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为主。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和长石等矿物溶蚀孔隙、早期裂隙中,被石英和长石后期次生加大边包裹起来。第二期油气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晚期裂隙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裂隙切割了早期裂隙或石英加大边,并切穿了颗粒边界。通过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得到两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早期主要在90~105℃,晚期主要在105~120℃。两期均一温度分布连续,主要集中在90~120℃范围内。结合流体包裹体含盐量、密度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油气主要为连续一期成藏。对比研究区埋藏史、地热史分析及延长组储层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结果得出,研究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发生在距今100~120 Ma,即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中的自生矿物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3个峰值,说明扶杨油层油气注入分为3期:第一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20℃,有机包裹体分布于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愈合缝和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与晚期方解石前胶结物之间存在油迹(或沥青),而石英颗粒愈合缝中的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说明在均一温度90~100℃至110~120℃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活动,导致石英颗粒破裂,第二期油气升入的均一温度为120~150℃,发生子方解石脉充嗔和石英颗粒裂缝的结合过程中,在方解石脉中发现沥青质,说明该期油气注入规模较大,基本抑制了所有自生矿物的生长。第三期油气注入记录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之中的有机包裹体中,其均一温度为160~170℃。激光粒曼光谱分析表明,早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低。晚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高。图6表2参8。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长3油层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和石膏为主。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晚期埋藏成岩过程中,分布在石英和长石等矿物溶蚀孔隙、次生加大边底部和早期裂隙中,包裹体形态不规则,一般较小(多为3~8μm),为多相烃类包裹体。第二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晚成岩阶段晚期盆地抬升阶段,分布在晚成岩阶段的晚期裂隙、硅质胶结物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油气包裹体普遍含盐水,油、气、水相态边界清楚。研究认为,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运移充注过程,而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过程。应用不同期次油气包裹体形成温度与储层沉积热演化史地质分析方法,确定本区油气充注运移时间约为122 Ma(早白垩世),而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时间约为80 Ma(晚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包括盐水包裹体、含烃盐水包裹体、液烃包裹体、气液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根据油气包裹体宿主矿物成岩的形成时间序列和均一温度分析认为,长7储层主要有2期包裹体。第一期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内侧及未切及加大边的裂隙中,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第二期包裹体均沿切穿石英(或长石颗粒)的晚期微裂隙成线/带状分布,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90~110℃。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史分析认为,长7致密油藏主要经历了2次流体充注,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即在早白垩世末盆地开始大范围抬升以前油藏就已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的油气充注期次,开展了储集层中包裹体宿主矿物的成岩序列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分布在石英矿物早期裂缝或石英颗粒内部溶蚀区,均一温度为61.1~121.7℃;第2期包裹体分布在石英加大边内部或方解石胶结物中,均一温度为106.2~155.7℃;第3期包裹体分布在切穿石英及其加大边的晚期裂缝中,均一温度为92.2~130.5℃。②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热演化史可以得出,延长组长8油层组第1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侏罗世(192.5~152.0 Ma),为早期油气成藏;第2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2.0~126.0 Ma),为主要成藏时期;第3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古近纪(60.0~36.5 Ma),为晚期油气成藏。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寻找次生油气藏具有重要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大港油田滩海沿岸带三马地区沙一段下部包裹体特征、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确定了该地区细砂岩储集层的成岩序次、有机包裹体类型及均一温度,并进一步发现:三马地区沙一段下部早期微晶方解石胶结物捕获的为液态烃包裹体,有机质尚未成熟;石英次生加大边中捕获的为气液态烃包裹体,成熟度较高;石英裂隙或晚期方解石胶结物中捕获的为气液态烃包裹体或气态烃包裹体,成熟度高。同时,结合本区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研究认为:本区有两期明显的油藏形成期,第一期为东营组沉积晚期,第二期主要为明化镇明下段沉积时期。运用包裹体技术开展油气运移期次研究为本区油气勘探和油气成藏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大港油田滩海沿岸带三马地区沙一段下部包裹体特征、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确定了该地区细砂岩储集层的成岩序次、有机包裹体类型及均一温度,并进一步发现:三马地区沙一段下部早期微晶方解石胶结物捕获的为液态烃包裹体,有机质尚未成熟;石英次生加大边中捕获的为气液态烃包裹体,成熟度较高;石英裂隙或晚期方解石胶结物中捕获的为气液态烃包裹体或气态烃包裹体,成熟度高。同时,结合本区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研究认为:本区有两期明显的油藏形成期,第一期为东营组沉积晚期,第二期主要为明化镇明下段沉积时期。运用包裹体技术开展油气运移期次研究为本区油气勘探和油气成藏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储集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其自生成岩矿物形成序列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成岩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代表的成藏期次。结果表明,长4+5储集层砂岩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矿物主要为自生石英、钠长石、白云石、方解石和黏土矿物等。根据流体包裹体所在寄主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了3期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第1期流体包裹体是沉积有机质演化早期阶段形成的含有机酸流体产物,与油气成藏事件无关;第2期油气包裹体为大量无荧光沥青包体,代表了早期油气藏被破坏后的残余物,记录了早期的一次油气成藏改造事件;第3期油气包裹体特征与孔隙吸附烃特征相同,是现今油气藏形成过程的记录,其分布在钠长石、硅质和钙质等大量晚期胶结物中,说明晚期成岩作用与油气大量注入同期发生。  相似文献   

