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晓  李百浩 《新建筑》2008,(2):125-127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范畴,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虚静”美学特征包括“虚”、“静”、“动(静中寓动)”三个层面,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主要体现在“极简”、“虚”与“空灵”、“清淡”、“静”、“静中寓动”等方面。分析具有“虚静”特征的现代建筑,可以发现其中显著的中国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2.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5,23(2):8-12
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第31号专著《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书稿各章节的随想,对该著进行了较深刻的理论剖析,作出了该著的总体评价及参考意见,提出了“建筑反映着人类的生存形态这种形态是可谓为建筑文化”这一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3.
"建筑意"这一思想最早由建筑师林徽因提出,既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质,又融合西方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其价值历久弥新.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的困境,重拾"建筑意"理念,从建筑"形""意""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对创造东方美学的都市图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艳 《华中建筑》2006,24(11):163-164
中华文明的发展可谓历经沧桑.到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肇始,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早期的城市,而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受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包括“大地文化’理念、‘庭院文化”理念等)的影响,中国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以“方”形平面为主要特征的建筑空间体系,即所谓的“方”城。  相似文献   

5.
金磊  杨永生 《建筑创作》2009,(5):158-165
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一样,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已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根基。本文认为:“五四”精神与建筑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在让历史碎片化、历史再度编码的工作中,伴随着“五四”新文化、我们可找寻到与新文化相匹配的中西合璧的新建筑与新"建筑青年"。本文的任务,不仅希望按“五四”精神去理解建筑文化,更在于要继承并发扬“五四”精神,服务于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文化重建事业。  相似文献   

6.
张军  陈晨 《华中建筑》2011,29(3):136-139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符号,在延续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的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该文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装饰符号的形式美进行解析,阐述了其体现的20世纪初期哈尔滨居民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可能,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而象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该文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象征运用的具体分析,引入“现代性”概念进行评判,探测传统象征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指出一种面对传统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王伟鹏  陈伯超 《华中建筑》2006,24(11):183-184
该文通过质疑这种目前仍然有着巨大影响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将用来评价中国近代建筑所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评价中国的近代建筑的标准不应该是“欧洲中心论”,而应该立足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特殊条件,建立起一种新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国观”,并对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观”的内涵进行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人"字楼     
《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26-127
”人”字楼是一个为2010世博会设计的,集酒店、运动、会议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概念是将两座建筑合二为一。第一座由水面升起.象征着躯体.内设运动中心和水上文化场馆。第二座由地面升起.象征着灵魂.设有会议中心和商务设施。两座建筑向上结合为可容纳1000人的酒店.并形成了中文的“人”字,成为了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0.
浙江传统建筑的"水"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传统文化特色之一的“水文化”作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水文化”对浙江传统建筑的影响,并对此影响下的浙江传统建筑符号与特征做了详尽的阐述和归纳,为浙江建筑文化的后续研究做些探索与铺垫。  相似文献   

11.
吴孔诏 《山西建筑》2010,36(2):28-29
对孔庙建筑的起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的分析,介绍了闽式孔庙建筑布局体制,指出孔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具体象征,是中国传统思想理念在建筑中的体现,以提高人们对孔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孙友波 《建筑与文化》2016,(11):164-165
博览建筑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博览建筑是设计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建筑象征性的分类、意向来源及载体等方面,探讨表现博览建筑象征性的设计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朝 《华中建筑》2006,24(9):131-132,140
该文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公祭建筑华表从语言、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回顾,进而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华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袁征系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本质,特有的优美和崇高等审美形态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社会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筑文化中反映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羊恂 《华中建筑》2003,21(2):10-12
当活跃的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分析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入手.总结了中国近年来优秀的建筑作品中的象征性表现的不同类型和手法,试图从中舔入理解建筑刮作的本质,以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郑志颖 《福建建筑》2014,(11):32-33
人类建筑之产生与发展,必与当时当地之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关联,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有着深刻影响,也极大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传统古厝的建筑设计理念。以仙游县现存古厝中较有代表性的大厝为例,通过对其布局和建筑结构样式的分析,探析儒家文化与东南沿海传统古厝建筑设计理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9,27(2):211-222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拥有悠久的戏曲历史和深厚的戏曲文化。特别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当地的演戏活动非常活跃,大量戏场建筑也随之兴建。这些戏场建筑是中国古代观演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在实地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湖南清代和民国时期戏场建筑的发展沿革、留存情况、典型实例、建筑形式、空间特征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古建筑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建筑群体。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文化的多元化也铸就了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现状。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根源,虚实关系是其特点之一,风水理论是科学与迷信的混合物,仿古建筑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现象.中国建筑师应当具有世界公民意识和自觉主动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中国建筑事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张承佑 《古建园林技术》1984,(3):58-59转60转34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在古建筑做法、形制、构造诸方面都有独特的造诣和成就,是我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通过调查和学习,总结归纳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名城的几点经验。 北京地区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还应对古建筑群和园林划定保护区,控制建筑高度。同时保证古建筑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古典园林和四合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其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手法,揭示了这些手法体现出来的感性与理性精神,其目的在于建筑设计中,在满足功能、适应环境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传承中国建筑精神,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