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简讯     
《世界建筑》2011,(3):12-15
2011人居环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2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1人居环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这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以吴良镛院士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祖圣  赵捷 《中外建筑》2011,(10):58-59
本文从不同层面对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进行解析,以道氏理论为基础,从整体上厘清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内涵,针对我国现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3)
文章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景观是人居环境中举足轻重的一种文化资源,而如今这种资源正在流失。文章结合古今的实例展开讨论,希望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景观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吴良镛 《规划师》2001,17(6):5-8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情况,并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学科发展和学科群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聚居及其环境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文章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篇章,首先叙述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端与成长历程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吴良镛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采用发展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核心学科的方法,为实现人居环境有序空间和城乡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从联合国的"人居一"到"人居三"大会,从《人居议程》到《新城市议程》,国内外人居运动密切交流,互动促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吴良镛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范式",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白辉 《云南建筑》2011,(3):66-68
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的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的主要内容、人居环境科学的架构及人居环境科学与城市设计等。  相似文献   

7.
论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建设的方法论思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尹稚 《城市规划》1999,23(6):10-14,20
重点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建设的目的、途径及在实践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设试点项目是“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2003年底在应对快速城市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针对规模住区规划建设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品牌活动,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葛少峰 《安徽建筑》2009,16(6):12-12,8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的建设也日益旺盛,住宅建设开发中的各种人居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文章试图根据人居环境科学的多个要素分析住宅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线索,阐述了新时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的状况,主要包括:从"体形环境"思想到"人居环境科学"、从学科体系到学院架构、"四位一体"与教学体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模型,研究西安人居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度和协调类型,结果显示:西安人居环境与城市化系统现已进入良好发展阶段,但连续五年人居环境滞后于城市化,最后提出促进西安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提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并应纳入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的规划。论文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构成和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各种要素,建构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层次及其主要内容,突出农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在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修然 《山西建筑》2012,38(24):24-25
结合人居环境学科相关理论,通过调研实例总结了居住建筑对环境的一般要求,并对于人居环境学指导下的居住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讨论,为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兴华 《城市规划》2003,27(6):25-29
从理论上揭示了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对象的矛盾 ,论述了城市规划作为科学的综合性质 ,讨论了城市规划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探讨复杂性科学和整体思维对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指出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的应用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要为“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中的人为干预现象”提供解释和规范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丁茂喜 《城市建筑》2013,(12):290-290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不断转化的过程。而人居环境则是指聚集人口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环境。当前,国家日益加速的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出现了种种矛盾与危机。如何在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和谐中取得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实现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不可避免,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城市化水平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对银川市2002~2008年城市化与人居环境方面的实证资料分析,建立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协调度模型对银川市城市化水平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8年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两大系统基本上处于和谐协调发展状态,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对此提出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婕 《中外建筑》2013,(7):92-95
文章从城市化人手,介绍了中山市小榄镇龙山华府商住小区的设计,通过对方案进行环境行为研究,探讨作为小区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规划舒适的人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耘 《中外建筑》2012,(12):46-49
本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集中在人居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社会上面。试图从文化的深层次构建适宜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研究的文化理论模型。研究以泸沽湖摩梭人居环境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理论构架的设想:“社会过程”即“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体系”是摩梭人居环境运行机制的核心部分。“社会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反应了地域人居的演变过程;“适应机制”是人居的自适应过程:“社会结构”是构成其人居社会形态的主干。“社会功能”是泸沽湖人居环境内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发展的文化控制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亚洲大部分地区正在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如何在此背景之下建设具有文化与生态多样性的人居环境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以东南亚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的阐释,以人居环境建筑美学的显现特征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其下蕴含的生态性、持续性、本土性等特性,分析促使其风格形成与存续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当地人对文化传统的坚持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态是该地区人居环境风格存续的重要原因.期待该文研究能唤起城市规划与设计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对人居环境生态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视,以期为当前亚洲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之中出现的文脉丢失、场所精神匮乏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宁越敏  项鼎  魏兰 《城市规划》2002,26(10):31-35
首先讨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而后构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此为基础 ,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上海郊区的 3个小城镇进行了案例研究 ,在剖析了小城镇存在居住条件有待改进、公共设施与服务普遍滞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社区人文环境亟需完善等主要问题后 ,归纳出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优劣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耦合的过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不仅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且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