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魂     
1 建筑评论 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界?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家?好象没有。街上有那么多花花样,老百姓碰上了唠叨两句,没有见到行家评论;又好象有,虽然未必成“界”或“家”。外国有专靠评建筑吃饭的,正评也好,歪评也好,言不由衷也好,无事生非也好,建筑界热热闹闹的,大家有饭吃、有事做。中国还是匠人闷干。记得一位大作家谈怎样写文章时说过,第一你一定要有话想说,第二才是怎样说。看来我们可悲之处是对自己精彩的或差劲的都无话可说,或无话也有饭吃;但对外国那几幢房子那几个人,话多得简直有点过剩。有人说中国建  相似文献   

2.
袁忠 《华中建筑》2004,22(5):14-18
在回复高介华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意象化生存》一书的审察意见基础上,对论著相关的建筑历史、建筑美学、建筑文化、建筑传播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申论,简要地提出了理论创新,范畴明晰,学科交叉等系列观点。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而不同民族,建筑的文化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大多具有时代的影子。但这些建筑也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智慧,成为世界文化当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西方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分析其建筑文化,进一步的揭示了建筑艺术中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白静 《山西建筑》2001,27(1):6-7
论述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进而说明了传统与创新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是推动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的动力,任何一种创新所带来的新风格随时间的推移将会成为传统,而这个传统又会被另一个创新所打破,创新与继承成为建筑发展的两条主线,同时或交替地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洪利 《建筑节能》2005,33(5):45-46
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都能以自己的观点和标准,甚至是难以表达、模糊的标准,对建筑作出判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划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这势必有助于公众对建筑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建筑的鉴赏能力,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繁荣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建筑与解构论稿(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六、建筑构图原理恐怕要重写了 解构建筑的种种形象特征表明在后现代主义时兴了一阵以后,西方建筑师界又涌出了新的离经叛道式人物。 在20世纪,离经叛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传统的角度看,现代主义建筑就是激烈地离经叛道,超越旧规的建筑。20世纪中后期,出来了一种后现代主义浪潮,向传统建筑作了少许的回归(全盘回归是不可能的),杀减了当初那种与传统决绝的锐  相似文献   

7.
刘显成 《辽宁建材》2007,(11):57-58
世界上的建筑物形形色色,奇形怪状,多不胜数,古代世界的建筑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建筑艺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建筑装饰、建筑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国涛  陈绍山 《中外建筑》2003,(5):50-50,69
建筑形象是通过各种几何形体造型、空间和环境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一定的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其表现为直接形象。主要特点是:其一是表现艺术。建筑形象主要是各种几何形体,类似抽象雕塑,它缺乏完整的叙事描写的能力,不大可能直接反映具体思想,通过形体与空间的组合,或借助隐喻象征手法,可以赋予建筑以雄伟、华丽、典雅、轻快等艺术气氛和美学意境的目的,间接地表现特定的时代、民族、地区的艺术特征,建筑师个人意识和创作思想。我国古代有“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说法。西方从古希腊起就流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观点。可见…  相似文献   

9.
环境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明 《建筑创作》2004,(6):27-29
本文是熊明大师即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美学纲要》中的一节,本刊提前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最高双峰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不,是重建环境与开拓环境……从各方看这山,诸峰近高远低都不同。建筑在此山中,此山也在建筑中么?合二为一,是综合性的建筑环境。它们相反相成,缺一不可。贯通工业时代的欧洲文化,无视精神环境,且认识取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很片面,使建筑环境观至今残缺肤浅。西方工业时代重物质轻精神,重社会功利轻自然,目前在反思中开始重视环境,但积重难返,仍无视生态之外的自然环境,功利之外的社会环境,特别无视精神环境。建筑学视人的精神生活仅在于观赏建筑样式,极其陈腐。腐草不成莹的美…  相似文献   

11.
风水—传统建筑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可以说是靠“风水”起家繁衍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最早的有序建设城乡,有规范进行城市规划的国家。从五千年前黄帝陵建设思想,到三千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从宋代的《营造法式》,到清代的《营造则例》以及后代专司建设的“工部”衙门的规约,各地的《县志》都存在一种共同的思想,天人合一。从城市到乡村,从宫殿到民居,从阳宅到阴宅,都存在天地人和合风水优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建筑,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产品,它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同时作为一个精神产品,它具有审美的艺术性,这已是早为中外建筑历史所验证的不争的事实。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创造一切事物的。而作为社会历史时代文明的综合结晶——建筑来讲,就更是这样。建筑是科技精神和艺术精神的高度结合。建筑艺术是一种永恒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乌托邦”首先是一个由托马斯.摩尔虚构出来的岛国的名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层的关注,对于建筑师而言更成为创新、探索的代名词。本追溯了乌托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演变,从而阐述了其推动时代进程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秀静 《华中建筑》2009,27(7):182-184
该文以山西近代扩建的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查阅、整理并分析校园规划和建筑特色,说明近代山西建筑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设计手法,以期对今后近代学校建筑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批评的学科 ,也就是元批评 ,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批评是对建筑以及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 ,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 ,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述建筑现代化发展趋势与建筑民族化基础关系,说明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由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建筑观念形成的冲击和影响,并可能形成影响世界建筑理念的建筑的非物质性和暂息性新理论,同时探究民族建筑在新世纪的存在价值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筑色彩是形成城市建筑美学的主要因素,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功能的主要手段,它不但对城市建筑物的造型进行装饰,同时又对城市居民心理很有影响。例如,有的颜色可以催眠,有的颜色可以引起食欲,有的颜色令人发怒。心理学研究指出,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75%,人的精神舒畅,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色彩本身并没有温度差,有的色彩之所以会使用人感到暖,而另一些则使人感到冷,这是因为色彩和很多自然现象有一定联系,如橙、黄、红等色彩能使人联想到太阳、火光,给人似乎暖的感觉;绿、蓝、紫等色彩能使人联想到海水、月夜、阴影等,似乎给人以冷的感觉。 在城市建筑中,由于色调不同(冷色或暖色,调和色和对比色),使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视觉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人产生稳定和轻巧的感觉。建筑物本身着色的好坏,以及它与周围建筑色彩的协调,对城市环境和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美化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褚冬竹 《城市建筑》2011,(12):18-19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发展,中国的建筑无论类型还是品质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大量标志性建筑由境外建筑师完成,成为各个城市角逐实力的标杆。在大力发展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具体问题,寻求解决措施。中国建筑师在当前面埘诸多挑战的历史时期,需要承担更加最要的角色。因为只有中国建筑师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9.
卜祥才 《城市建筑》2014,(8):284-284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的围墙护围,也称悬挂墙,起着承重的作用。通常由面板和支承结构组成,具有节能、美观、易于维护等特点。因此,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应用广泛。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建筑幕墙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陈纲伦 《新建筑》2007,(3):63-65
建筑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人都有权利欣赏和评论建筑。文学家叶廷芳的建筑美学在建筑界引起一定的反响。他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中国当代建筑师应当采取的策略。这种态度和见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