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引黄渠系一般比较复杂.渠系的泥沙淤积详细模拟比较困难。本文通过建立引黄灌区渠网泥沙数学模型,对引黄渠系的泥沙淤积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渠系分水分沙与泥沙淤积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良好。利用该模型就引水流量和引水含沙量对渠系泥沙淤积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相关曲线,增加了对渠系泥沙淤积影响因素的认识。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可以作为研究引黄渠道的泥沙淤积规律的有效手段,可以应用于沉沙措施、调度运行方式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办法,对小开河灌区泥沙空间淤积分布特征及其对灌区土地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小开河灌区采用了远距离输沙技术,与山东其他引黄灌区相比,小开河灌区淤积于渠系的泥沙和排入河道的泥沙比例均较小,通过浑水入田的泥沙比例大幅度提高,沉沙池集中沉沙的比例相当,但对环境危害较小。由于浑水入田的泥沙增多,小开河灌区土壤质地明显改良,土壤表层含盐量有所下降,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小开河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对灌区的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小开河远距离输沙与灌区泥沙空间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认为小开河灌区的泥沙分布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灌溉渠系的泥沙淤积比例小;②浑水入田的泥沙比例大幅度提高;③通过沉沙池集中沉沙的量较其他典型灌区沉沙池的沉沙比例有一定程度下降;④排入各级排水河道的泥沙比例较其他灌区有明显下降。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三义寨引黄渠首闸引水渠道淤积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水体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渠首闸泥沙治理措施:①建设黄河滩区引黄沉沙供清工程;②引渠口设立鱼嘴或拦沙堰阻沙分沙;③渠系输沙减淤;④浑水灌溉、输沙入田。同时,对泥沙综合利用的前景、作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运城地区抽黄渠系泥沙淤积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具体说明了抽黄灌区淤积及其危害情况,分析了淤积具体原因,指出造成灌区主要危害的是大于0.05mm的粗沙,并提出了解决抽黄灌区泥沙问题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1 引黄泥沙状况 引黄泥沙在灌区内的淤积分布情况与灌区类型、沉沙条件、工程配套、管理水平以及水沙运用方式等关系密切。据邢家渡灌区多年测验资料,沉沙池淤积量约占引沙量的30%,灌区渠系淤积占25%,二级沉沙池15%,田间lO%,进入排碱沟及排水河道20%。就邢家渡灌区看,存在着从渠首到田间及排水河道淤积物逐渐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潘庄引黄灌区水沙分析及泥沙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庄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岩德州地区境内,设计引水流量120m^3/s,灌区面积500万亩。依据灌区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对总干渠道及沉沙池内水沙运行规律及泥沙淤积分布进行了分析之后,强调指出,解决灌渠严重淤积的关键是提高各级沉沙地(尤其是一级池)的拦沙率和增大渠道的挟沙能力。同时,改建渠首拦沙闸、严格按设计流量引水、控制汛期引黄等措施都有利于减轻渠系的淤积。  相似文献   

8.
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宝鸡峡灌区骨干渠系淤积成因,并提出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渠,从措施上减少泥沙入渠,以恢复渠道输水能力,保障灌区农田适时灌溉。  相似文献   

9.
