硅钢截面涂层结构,分析其对取向硅钢绝缘性能、附着性、铁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取向硅钢底层的钉扎、硅酸镁涂层、磷酸盐涂层共同作用影响着取向硅钢的性能;取向硅钢底层质量差会导致其绝缘性能和磁性能差;底层钉扎对铁损影响较大,钉扎厚度为3μm时,取向硅钢的铁损低且附着性好;硅酸镁涂层越致密均匀,取向硅钢的附着性越优良;钢板的底层厚度与磷酸盐涂层厚度同时影响着取向硅钢的绝缘性能,在相同的底层厚度下,提高磷酸盐涂层的厚度有利于提高钢板的层间电阻。  相似文献   

9.
针对工频配电网中节能变压器、兆瓦级DC/DC变换器中频隔离变压器、柔性低频交流输电领域低频变压器等电力装备对高性能取向硅钢的应用需求,采用任意波形磁场激励软磁测量系统,研究了0.10~0.27 mm不同牌号取向硅钢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电磁特性,探讨了薄规格取向硅钢在中低频电力装备中的应用前景。与0.10 mm超薄取向硅钢相比,0.18 mm高磁感取向硅钢在15~400 Hz中低频率范围具有更低的损耗特征。0.18 mm产品不仅在轧向的铁损低于0.23 mm和0.27 mm产品,在横向也具有最低损耗优势;但对于相同厚度材料,轧向低损耗并不意味着横向同样具有低损耗。分析了不同厚度取向硅钢电磁特性差异及原因,结果可支撑各类型变压器铁心材料选型。结合工频、中频和低频领域电力装备技术发展对铁心材料性能要求,展望了薄规格取向硅钢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武钢技术》2010,(2):6-6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含铜取向硅钢板电磁性能和底层质量的生产方法。其解决目前在主要以氮化铝及铜作为抑制剂的取向硅钢的工艺中存在的磁性较差及底层质量较差并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1999—2019年在我国申请的冷轧取向硅钢涂层的专利数量、专利技术领域分布进行了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申请的冷轧取向硅钢涂层专利有121项,其中国内有96项,国外有25项,典型的专利技术主要有底层质量改善、无底层形成、含铬绝缘涂层及无铬环保绝缘涂层等,硅钢涂层发展的趋势是以无铬环保的绝缘涂层为主。  相似文献   

12.
陈卓 《电工钢》2022,4(2):6-8
介绍了国内无底层取向电工钢生产技术水平、产量和用途,简述了无底层取向电工钢作为取向电工钢超/极薄带母料及应用于制作大型发电机组铁心、风电等电机铁心和变压器铁心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安普朗不锈钢南美公司近年来在取向硅钢生产方面所做的质量升级和研究工作,包括其生产工艺特点及产品类型介绍,高磁感取向硅钢AlN析出行为研究,热轧和冷轧工艺改进,MgO混液、二次再结晶温度、成品露点等对取向硅钢的影响研究和底层研究等,对国内从事取向硅钢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波  孟利  张宁  何承绪  马光  胡卓超 《钢铁》2021,56(3):29-33
 为了研究中/高频用超薄取向硅钢制备工艺中退火温度对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以商用0.27 mm规格无底层取向硅钢成品板为原料采用初次再结晶法制备了0.08 mm厚的超薄取向硅钢。系统研究了800~1 000 ℃温度范围内退火对超薄取向硅钢退火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渡带中的η取向({0kl}<100>)与相邻形变基体呈大角度取向差晶界,再结晶开始时,η取向组分优先在过渡带边界“弓出”形核;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增大,{114}<481>等非η取向晶粒尺寸优势愈发明显,η组分体积占比降低,晶粒尺寸均匀性变差;稍低温退火时超薄取向硅钢综合磁性能较好,退火温度为800 ℃时,磁感应强度B800=1.82 T,铁损P1.5/400=11.66 W/kg,获得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综合中频磁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附着性较好和附着性较差的取向硅钢的微观形貌和成分分布进行对比,研究了取向硅钢的底层结构对附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向硅钢底层主要分为绝缘涂层和硅酸镁玻璃层(部分硅酸镁底层深入基体形成钉扎),硅酸镁玻璃层和磷酸盐绝缘涂层没有明显的过渡层以及相互融合的区域;取向硅钢附着力的主要来源应为硅酸镁底层与钢基之间的机械作用,附着性的好坏主要由硅酸镁底层的结构来决定;良好的附着性需要致密的硅酸镁底层并且搭配大颗粒的钉扎,钉扎分布的位置靠近硅酸镁底层,形成"半岛状"钉扎。底层中镁铝尖晶石应分布在钉扎中。  相似文献   

16.
含铜取向硅钢是一种成本低、成品率高的新型CGO取向硅钢.其制备工艺明显区别于主流的低温加热渗氮高磁感(HiB)取向硅钢,其产品的磁性能波动范围显著高于低温渗氮钢.本文对实际生产中收集到的一些含铜CGO钢成品板中的组织与磁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尝试建立不同组织和磁性能相互间的对应关系,并对磁性能波动现象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含铜CGO钢成品板组织与抑制剂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而晶粒尺寸与Goss晶粒取向度并不完全呈对应关系.同时对热轧板中的异常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热轧板表层脱碳区和中心层粗大形变晶粒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抑制剂的分布,导致最终成品板中组织和磁性能的波动.   相似文献   

17.
《钢铁研究》2011,39(2):17-17
3月15日,随着第5754卷HiB钢下线,武钢集团硅钢事业部3分厂CA16机组首次实现21个月无断带纪录,创造了硅钢生产奇迹,达到世界钢企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硅钢主要用作变压器和电机的铁芯,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介绍无取向硅钢生产现状及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生产无取向硅钢现有生产工艺的技术关键及其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指出了该工艺流程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结果表明,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硅钢的常化退火工艺,重点介绍一种兼容性常化炉,可以同时满足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的常化退火需要。论述了兼容性常化炉的炉段组成、加热及冷却系统设计要点及设计改进,最后提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国内冷轧硅钢产能、产量增加,进口减少,热轧产量稳中有降。国外硅钢产能、产量也有所增加,日本产量减少。新日铁、JFE高附加值取向硅钢产品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和2006年全球消耗取向硅钢分别为150万t、158万t;到2010年需求量将升至184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