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盆地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研究,是一个涉及构造物理、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等多学科的具有较强理论与应用价值的问题。研究的关键是以实测资料、震源机制资料及地质资料为基础,利用三维有限单元方法对整个盆地进行应力场模拟,探索出现代应力场与现代油气聚集的关键,然后以比较地质学思想为基础,反推出地质历史演化中各期应力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从而得出盆地在构造应力场控制下的油气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据煤层中所测的镜质体反射率(Ro)代表煤系热演化地温指数的论点、煤热模拟试验过程中热演化指标(Ro)随温度成函数递变的规律,研究煤系地层在不同地史过程中的Ro值与其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 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分布面积达二十三万平方公里。据现有资料,笔者整理了井下及地面123个煤样的Ro数据及二十一口井Ro值纵向变化资料,利用四口深井井温曲线及部分中、深试油井井温曲线作参照对比,结合区域构造及地质发展历史对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Ro值及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地质的方法进行了赏试性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属断、坳叠置型盆地。断陷成藏体系受断陷的分割性和沉陷强度控制,源岩以Ⅲ型、ⅡB型为主,热演化程度较高,油气形成早,以天然气为主。油气主要以断裂为通道作垂向运移,但T3,T4界面侧向运移的调节、补充作用不能忽视。同生圈闭、早期构造圈闭、多期复合型圈闭是捕集油气的有利圈闭。由于圈闭规模小、源岩分散,后期构造改造较强,断陷成藏效率较低。坳陷盆地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源告分布稳定、面积大,主要为Ⅰ,ⅡA型干酪根,整体演化程度较低,油气形成晚,以石油为主,伴生气次之。油气主要以T1,T2界面和储层的侧向运移为主导,叠置在古隆起、古斜坡之上的各类圈闭是最有利的圈闭,成藏效率高。  相似文献   

4.
油气藏形成时间,成藏期次和流体运移路径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廊固凹陷河西务潜山带永清--刘其营潜山油气藏为例,在前人地质,构造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油藏流体压力场和化学场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该区油气的成藏时间,期次和油气运移通道,总结了该区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油气晚期成藏是大油气区形成的重要特征.综合前人认识与最新地质、地球化学数据,以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远程应力为重要成藏影响因素,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发展这一石油地质学研究前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很有可能产生了远程效应,包括成烃演化、原生-次生油藏调整...  相似文献   

6.
随着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技术日益完善,烃源岩在高压力下的热演化已成为超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及成烃理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外温压控制下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和成果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大埋深、高压力"的地质条件,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烃源岩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在燕山期以来仍具有形成高成熟液态烃的地质条件,其热演化受抑制的边界条件为:①构造长期稳定的封闭体系;②烃源岩埋深大于6 500 m,流体压力长时间持续大于60 MPa,晚期低地温场背景(地温梯度小于2.0℃/hm);③烃源岩母质类型为Ⅰ、Ⅱ1型。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寒武系海相烃源岩以Ⅰ型、Ⅱ1型干酪根为主,在高压条件下抑制程度更明显,其生油窗范围及潜力远高于传统的理论计算值,因此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张守仁  张遂安  万贵龙 《中国石油勘探》2012,(2):38-43,61,88,89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重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裂缝型油气藏勘探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裂缝型油气储层以构造裂缝为主,构造裂缝发育区带的预测,是裂缝型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是构造裂缝发育区带预测的有效手段。弹—塑性增量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不仅更加逼近岩体的塑性变形过程,而且充分考虑了地质体的非均质性,使得在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背景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能够充分反映地质体曾遭受过的构造改造强度。通过对北大港构造带东翼东营组弹—塑性增量法古构造应力场(构造事件年龄33.7—23.5Ma)数值模拟,发现构造剪应力分布特征与目前油气勘探成果非常一致,即已探明油气藏均位于应力释放区(与构造裂缝发育区相对应),并据此预测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的中部还发育有一条近SN向构造裂缝发育区带,是该地区下一步优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石油遥感地质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石油遥感地质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经历了古生代地台演化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拗陷盆地演化阶段;研究区油气形成的生、储、盖组合齐全,油气运移和聚集构造条件有利.通过卫星遥感影象解译出的五个环形构造都是有利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战人瑞  迟瑛琳 《石油学报》1987,8(4):90-101,116
本文应用断裂力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了防喷器高强螺拴的延迟断裂原因及其规律,并提出了顶防的措施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应用恒位移缺口试样,模拟标准螺拴联接在服役条件下所产生的峰值应力,对七种强度级别的35CrMuSiA钢,在四种常见介质中的应力腐蚀裂纹萌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强度限σb≤135kg/mm2,缺口处不会萌生应力腐蚀裂纹.而当强度限σb>140kg/mm2时,缺口处极易产生裂纹.(2)应用恒位移试样测试了35CrMnSiA钢的七种强度级别在四种环境介质中的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da/dt与止裂界限应力强度因子KIccco结果发现:当强限σb≤135kg/mm2时,随强度的降低,KIccco明显升高,da/dt大幅度下降.当强度限σb>140kg/mm2时,KIccco与da/dt随强度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不明显.(3)对带裂纹螺拴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当丝扣根部有0.05mm深的裂纹时,对35CrMnSiA, 40CrNiMoA, 40B等中碳低合金高强钢,应取σb≤120kg/mm2才能满足kIIccco条件,保证螺栓安全工作.本文还指出,由于偏斜所产生的应力强度因子可达很高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西湖凹陷不同时期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特征分析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区油气主要成藏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 ,分析了应力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构造应力是本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在中央背斜带及邻区 ,油气主要向应力低值区运移聚集 ;中新世晚期 ,NNE向断裂相对封闭 ,WNW向断裂相对开启  相似文献   