9.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期次及成藏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第四纪。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自北向南分别为23.5~26.5,18.31~21.86,12.58~13.63 Ma,表明北部油气成藏时间早于中部和南部。综合分析认为中央背斜带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活动,以晚期最为重要,其幕式特征明显。成藏期总体时间长,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同期不同源,是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至第四纪。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自北向南分别为23.5~26.5 Ma、18.31~21.86 Ma、12.58~13.63 Ma,表明北部油气成藏时间早于中南部。综合分析认为中央背斜带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活动,以晚期最为重要,其幕式特征明显。成藏期总体时间长,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同期不同源是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机理,在包裹体宿主矿物成岩序列和均一温度分析基础上,明确了钠长石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的早期充注过程中,石英加大边中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生排烃高峰期,含铁碳酸盐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抬升降温过程中的早期阶段,为晚期充注的产物。同时结合现今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探讨生排烃高峰期储层古孔隙度和古渗透率,提出生排烃高峰期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尚未形成,含铁碳酸盐胶结是造成储层致密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储集层物性、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储集层岩石学特征,进而探讨了烃类侵位对其物性的宏观影响及微观机理.大量观察与分析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具有火山岩岩屑含量高等特点,其储集物性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但差中有优,4000m以下深度物性明显变好.研究区深部含油储集层物性明显好于不含油储集层,深层方解石、浊沸石和自生伊利石含量随含油级别的提高呈降低趋势,说明原油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生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导致深部含油储集层中自生矿物的含量减少,从而使含油储集层物性获得明显改善.图4参15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时代老,埋藏深,储层埋藏及成岩改造强烈,且受加里东、印支、喜马拉雅等重要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成藏过程复杂。通过对龙王庙组岩心观察、岩石学类型分析、显微薄片的观察,结合阴极发光特征对成岩矿物的充填序列进行了识别和划分。以矿物的充填序列为基础,对不同期次成岩矿物中赋存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测试,明确了龙王庙组油气藏的成藏期次,并结合安岳构造龙王庙储层热演化史,厘定了油气成藏时间。所识别出的5期白云石以及石英等成岩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5期油气成藏事件:第一期为中三叠世的古油藏充注;第二期为早侏罗世的古油气藏充注;第三期为中侏罗世的湿气藏充注;第四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干气藏充注;第五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气藏调整。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的古气藏调整是龙王庙组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应的时间约为40 Ma。   相似文献   

14.
沉积盆地中幔源CO2的充注时间是进行CO2-砂岩相互作用以及CO2-原油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一般将CO2气藏附近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视为幔源CO2的充注时间,但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于具有多期火山活动的含油气盆地。通过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在松辽盆地南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解读出两期油气和一期CO2充注记录,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油气充注记录主要以液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形式赋存于自生矿物和碎屑矿物的裂隙中,幔源CO2充注的记录为片钠铝石自生矿物和赋存于碎屑矿物裂隙中的含CO2包裹体,幔源CO2的充注略晚于第二期油气充注或与其大致同时。根据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合已有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构造裂缝发育时间判断,松辽盆地南部形成片钠铝石的幔源CO2的充注时间可能为白垩纪末(明水期末)-古近纪。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按成因可以分为继承性(非成岩)和非继承性(成岩)包裹体两类。后者又可根据流体成分分为盐水包裹体、CO2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3亚类,每类均具有特定的地质意义。储层中发育两种颜色不同的荧光。流体包裹体中的液态烃类发蓝色、蓝灰色荧光;胶结物中的烃类发浅黄色、黄绿色荧光。前者代表了充注时的石油特征;后者为石油被破坏后的结果。液态烃类包裹体的PVT模拟计算表明,石油是在相对较高的温度(120℃)和较高的流体压力(38.49 MPa)环境下充注的,至现今储层温度、压力均发生了显著下降,从而导致储层油气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林红梅  刘鹏  王彤达  陈世悦  穆星  刘雅利  孟涛 《石油学报》2019,40(10):1180-1191
为探寻母岩类型对砂砾岩储集体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为例,通过岩心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系统分析了储集体的母岩类型、成岩环境及成岩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车镇凹陷在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沉积期受控于母岩区埕子口凸起的差异构造升降和剥蚀作用,砂砾岩储集体的母岩由西向东依次发育碳酸盐岩、混合型和长英质3种类型;在不同母岩类型的砂砾岩储集体中,刚性颗粒和可溶矿物含量的不同决定了储集体自身的抗压实能力及其可溶于酸性流体的差异;在碱性-酸性-碱性成岩环境的交替影响下,刚性颗粒的支撑可有效沟通酸性流体,酸性流体与可溶矿物的水岩作用可形成次生孔隙;受控于刚性颗粒与可溶矿物的发育条件,各类型储集体的成岩演化机制存在差异;碳酸盐岩母岩型储集体、长英质母岩型储集体和母岩混合型储集体的有利储层在纵向上分别位于3 200 m、3 800 m和4 400 m以浅区域,平面上,母岩混合型储集体、长英质母岩型储集体、碳酸盐岩母岩型储集体的有利储层范围依次递减,各类型储集体的勘探方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运用储层成岩矿物包体研究建南地区天然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成岩矿物包体可成为成矿条件(温度、盐度、成分……等)的直接证据。运用包体研究建南气田的油气成藏规律得出,该气田四个工业气藏的天然气聚集均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造就建南构造之后,各气藏的富集程度受“四史”配套关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