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文学科至少表现为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种形态,从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个视角考察1949~1998年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50年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走过了“缩减-变异-回升”的曲折路线,人文学术经历了“学术理性丧失-意识形态工具-学术本位复归”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个史实,我们发现人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之“形”,有适应意识形态的一面,人文学术作为人文学科之“质”,有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面,二者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体两面,共同担负着人文学科的双重使命:上承文化传统.下达人文教化。  相似文献   

2.
追求应用和将科学知识真理化、权威化而形成的科学主义,是“科学”在中国的两种典型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倾向性特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反复建构的结果,因此是中国人文传统与科学悄然融合的产物,并与近代西方新科学的功利传统不谋而合,但是它缺少了西方科学理性的精髓——“自由”的人文理想,这是中国科学的顽症所在。因此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是找回自由,以此更新我们的人文,纠正我们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人文理性"应该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指导,中国高校亦应如此。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摇篮,除了要承担知识传授的职能之外,也要担负思考和构建共同价值的任务,这也是人文理性教育的应有之义。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与先秦、宋明教育思想关系密切,从而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基因,同时,以其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开放胸怀,避免了传统通识教育的诸多弊端。受此启示,我们应该对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准。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弘扬自由教育传统、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关怀教育。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学术研究机构,其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院文化精神、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不足、管理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功利化"与"应试化"等问题。从书院通识教育的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教育,有利于解决现存问题,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多元文化人才。书院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上,对现代大学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的人文理念是自由,中国的人文理念的主干是仁爱,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在大学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贯穿于科学、艺术、道德等教育中,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文精神的光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商标”。  相似文献   

6.
精英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作为现代西方大学精英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引导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得不面对的合法性问题,如何维护高等教育的精英传统,继续保证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质量就显得越发重要。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虽然在各自的教育理念、哲学基础、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精英培养目标仍然使二者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各有侧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下,对精英教育水涨船高的理解与教育公平的呼吁,使大学不得不面临通识教育与荣誉教育的艰难抉择,培养有教养的人还是专家,催生了对精英教育的多元理解。在效率与公平的博弈中,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最初纯粹的“学术精英”发展为“有教养的专家”,这种变化既弥合了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冲突,也完成了对通识教育的超越。固然,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基准价值之一,而大学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公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世纪末以来,为矫正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我国高校纷纷采取加强通识教育的应对举措,但客观而言,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还远未触及通识教育的根本精神。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使通识教育观难以生根发芽;二是强大的功利主义传统制约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三是我国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及学科制度客观上抑制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通识教育"思潮主要源于西方,特别借鉴于现代美国高等教育。现代美国流行的通识教育的显著特点:宗旨是取得西方文明传统和美国历史的认同;教学方式以西方文明经典著作的广泛而深层的阅读为中心;课程设置经过专门机构通盘考虑、反复研究和精心设计;通识教育课一般都由一流学者亲自讲授,并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教育界将英语中的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译成"通识教育",包含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成分。儒家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首先要求"博学",讲究"会通"或"贯通",或称"知类通达"。蔡元培、梅贻琦、胡适、潘光旦等人将自然、社会与人视为一体,融会贯通地思考人生与世界的各种问题,从而为更高的专深研究奠定基础。我国十多年来的通识教育,是有成绩的,但存在若干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研究。通选课究竟应如何合理设置?把通选课看作"附属课"、"辅助课",便难以达到通识教育的要求,变成名实不符的东西。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与要求是什么?这是核心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为专业深造创造条件;二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提升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9.
胡适哲学思想对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有多方面启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通力合作,努力强化学生技术进步的历史感、技术人才的使命感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艺术审美观念.所以,针对工程师成长的历史教育、信仰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工科教育必须重视的三大板块内容,跟踪世界的前沿技术、把握技术的人生意义、提升产品创制的美学趣味是工程师走向卓越的重要努力方向.公共选修、学术论坛、创新实践及竞技比赛是人文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兴到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才教育是古代东西方共有的人才培养观;专才教育却只在西方有一个可观的历史阶段.虽然新科技革命之后,学科继续加速分化,但同时也提出了学科交叉整合的要求.因此,中西方各自惯有的整体辐合性与分析发散性思维方式需要相互学习.从人才思维方式的培养来看,西方在新科技革命后的"通识教育"却正是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要求下,适合其自身学习整体辐合性思维方式之需要的举措;而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分析发散性思维,途径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实施专才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并不完全来自西方,而有我国传统教育的渊源。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人才的专业基础,矫治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促进高中毕业生个人志愿的认真选择,并拓宽多方适应的就业机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孙华  郝瑜 《现代大学教育》2012,(6):49-57,112,113
西方大学自创立起就伴随着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两种理念的分野。专业教育的特征是大学推崇专业化的学术性教育,以职业为目的,府学关系上表现为国家控制大学,以法国与德国的大学为主要代表;自由教育的内涵是大学实施博雅教育,以心智训练和德性培养为主要任务,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弱控制的松散关系,以英美国家大学为代表。西方大学理念虽种类纷繁,但是这两种理念却一直贯穿整个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1000年此消彼长、互相竞争,成就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繁荣并最终在20世纪中叶达成和解,走向通识教育的共同认识。然而历史与文化的惯性却使得西方高等教育界在认识与实践层面再一次呈现分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相较大陆通识教育进程,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进程较为顺遂,现已完成普及并进入深化阶段。就此归因,显然与20世纪50年代,台湾以"复校"大学为主体的大学制度构建,较好传承了原民国大学重通才教育之传统密切相关。分析台湾"复校"大学在重建之初,于通才教育方面的教学制度安排、课程设置、保障机制等元素,可清晰观察到"复校"大学对原大陆母校教育传统之坚守和持续推进的过程。从大学遗传环境论的角度出发,至少可收获三点启示:尊重传统并保持教育核心价值的基本稳定;尊重大学自主办学;大学校长应具教育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享受到科学昌明的幸福,但是如果掌握科学的人缺乏公民意识,也会将科学的成果加害于人民.道德与公民教育,不在于树立道德楷模,而在于全民遵守公认的、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我国当代道德价值体系应当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人文理念和当前道德规范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于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可以借鉴并利用其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理念,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有选择地继承.公民教育的关键在于,在灌输正确道德价值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人们经常地反省自身行为,并通过对日常规则的诚履笃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的缺憾与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的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偏颇,主要表现在:因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偏差所导致的概念与目标之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系统性不足;评介国外通识教育研究及实施中的单一与偏颇;通识教育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研究方面的缺乏;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方面研究的缺乏,等等。文章进而阐述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应有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理念、需要改进的方法。同时,提出了需要拓展与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教材的开发与编制、课程管理、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研究当代大学课程设置,从江泽民同志“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这一论断出发,提出中国高等学校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设想。文章建议区别作为信仰的宗教与作为文化的宗教,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大学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思路、学校课程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取向。  相似文献   