为了全面总结西北旱寒区渠系泥沙防控技术,以新疆河流为例,从新疆河流泥沙特点入手,全 面总结分析了渠系泥沙防控研究现状及展望。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河流多为坡陡流急、流程短小的山溪 性河流,且新疆典型的灌溉农业多数都在河流上游引水灌溉,洪水期上游洪水携带大量泥沙,致使渠首 和干渠泥沙淤积严重。因此,新疆多沙河流泥沙处理问题,尤其是渠系(渠首和渠道)泥沙的防控问题是 主要难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渠首和渠道泥沙防控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典型案例,总结现有渠首和渠道 泥沙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新疆及国内同类河流的渠首和渠道泥沙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避拦结合、防治结合和沉用结合"的引黄灌区泥沙治理思路。渠首拦沙调控、沉沙池建设、渠系输沙调控等主要调控措施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渠系输水能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同供水区周围现有水库的分析,认为只有册田水库可以作为引黄北干的调节水库,但工程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新建尚希庄水库具有工程投资较小、运行方便、引黄来水泥沙处理问题较易解决等优点,比新建小营水库更有利,因此,选用尚希庄水库作为引黄北干大同供水区的调节水库。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降水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可素娟  王玲 《人民黄河》1997,19(7):18-22
近年来,黄河下游出现许多新问题,如冬春季断流日益严重,汛期洪水水位表现高、传播速度慢等,这些问题都与黄河流域降水量变化有关系。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各区年降水量和暴雨量及暴雨强度的变化规律,其中用年最大7日(或最大1日)和最大30日降水量代表暴雨量和暴雨强度,能比较好地反映降水与产流产沙的关系,对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园  刘钰 《中国水利》2005,(3):39-41
宁蒙黄河灌区实施井渠结合的灌排方式,其灌溉耗用黄河水量不仅可以控制在规定的限额内,而且仍有一定节水潜力.实施井渠结合灌排方式,灌溉渠道主要对长期输水的干渠和分干渠防渗,支渠以下的轮灌渠道一般无须防渗;排水沟不再承担控制地下水埋深的任务,从而深度可减少,沟道坍塌淤堵问题可解决;田间排水沟取消,可减少占地,同时工程建设投资也可降低.由于地下水埋深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排水有了充分保证,不但耕地中的盐渍化土壤可得到改良,而且盐荒地也可逐渐脱盐.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河口拦门沙是河海动力相互作用后径流势能锐减,咸淡水混合,泥沙絮凝加速沉积而成的堆积体,是造成河口河段泄水泄沙不畅、淤积加快、水位抬高和流路摆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以往黄河口口门5种疏浚技术方案的综合分析比选,推荐绞吸式挖泥船和扰沙船两种技术方式相结合进行疏浚黄河口拦门沙。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水利水保工程减水减沙及其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测水沙量变化入手,分析探讨了黄河中游近年来水沙量变化原因及其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利水保工程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使得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水沙量锐减,其中减水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增加并逐步细化,且使下游断流现象加剧;减沙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减少。分析后指出,多沙粗沙区必须加速治理、少沙清水区和黄河下游要节约用水,才有可能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和中常洪水高水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稳定主槽是当前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关键。窄深河槽具有很强的泄洪能力与输沙能力,是主槽整治追求的目标。黄河下游均是顺直微弯河道,河道水流最基本的主导机理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走直路、走近路,主槽整治设计流路应以顺直为上策。当前有必要对微弯整治方案进行再认识,实现对其否定之否定的提高。控制性弯道整治、对口丁坝整治、节点整治都属于双岸整治的范畴,对双岸整治的方向应予肯定。今后的整治应从微弯整治向节点整治发展,逐步过渡到以节点整治为主,最终达到稳定河势流路、高效排洪输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黄河下游治理的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利部的黄河治沙“拦、排、放、调、挖”五字基本思路作了讨论,并对黄河下游治理提出建议,概述了引海水冲刷黄河河中段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黄河小北干流浪店水源工程的动床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该项试验是研究在各种不同黄河的水沙条件下的引水能力、含沙量分布、粒径分布、各种防沙措施的拦沙效果。研究表明:浪店水源工程的取水防沙设施基本上能满足生产要求;拦沙比能达到10%~20%;试验并对运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大规模持续进行和黄河干支流水利枢纽工程的大量修建,极大地改变了黄河流域下垫面状况。实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从黄河中游进入黄河的水量、特别是沙量已大幅度减少,小浪底水库的拦沙年限可以延长,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和小浪底水利枢纽设计所预测的水沙量远大于最近10余年实测的水沙量。过去观测的水沙资料已不再具有可重现的性质,必须根据当前下垫面的变化,适时进行修正,用修正后的水沙资料,分析预测此后一段时间的水沙过程,才能作为此后一段时间河流治理规划、工程设计和管理运用的依据。因此,修正水沙资料是当前治黄工作中一项新的迫切而重要的基础性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来沙量大幅减少,为了维护黄河下游河槽均衡稳定、治理"二级悬河",合理利用泥沙资源,开展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研究。采用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数学模型,按照新水沙条件和配置模式,计算了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来水来沙条件对泥沙配置状况的影响较大,一般年来水量约260亿m3条件下,如果年来沙量少于4亿t左右,黄河下游河槽不淤积萎缩,修建防护堤对增大平滩流量有一定作用,滩区放淤可以改善泥沙分布状况。通过对各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提出了建议方案及不同配置方式的泥沙配置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