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基于纵横波共检波点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信息,解决转换波资料较大时移剩余静校正量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时,出现了纵横波速度比值求解不准确和资料呈现浅、中深层静校正量不一致的情况。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出现以上情况的具体原因,针对该方法的工业化实施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利用纵波构造控制解决转换波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采用常规剩余静校正进一步求解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应用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再次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得到更精确的速度;进行动校正之后,采用基于纵横波CRP叠加道相关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和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求解最终转换波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改进措施后,结合文中工业化实施流程能够进一步提高方法在处理多波资料时的适应能力和静校正量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在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中,剩余静校正是其中的关键处理环节。传统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值,难以实现全局寻优,从而造成叠加剖面成像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非线性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以互相关值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了逐步缩小范围的郭涛算法进行剩余静校正量的全局寻优。通过理论模型和低信噪比资料的测试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能够快速逼近全局最优解,并且能够有效改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3.
静校正方法在黄土塬地区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土塬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针对黄土塬地区的近地表特征,基于地震资料分析,提出了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问题的思路。首先应用模型初至反演静校正方法建立低、降速带结构,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然后利用折射初至交互迭代静校正方法求取中、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最后应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综合寻优方法,利用连续稳定强反射层的反射信息,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3种静校正方法的联合使用,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剖面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信噪比和振幅保真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表地区地震勘探的剩余静校正问题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参数、多极值的全局优化难题。当剩余静校正量大于分析时窗内子波周期的一半时,用传统的线性剩余静校正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值而出现“周波跳跃“现象。为此,首先设计了剩余静校正的目标函数(对于炮记录模型,选用超长道集的互相关作为目标函数),借鉴模拟退火算法的思想,对遗传算法的目标函数进行尺度变换,详细分析了退火遗传算法的实现及参数选择方案,并用理论模型及实际地震资料对退火遗传剩余静校正算法进行了检验。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的收敛能力和计算效率,能很好地解决低信噪比、大剩余静校正量的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在剩余静校正量较小的情况下,采用线性方法求解能够较好地解决静校正问 题。对于复杂地表结构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经常规静校正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剩余静校正量,传统的反 射波剩余静校正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出现“周期跳跃”现象。快速模拟退火静校正技术能够解决大的剩余 静校正量问题,特别适用于表层构造复杂地区及低信噪比地区。  相似文献   

6.
黄土塬地震资料具有低信噪比、静校正比较突出等问题。在应用静校正方法后记录的剩余静校正量依然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剩余静校正方法。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资料的较大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7.
复杂山地地区表层结构模型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导致地震处理成像质量差,地下构造形态难以准确落实。针对复杂山地的静校正问题,采取综合静校正的处理思路,首先应用多种近地表建模方法对低降速带结构模型进行研究试验,结合实际地表地质资料对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分别计算静校正量,然后从单炮、叠加剖面的应用效果上进行质量控制和方法优选,达到基本消除低频静校正量保证真实构造形态的目的,再进一步综合应用多种剩余静校正技术解决剩余的中高频静校正量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LNS地区三维超大面积转换波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套三维低信噪比转换波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方法:直接应用纵波炮点静校正量作为转换波炮点静校正量;对于转换波接收点校正量的计算,首先通过比例系数法求取初始接收点校正量,然后利用常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短波长校正量,最后采用基于共接收点叠加的趋势面方法消除残留校正量。实际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幅提高了转换波资料的成像质量,为后续的地震资料解释和油藏描述奠定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9.
三湖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湖地区浅层低速异常体可造成地震反射同相轴从浅到深“下拉”现象,这种“下拉”异常给气藏识别带来了陷阱。只有采用正确的静校正方法,消除浅层低速异常体影响,才能正确识别由含气目的层引起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下拉”现象。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利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确定〖WTBX〗V1〖WTBZ〗速度和参考模型,采用折射静校正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进行高低频分离,先应用高频分量,叠后应用低频分量来确定构造形态和交点闭合。剩余的静校正量用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解决。台东2号含气异常钻探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复杂地区表层结构多样、岩性纵横向变化大、无稳定界面,导致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资料成像精度不高,难以满足构造解释需要。综合利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与遗传算法的各自优势,提出一种全局寻优分频静校正方法,分析了影响全局寻优分频静校正的关键参数,建立了全局寻优分频静校正处理流程。利用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的大剩余静校正量难以求取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1.
几种常用静校正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李博 《石油物探》2006,45(4):367-372
随着地震勘探区域地表条件复杂化,静校正在资料处理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为此,对目前常用的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等方法的基本理论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区由于地形和低速带变化引起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同时讨论了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相对折射法剩余静校正和反射剩余静校正等方法,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是解决由测量误差和表层速度模型误差引起的残留短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较好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同样适合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12.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高程静校正、模型法、沙丘曲线法、折射波近地表校正法、层析反演法以及初至波剩余静校正6种常用的静校正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别论述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研究了每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了不同的近地表条件下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和流程,并用3个工区的实际资料,做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前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混合优化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静校正量计算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针对单独运用遗传算法或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剩余静校正计算效率低、精度不高等缺点,本文提出了混合全局优化的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即利用两者的优点(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把握搜索过程总体的能力,模拟退火法具有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开发的一种优化算法。文中对混合全局优化自动剩余静校正的处理流程和实现技术作了深入研究。从模型数据试算和我国西部某地区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到,混合优化技术无论在运算速度还是在求解精度上都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3):407-410,500,326,327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准确的速度非常困难,速度误差带来的剩余正常时差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剩余正常时差转换为速度误差的函数,采用多时窗分别对旅行时进行分解,可以获取不同时窗内的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和速度误差值。在获得速度误差后,分别用到相对应的时窗数据中,完成剩余动校正,再将剩余静校正量用于此数据,完成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处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法是解决复杂区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南安集海探区表层结构复杂,常规的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严重的基准面静校正问题,导致基于相关的自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受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最大1/2波形周期静校正量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由高信噪比初至时差统计求解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不需依赖表层模型、较高信噪比资料等,对校正量的大小也无限制,侧重补充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中、高频分量。通过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明晰了模型曲线和差分两种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假设前提及综合应用思路,并在南安集海探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偏移距动校正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鑫  陈新荣 《石油物探》2003,42(2):212-214
动校正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的动校正方法一般都忽略了偏移距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致使动校正结果不尽如人意 ;同时也影响了静校正的结果 ,使动、静校正后的地震道集内还存在着动、静态时移 ,从而影响资料的叠加和偏移成像。分偏移距动校正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偏移距对速度响应的差异 ,计算并消除这种差异所造成的CMP道集内的剩余时差 ,使同相轴的连续性和平滑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前带"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双复杂地震地质条件造成的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波场复杂等一系列地球物理难题,在"真地表"地震成像面的确定及高频静校正的基础上,以基于起伏地表的深度域速度分析与建模为重点,以起伏地表逆时叠前深度偏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高精度地震成像处理流程,将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隐含在偏移成像过程中,直接从起伏地表进行波场延拓和偏移成像,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山前带的地震成像问题。针对性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技术在应对双复杂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时具有更高的精度,是复杂山前带资料高精度地震成像更理想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约束初至拾取与初至波剩余静校正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针对复杂地表地区资料处理,本文对现有的各种静校正技术作了简单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流程,采用了各种静校正技术:野外一次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自动剩余位校正;同时,介绍了一种特别适合于复杂地区资料的初至拾取方法,即约束初至拾取。为了减少野外静校正对速度分析和水平叠加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应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量时应重新计算CMP参考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处理流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