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系统地介绍CVD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的各类装置,并对影响碳纳米管生长的各种因素进行评述.CVD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主要的实验装置有固定催化床、沸腾催化床、喷淋催化床、双温区流动催化床等;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催化剂种类、反应气体、裂解温度、反应时间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碳捕捉、运输和储存(CCS)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超临界CO2、超临界CO2+CH4混合物(CH4摩尔分数分别为1%、3%、5%)及超临界CO2+N2混合物(N2摩尔分数分别为1%、3%、5%)为工质,在工质质量流速为300~600 kg/(m2·s)、热流密度为80~100 kW/m2、入口压力为8~10 MPa的条件下,研究了超临界CO2及超临界CO2混合物在竖直圆管内的流动换热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工质中CH4和N2摩尔分数的降低,工质的换热系数峰值逐渐升高,且其对应的温度逐渐升高;工质的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质量流速越大,换热系数变化幅度越大;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大,工质的换热系数峰值有所降低,且其对应的温度逐渐升高;湍动能、浮升力及定压比热容与超临界CO2及其混合物换热强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摇摆工况、天然气中所含的H2O和N2对海上天然气吸附净化脱CO2的影响,开展了静止和摇摆工况下多组分混合气体在干燥和含H2O的13X分子筛上的动态穿透实验。采用质谱仪对CH4、CO2和N2按比例进行配气,获得了CH4/CO2和CH4/ CO2/ N2两种多组分混合气体;在静止和摇摆工况下,通过动态穿透实验测定了不同时间下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在干燥和含H2O的13X分子筛出口处的分压,得到了穿透曲线以及穿透时间;通过穿透曲线分析了静止和摇摆工况下干燥和含H2O的13X分子筛对两种混合气体中CO2的吸附净化效果,进而得到了摇摆工况下H2O以及N2对海上天然气吸附净化脱CO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静止还是摇摆工况下,13X分子筛对CO2的吸附能力最强,对N2的吸附能力最弱;N2的存在有利于海上天然气吸附净化脱CO2,而H2O和摇摆不利于CO2的脱除。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SiO2?CeO2载体,并利用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CuO得到CuO?SiO2?CeO2催化剂。通过XRD、BET和H2?TPR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表征及性能测试,最后探究了SiO2摩尔分数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以及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实验中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适量添加SiO2可以增加载体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催化剂活性组分CuO的还原温度,提高CH3OH的转化率。当SiO2摩尔分数为2.5%时,催化剂CuO5.0%?SiO22.5%?CeO2的比表面积为112.8 m2/g,CH3OH转化率为75.1%。继续提高催化剂中SiO2的摩尔分数,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减小,CH3OH转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O2、CH4分子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在不同吸附理论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并计算相应的吸附热,描述了CO2、CH4气体的吸附分离过程。结果表明,CH4分子的吸附强度比CO2分子弱,更贴近理想吸附;CO2分子的吸附选择性随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升高而降低,在低压条件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低温低压更有利于CO2分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Al2O3、CeO2、NiO 金属氧化物改性的CuO-ZnO-ZrO2 催化剂,通过X 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H2-程序升温脱附(H2-TPD)、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表征手段,探讨Al2O3、CeO2、NiO 助剂对催化剂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且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装置上考察了添加3种不同助剂对CO2 加氢合成甲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CeO2、NiO 助剂均有助于提高CuO-ZnO-ZrO2 催化剂的活性,且添加适量CeO2 的催化剂催化效果最好;3种助剂都可以抑制CuO 晶粒的生长和提高CuO 的分散度,从而更利于催化剂的还原和H2 的吸附解离;3种金属氧化物助剂均可不同程度地调变催化剂表面碱强度和碱性位数目,较之NiO 改性的催化剂,Al2O3 和CeO2 改性的催化剂表面碱强度更强,碱性位数目也更多,从而更利于CO2 的吸附活化。  相似文献   

7.
Al2O3气凝胶负载钴催化剂催化甲烷裂解制备碳纳米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溶胶-胶胶、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Al2O3气凝胶负载钴催化剂,对该催化剂进行了物化性质表征和甲烷催化裂解反应的活性评,价分别了煅烧温度,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及和成碳纳米管形态的影响,煅烧后的Al2O3气凝胶负载钴催化剂具有CoAl2O4尖晶石结构。Al2O3气凝胶负载钴催化剂的积碳活性与不后得到的金属催化剂的量成正比,随反应温度的升高,碳纲米管生长速率升高,催化剂失活速率同步加快,催化剂积碳活性下降,Al2O3气凝胶负载钴催化剂在低温下具有较高的活性。在该催化剂上生长出的碳纳米管形态单一,均为弯曲、中空管状。碳纳米管内外壁光滑,管径均匀,随反应温度升高,碳纳米管直径变曲,625℃时,获得的碳纳米管直径在8-10nm左右。  相似文献   

8.
