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立  隋金希  侯俊同 《包装工程》2021,42(16):36-41
目的 基于感性工学理论和增材制造技术,以辽宁省兴城市邴家村渔村草坪灯具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归纳法、用户访谈法等获得用户对草坪灯具的意象感受词汇,确立感性意向词汇对,运用卡片分类法对搜集和筛选的草坪灯具样本进行分类整理,采用语义差异分析法和李克特心理量表分析法,以spss为数据分析工具对草坪灯具进行产品感性意象分析.结合MSA多层次分析方法推导并提取关键设计要素,提出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渔村草坪灯具设计方案.结论 一方面研究得出了渔村草坪灯具设计需求与设计形态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提出了渔村草坪灯具优化设计思路和方法,输出了用户满意的设计方案.研究结果有望为同类灯具产品的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解决当前市面上助眠产品对青年用户群体情感需求关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运用感性工学与TRIZ相关研究方法,设计一款针对青年用户群体的助眠仪。方法 首先,建立基于感性工学与TRIZ理论的助眠仪创新设计流程,收集筛选感性词汇与样本,运用感性工学构建助眠仪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的判断矩阵;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降维,确定影响助眠仪感性判断的主要因素,分析归纳样本得到待满足设计需求特征;最后,使用冲突理论对助眠仪进行创新设计。结果 在创新设计流程的指导下,科学高效地开发设计了符合用户感性需求的助眠仪。结论 助眠仪创新设计实例表明,应用感性工学与TRIZ能科学有效地将用户情感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并能进行符合目标用户需求的创新设计,同时,该设计流程能在相关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现有框架眼镜的造型要素,调查使用者对于框架眼镜的感性认知,研究眼镜造型要素和感性意象的相关性,为眼镜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基于感性工学理论,分析眼镜的造型要素,采用形态分析法确定产品的造型要素与类目特征,并进行感性评估;调查受测者对于眼镜的意象认知,采用因子分析、K-means集群分析法筛选符合产品意象的感性词汇,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对满足顾客感性需求的造型要素进行评比;归纳出框架眼镜的形态要素,运用灰关联分析法评比造型要素的优先度。结果得出框架眼镜造型要素和产品意象之间的相关程度。结论帮助设计师了解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感性认知,理解产品意象与造型之间的相关性,给出产品设计依据,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明确汽车造型对用户情感产生的影响,辅助汽车意象造型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感性意象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port Utility Vehicle,SUV)前脸造型设计方法。方法 以典型的SUV为研究对象,收集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SUV样本和感性意象语意空间,使用语义差分法获取用户对代表性样本的感性意象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感性意象语意空间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主意象因子;运用形态分析法从比例关系、相对位置关系和形态方面进行SUV前脸造型设计要素分解;通过数量化理论I建立感性意象与SUV前脸造型设计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SUV前脸造型设计方案中。结论 运用该方法,可将用户模糊的意象和情感体验转化为真实的汽车前脸造型设计要素,提高用户的认同感,使汽车造型设计更加人性化,为SUV造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沙强  徐骞  周毅枫 《包装工程》2018,39(20):140-145
目的 以用户认知为基础,对智能化汽车造型进行研究和设计。方法 收集并筛选出符合用户认知的造型代表样本与感性意象词汇后,运用语义差异法获取智能化汽车的感性意象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智能化汽车意象尺度图,提取感性因子;最后结合阶层类别分析明确智能化汽车的造型设计要素。结论 借助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得出用户预期的智能化汽车的造型,并通过设计实践,验证了基于用户认知的智能化汽车造型生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刘宗明  陈旭辉 《包装工程》2024,(8):141-149, 158
目的 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感性需求和感知体验,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感性工学、层次分析法及TRIZ理论相结合的设计流程,设计出符合人机工学原理且美观、实用、易于组装和拆卸的模块化家具。方法 基于感性工学方法,建立模块化家具的样本空间并进行感性意象词汇收集。对意象词汇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语义差异法计算意象词汇的平均分以进行因子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块化家具设计层次结构模型并进行权重结果计算,确定感性词汇与模块化家具设计的关联性,最终通过TRIZ创新理念指导设计实践。结果 运用感性工学、AHP层次分析法及TRIZ创新理念的集成设计模型可以得到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结论 基于感性工学及AHP层次分析对用户需求进行总结归纳,借助TRIZ发明方法进行矛盾分析并解决,最终对模块家具进行再设计。三者的结合以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式进行产品的设计和改进,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数据线收纳产品为研究对象,从用户感性需求角度出发,探索感性工学在数据线收纳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基于用户感性需求的理论知识,从感知、认知、情感3个层面收集用户对数据线收纳产品的感性词汇,分别筛选并确定各层面的感性词汇,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样本,运用语义差异(SD法)量表问卷建立感性意象空间,量化用户对产品的感性需求,收集问卷数据,并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用户感性意象偏好。结论 通过收集用户感性需求,并通过因子分析法的定量分析,得出用户关注度较高的3个感性词汇,即分别代表了用户在感知、认知、情感3个层面上的感性偏好,再结合样本解析用户感性意象与产品要素的关联,归纳总结出数据线收纳产品在感知、认知、情感3个层面的设计要点,最后基于设计要点进行产品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8.