18.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本世纪初网络科技泡沫引起的金融危机、现今的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又铺天盖地而来,节奏越来越快,规模愈演愈大,这显然是结构性的问题,加尔布雷思认为这是"丧失良心的经济学"在作祟.因此,当今学者面临学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任务,学术创新要与制度创新关联起来.学术不是在象牙塔中,而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且学术创新一定要转化为制度.当下流行的一些强势价值,如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些都是以西方价值为标准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价值体系,并不是能够用科学、自由、民主和宪政所涵盖或者理解.中华民族起码有四个价值资源要比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更为重要:第一是安全,第二个是公益,第三个是信赖,第四个是学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就是秉执这种价值"在红尘中转变红尘",他们对朝政有着极强的参与意识,与西方知识分子对政治绝不信任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自由教育是欧洲高等教育成功核心因素之一,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傲视全球的文化资本,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美国大学自由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各派观点相互冲突、交流、对话和创新的过程。玛莎·努斯鲍姆的自由教育思想既有别于古典自由教育,也与保守派自由教育针锋相对,因为她对自由教育守正出新、观点鲜明,赋予其新意蕴。在努斯鲍姆看来,自由教育意蕴之新在于三个方面:目的是培养世界公民;内容是培养人类共同的人性,而人性不是抽象的概念,具体包括理性、情感能力和叙事想象力;实践落实在设置人文学科和多元化课程,并实施苏格拉底式教学。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威力,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推崇,却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异:人类文明的另一半——人文——没有与科学同步发展,昔日辉煌显赫的人文教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割裂、败抑和冷落了,人文精神正在失落。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对此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建构当代大学人文精神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先来考察界清几个基本概念——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教育,作为研究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