以正丁烷(n-C4H10)和正己烷(n-C6H14)作为目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考察供给电压和背景气氛对降解率和降解产物的影响,探索滑动弧放电降解直链烃过程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通过增大供给电压提高高能电子密度,可以促进正丁烷和正己烷的降解;正丁烷和正己烷在氮气气氛中的主要的降解产物为CH4、C2H2等C1~C4小分子碳氢化合物,而在空气气氛中的主要降解产物为CO2、CO、H2O和NO2等无机小分子化合物;氧化性粒子在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背景气体氧气体积分数的提高可以促进正丁烷和正己烷的降解;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增大,CO2、CO和NO2生成量增大,同时也会促进CO向CO2转化.  相似文献   

9.
以活性氧化铝(γ-Al2O3)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5%、7.5%和10%)的MoO3/Al2O3催化剂,并进行等离子体催化空气的氧化固氮研究. 为了考察不同质量分数催化剂的结构差异,分别采用XRD、SEM和TEM表征催化剂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催化剂结构稳定、分布均匀,有利于催化实验. 利用制备的MoO3/Al2O3催化剂进行磁旋滑动弧等离子体耦合催化空气固氮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催化剂对固氮有促进作用,在最佳工况下, ${ {\text{NO}}_{{x}}}^{{-}}$的产出速率最高为1.17 mmol/min,相比同类研究中最高固氮效率 985 μmol /min有些许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MgF2和AlCl3掺杂的MgCl2醇合物为载体,制备了TiCl4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在MgCl2/TiCl4负载催化剂的载体中掺杂MgF2使催化剂活性明显提高,但是对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影响不大.在载体中掺杂AlCl3的催化剂虽然活性略有下降,但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显著增宽(重均与数均分子质量之比从10.4增大到27.7).以纯AlCl3为载体的TiCl4负载催化剂催化生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极宽的聚乙烯(重均与数均分子质量之比为55.2),而其催化活性为MgCl2/TiCl4负载催化剂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钙钛矿型催化剂对尿素醇解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锰基钙钛矿型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和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考察了其在尿素醇解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中的活性。结果表明,CaMnO3表面大量的强碱性活性位点使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柠檬酸为络合剂,n(柠檬酸)∶n(总金属离子)=1∶1,1 100 ℃焙烧5 h的条件下制备了表面碱中心数最多且结晶度最好的CaMnO3;并以CaMnO3为催化剂,在n(PG)∶n(Urea)=4∶1,催化剂用量质量分数为0.42 %,170 ℃下反应2 h的条件下,碳酸丙烯酯收率达91.1%。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共沉淀法和乙二醇燃烧法制备La2O2CO3/ZnO两种催化剂,评价其对生物乙醇脱氢生成乙醛的催化活性,并采用FE?SEM, HR?TEM, FT?IR, XRD, BET,CO2?TPD等研究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及表面碱性等物相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形貌以及性能影响十分明显,乙二醇燃烧法形成的大孔结构有助于乙醇的转化,同时产物乙醛的选择性与催化剂表面碱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地热资源以低品位热能为主,增强型地热系统在发电方面的应用会受限于过低的热效率。理论上,如直接将超临界CO2与有机工质进行混合,确实有可能提升热动力系统的机械效率。根据该流程设计,对部分参数范围内的CO2跨临界—异丁烷复合循环的效率进行了估算。计算使用了流量分别为1 kg/s的CO2和0.25 kg/s的异丁烷流体。计算结果显示,特定状态下的超临界CO2在膨胀为气态的过程中焦—汤效应显著,流体混合使得异丁烷先蒸发汽化,然后在膨胀中发生冷凝,使得膨胀机内部出现了两相流。冷凝后的异丁烷工质可再次注入压缩机与气体CO2接触,使得CO2升温减缓,同时自身获得预热。可借助异丁烷工质降低CO2的温变范围,改变CO2膨胀和压缩过程中的多变指数,使其更接近等温过程而非绝热过程,进而提高膨胀和压缩过程的效率。因此,该循环具备显著提高低品位CO2热动力循环效率的潜力,在未来可用于基于CO2的地热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不同气氛下褐煤热解与富氧燃烧的特性以及其之间的联系,在管式炉反应器上利用锡盟褐煤在N2和CO2气氛以及600~1 000 °C条件下进行热解. 