11.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论述了组成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控制油气系统发育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该凹陷的油气勘探远景与方向。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发育4个含油气系统,多属凝析油与天然气系统,其中平湖组—花港组系统为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含油气系统发育受源岩、储层、盖层、构造演化、输导网络及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应在寻找平湖组含油气系统和构造型油气藏的同时,加强对深部层系与非构造油气藏的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2.
��ߴ�������꾮�ٶȵĶ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川渝地区因地质复杂而造成机械钻速慢、周期长、成本高的难点。川渝石油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提高机械钻速的研究、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机械钻速大幅提高。但是,随着川气出川的需要,要求加快勘探开发的进度,现有的机械钻速仍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文章结合川渝地区复杂地质特点和近年来发展完善的钻井新技术,提出了在搞好现有成功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川渝地区钻井速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巨大的。但目前在石油地质理论指导勘探实践方面遇到了难题,曾指导我国东部油气勘探取得成功的理论, 在这里基本失效。在探索寻找和总结新理论的过程中, 发现近年来所论证的油气再次运移的理论是油气藏形成三环节(油气生成、油气运移、油气聚集)的中心环节,它反映了中国多旋回构造演化的特点, 符合油气流体矿产富集的规律, 所以, 它应该成为目前解决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lkane hydrocarbon fractions from Forties (North Sea) and Kuwait petroleum crudes, separated by distillation, solvent extraction and silica-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sub-fractionated by molecular-sieve adsorption, have been exa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GC) 1H and 13C ( NMR spectroscopy, GC-mass spectrometry (MS) and field desorption (FD)MS. GC indicates that Forties contains rather more acyclic isoprenoids and cyclic alkanes than Kuwait; FDMS of Kuwait shows molecular-weight ranges for mono-, di-, tri-, tetra- and pentacyclic alkanes. 13C NMR spectra provide evidence of higher aromatic carbon, CA, in Forties than Kuwait and longer T1 relaxation times.  相似文献   