基于推论式感性工学的汽车前脸造型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少波  张慧  秦志远 《包装工程》2017,38(18):82-86
目的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前脸造型设计的情感意象需求,提出了基于推论式感性工学的汽车前脸造型优化设计方法。方法首先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其次收集并筛选感性词汇和造型样本,然后分解设计要素,建立语义差异轴,最后分析感性词汇与汽车前脸造型设计要素的映射关系,指导汽车前脸造型设计。结论得到了一款符合消费群体满意的紧凑型汽车前脸造型。将推论式感性工学应用到汽车前脸造型设计中,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设计产品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王玉婷  张守京 《包装工程》2020,41(10):168-174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群体的感性需求,挖掘老年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象,研究将老年浴缸产品造型的表现要素转化为设计要素的方法,实现感性工学在老年浴缸设计中的应用,建立老年浴缸形态要素和感性意象之间的回归模型。方法以感性工学的理论知识为研究基础,应用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SD法、回归分析法等量化方法,借助SPS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筛选,提取实验所需的代表样本和词汇,制作语义差异量表,完成实验设计。结果处理实验获取的数据,研究形态要素和感性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诊断回归结果,建立老年浴缸最终回归模型。结论通过老年浴缸设计实验及研究,将感性工学融入产品设计,从感性体验的角度出发,不仅能更加准确、有效、合理地提取设计要素,而且能为老年浴缸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意象尺度图的重型卡车造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意象尺度图为依据探索重型卡车造型设计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出典型样本与感性词汇后,运用语义差异法获取重型卡车的感性意象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重型卡车意象尺度图,提取感性因子;最后结合阶层类别分析明确重型卡车造型设计要素。结果通过设计实践,验证了基于意象尺度图的重型卡车造型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运用感性工学方法对重型卡车造型展开意象研究,明确其意象尺度分布特性,以辅助重型卡车的造型设计与开发。  相似文献   

11.
梁逸婧  袁哲  王泽宇 《包装工程》2019,40(4):242-246
目的 将感性工学纳入产品设计,试图形成一套规范化的设计流程,解决VTM柜员机现存的问题,归纳总结VTM产品设计要点,为其他设计者提供借鉴思路。方法 本文以VTM柜员机造型设计为出发点,结合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辅以熟知的人机工程学,对感性工学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进行讨论。结论 将感性工学纳入产品设计,形成规范化流程,并梳理出VTM产品设计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产品造型意象设计与产品造型量化间的预测模型,将产品的设计元素与消费者的需求和感知相关联。方法 分析小轿车造型与感性意象之间的关系,基于用户对产品外观形态感受进行打分,采用感性工学方法进行量化;用双BP神经网络训练的思路,建立外观设计元素与感性意象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小轿车外观方案的感性意象预测模型。结论 获得产品造型设计方案的感性意象预测模型,能高效解决设计师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案与消费者的目标达成趋同,通过高效的产品外观设计,为未来轿车及机电类产品的造型设计转向以消费者精神需求为导向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洋  马东明  钱皓  智伟 《包装工程》2020,41(6):115-122
目的从格式塔原理出发,运用相似原理和感知特性,以系列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性意象,挖掘用户需求,探索及优化系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方法以宁夏地域特色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定位,梳理文化元素,提取主题特征要素,结合对用户感性需求的调研,采用意象尺度图的方式,分析产品要素,从而建立产品共有风格特征,将用户需求与从主题提取的特征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办公摆件类的系列文创产品方案。结论通过对格式塔理论的研究,根据相似原理分析出系列产品的感知特点,结合这些感知特点,进行设计程序的优化。针对办公摆件类的系列产品,挖掘用户需求能使产品更加符合用户需求,更易于被用户接受。同时,提高产品的统一性和辨识度,梳理设计流程,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为系列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春荣  解洋 《包装工程》2019,40(2):138-142