进一步对其在O2/N2以及O2/CO2气氛下进行富氧燃烧实验,考察不同反应温度(600~1 000 °C)以及不同氧气体积分数(21%~60%)条件下的富氧燃烧特性,结合热解实验结果探究CO2气化反应对富氧燃烧的影响. 结果表明,CO2气氛中锡盟褐煤在700 °C时开始CO2气化反应,随温度增加气化反应增强,CO2主要通过高温区的气化反应来影响煤热解及燃烧,700 °C以上气化反应能促进富氧燃烧进程. 对于O2/CO2气氛的富氧燃烧,当氧气体积分数为30%时,在800 °C以下温度对CO氧化反应影响更大,而在800 °C以上温度对CO2气化反应影响更大. 当氧气体积分数相同时,O2/N2以及O2/CO2气氛下褐煤富氧燃烧反应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流化床O2/CO2燃烧是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及近零碳排放的有效技术之一. 为进一步探究工业流化床O2/CO2燃烧条件下的煤颗粒燃烧机制,本研究在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通过在线测量流化床出口烟气中O2和CO的浓度,深入考察了O2/CO2取代O2/N2后,不同的床层温度(800~900 ℃)、O2浓度(4%~10%)及颗粒粒径(2~8 mm)下的烟煤焦燃烧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O2/CO2气氛下,煤焦反应速率随床层温度的升高、O2浓度的升高和颗粒粒径的降低而增加; 煤焦燃烧反应由O2扩散控制,气化反应由反应动力学控制; 相较于O2/N2气氛,低床温下,O2/CO2气氛下的O2扩散速率降低是煤焦反应速率改变的主要原因; 高床温下,除O2/CO2气氛下O2的扩散速率降低外,煤焦气化反应对煤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利用CO2提高油田采收率是封存CO2的重要手段,但液态CO2的安全储存、输送仍存在挑战,其中杂质气体对液态CO2热力学物性的影响非常大。对现场取样的CO2进行分析,确定了常见的7种杂质气体,并利用HYSYS、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含杂质CO2的物性变化进行模拟计算,绘制物性版图并将其与纯CO2的物性进行比较。研究表明,7种杂质均能使CO2相图的气液共存两相区范围扩大,但不同杂质使气液共存两相区范围的扩大幅度不同;杂质主要通过泡点线的变化扩大气液共存两相区,而对露点线的变化影响不大;在含C2H6、C3H8、C2H4杂质的CO2混合气体中静电势能占据主导作用,因此相比于含H2、CO、CH4、羰基硫(OCS)的混合气体,其宏观物性受温度、压力波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CO2质量分数于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414.7 μg/g),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CO2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从CO2利用和甲醇(MeOH)经济性角度看,CO2加氢制备MeOH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能源路线,可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总结了均相体系中以H2作为还原剂,还原CO2制备MeOH的最新进展;围绕CO2直接加氢制备MeOH、经CO2衍生物加氢制备MeOH以及经HCOOH歧化制备MeOH等3条路径,介绍了每条路径中涉及的催化剂体系设计、构?效关系以及反应机理;概述了每条加氢路径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实现工业化CO2加氢制备MeOH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大批量制备高纯碳链样品并研究利用液相电弧放电法制备碳链的机理,提出了一种新的碳链收集方法.采用乙醇溶液收集电弧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逸出气体并分析逸出气体的组成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逸出气体和乙醇溶液进行分离,并对逸出气体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逸出气体中含有大量以C8H2为主的短碳链,且其组成成分和在甲醇溶液的碳链蒸馏过程中得到的共沸物成分一致,表明电弧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逸出气体是一种含有碳链的共沸物,通过收集放电时产生的逸出气体可以大批量制备短碳链C_8H_2.  相似文献   

19.
杂原子掺杂碳基氧还原(ORR)催化剂具有代替Pt基催化剂的巨大潜力。以硫掺杂g-C3N4(S-doped g-C3N4, S-g-C3N4)作为硫源和氮源,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高温热解法成功制备了N、S共掺杂碳(N, S co-doped carbon, NSC)催化剂,并考察了热解温度对制备的NSC催化剂ORR性能的影响。材料表征结果显示:温度为1 000 ℃时制备的催化剂NSC-1000具有较高的氮含量和硫含量及最大的比表面积;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NSC-1000具有最佳的ORR性能,在0.1 mol/L KOH溶液中半波电位(half-wave potential, E1/2)高达0.888 V,且经10 000圈循环伏安扫描后E1/2仅负移12 mV,表现出极佳的活性和稳定性。此外,旋转环盘电极测试结果显示:NSC-1000催化剂主要以四电子反应路径催化ORR的发生。本实验为制备N、S共掺杂碳基高效OR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