15.
萍乐坳陷西部中古生界海相区块勘探与研究程度较低。通过系统的野外露头和煤矿采样、室内化验分析以及初步的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下二叠统栖霞组、小江边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夹碳质泥岩、泥页岩及上二叠统煤系地层为萍乐坳陷西部主要烃源岩层,下二叠统海相烃源岩丰度可以与四川、黔南、桂中、塔里木等已知含油气区(或古油藏)的海相烃源岩相比美,岩性和演化程度是影响烃源岩丰度的主要因素。萍乐坳陷西部地区烃源岩演化程度总体偏高,达到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造成该区烃源岩高演化程度的主要地质作用有深成变质作用、岩浆热烘烤作用及构造应力变质作用等。萍乐坳陷西部二叠系生储盖组合较为有利,虽然其烃源岩演化程度总体偏高,但仍分布有镜质体反射率仅为0.81%~1.51%演化程度适中的烃源岩,而且国内外也已经在烃源岩高演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大型天然气藏,因此总体评价研究区是一个有潜力的天然气勘探远景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勘探。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灰岩黑色沥青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震旦系灯影组灰岩普遍赋存的黑色沥青产状,类别调查入手,根据室内获得的物理化学多项信息,结合天然沥青块体的热模拟实验参数,论证了黑色沥青属石油演化的系列产物—沥青类,并对此进行了成因分类。盆地边缘尚有软沥青,地沥青分布,向盆地过渡渐变为脆沥青,黑沥青,焦沥青,盆地内分布的主要是焦沥青,与所处演化阶段吻合。威远,龙女等处所产天然气仍属热演化(降解—裂解)气,是两极分化的产物。根据区域性显示特征,对灯影灰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进行了讨论,认为川西北龙门山断褶带靠盆地一侧(天井山古隆起)可望钻获液态烃,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及川东高陡构造带,对天然气勘探有利,建议选择乐山—龙女古隆起西端的熊坡—汉王场构造带进行优先钻探。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川西坳陷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化历史,一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油气在空间的分布不够集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川西坳陷的勘探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川西坳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表明:虽然该区油气规模运移聚集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但圈闭的形成定型时期较晚,因此,具多源、多期成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决定了该领域立体成群的气藏分布格局。根据川西坳陷资源特点和着眼大目标、立足大发现的勘探方针,近中期勘探工作的重点是:主攻深层,扩大中深层,拓展外围浅层。  相似文献   

18.
??A low productivity carbon dioxide gas reservoir was found at the well depths of 2573-2594 m of Maokou Formation-Qixia Formation?? Permian?? in well Yang-1 in Yangba Seg of Nanpanjiang Basin.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region to find out the origins of the gas reservoir?? because this well is the first regional exploration well in the basi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gas?? the genesis and origins of the natural gas in the reservoir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and organic petr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cores of well Yang-1 and the rock samples of peripheric outcrops?? and of the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the carbon dioxide gas source rock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drocarbon in the natural gas in well Yang-1 was the overmature coal??type cracking gas and came from the Permian coal measur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ccording to the He and Ar isotopic ratios?? the natural gas was mainly the crustal source gas?? and the carbon dioxide was mainly the petrochemical genesis?? being formed by the low temperature ????300?棩 hydrolysis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carbonate rocks.  相似文献   

19.
某气田井下油管腐蚀与防腐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勘探开发的发展,含H2S、CO2、Cl^-及含水等多种腐蚀介质的油气田相继出现,腐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以上三种腐蚀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腐蚀原因更难以分析。通过对8口气井油管腐蚀检测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对气井中处于H2S、CO2、Cl^-及含水等多种腐蚀介质下的油管腐蚀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到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组分的水合常数、水合热及理论溶解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天然气地球化学定量研究中的基础参数。欲应用理论公式计算天然气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关键在于建立天然气组分的水合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本文利用天然气组分的溶解度数据,标定了甲烷、乙烷、丙烷、N2、CO2和H2S的水合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从而建立了上述组分的理论溶解度公式。经验证,至少在下述分压范围内,上述气体的溶解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甲烷≤60MPa;乙烷≤5MPa;丙烷≤3MPa;N2≤50MPa;CO2≤5MPa;H2S≤5MPa.天然气的水合热是研究气水合物形成的重要参数。研究表明,天然气组分的水合反应符合一般的化学反应规律。根据计算,上述气体的水合热分别为:甲烷,-17.741;乙烷,-10.471;丙烷,-9.441;CO2,-17.520;N2,-15.418;H2S,-11.845(负号表示水合反应为放热反应,水合热的单位:kJ/mol).从理论上证明了当压力趋向无穷大时,气体的溶解度趋向一极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