目的探索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中仪表板总成造型及其设计风格的心理认知特性。方法邀请34位消费者对97款轿车仪表板造型进行相似性判断实验,以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别得到消费者对仪表板造型的认知分类和知觉图,并进行知觉图中造型特征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定性分析。结论依据消费者造型相似性判断,将97款造型分为8个类别。97款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有规律地分布在二维知觉图中,表明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心理认知空间具有两个明显的维度性,可将其归纳为整体造型特征维度以及功能性分区造型特征维度。前者反映在造型中整体面的分割、仪表板的总体比例、造型中边线曲直及其转接等设计特征方面;后者表现在中控台造型特征的差异上。此外,对于轿车内饰中方向盘、显示屏等功能性造型,并未在知觉图中发现其造型变化方面的明确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时倩颖  王小妍 《包装工程》2022,43(6):374-380, 386
目的 从设计师的角度分析民国商标中女性形象特征的要素选择设计方法。方法 以民国女性形象商标为研究对象,数量化理论Ⅰ为基础,采用语义差异法获取设计师对民国女性形象商标造型的感性评价,再从女性外在形象、题材选择、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取影响感性意象的关键造型设计要素,并通过数量化理论Ⅰ构建感性意象与民国女性形象商标造型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模型。结论 民国设计师选择的不同设计要素对民国女性形象商标意象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其感性意象词汇表现出对具体设计要素水平的倾向性选择。民国女性形象商标中感性意象与设计师对设计要素的选择之间存在相关性,其模型的建立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描述民国女性形象商标设计的感性意象表现,从而为当下有关商标中的女性形象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刘春荣  丁效国  解洋  金祎 《包装工程》2018,39(24):158-162
目的 探索年轻消费者群体对轿车前视造型相似性的认知特性。方法 依据排量和品牌筛选出的轿车前视造型,进行相似性判断消费者调研,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进一步对获得的分类结果和消费者知觉图进行定性分析。结论 在消费者认知空间中,76款轿车前视造型的分布与设计特征变化存在着明确的规律。这些规律反映在知觉图的横向与纵向维度上以及各个象限中,体现为整体造型风格和局部设计特征两个层面,此外,多数分类中轿车前视造型具有各自的共同设计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5E-SD的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章通  高放  周婷婷  方浩 《包装工程》2018,39(16):202-206
目的将感性工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引入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中,扩展其应用范围,提出基于5E-SD的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方法。方法以感性工学中的语义差分法和形态分析法等理论为基础,以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的思想框架为指导,提出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中样本的筛选、体验设计语义空间的构建与体验设计要素的提取方法,并通过感性测量和量化方法构建感性语义与体验要素的拟合模型。结果以室内导航APP为例进行实验,证明基于5E-SD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论该方法实现将互联网产品的感性意象准确直观地转化为体验设计的要素,对迭代进行的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尹彦青  赵丹华  赵江洪 《包装工程》2018,39(14):102-108
目的研究汽车内饰品牌调性与用户感知形象的情感互生关系。方法依据中国古诗词中的"韵律"逻辑哲学思想,根据音乐中"调性"理论,构建调式框架—调式高度—调式色彩的汽车内饰品牌调性设计体系,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研究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案例应用验证其设计有效性。结果拓展出功能、品质、情境3个汽车内饰品牌调性因素,结合用户情感需求,得出内饰造型要素、CMF要素、信息交互要素3个品牌调性的感知要素,与用户角色、用户情感、用户情境三者间的情感互生关系。结论研究拓展了汽车内饰品牌调性创新设计方法,为提升内饰品牌感知品质提供了良好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