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辰丛海 《城市住宅》2021,28(5):109-112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并运用GIS及Fragstats技术,定量化对比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新老校区景观格局差异.结果表明老校区(仓山校区)景观格局相对拥挤、各种地物较为混杂、功能分区不明确且景观格局破碎度高.新校区(旗山校区)面积大、景观格局更规则化和整体化、功能分区明确且相对均匀,集中度高.其所处区位与规划时间的差异导致新老校区用地景观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小城市是今后吸纳城市化人口的重要组分,理解其格局与过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是探索城市化驱动力、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长三角小城市——乐清市2005年—2009年连续五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分析各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Arc GIS内嵌Patch Analysi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本连通度较高的林地越来越分散。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结构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将此结果与全球多个中小城市进行比较,这为研究城市化驱动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提供基础信息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调优城市绿地景观格局能够在无大规模增加绿化水平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有针对性地采用破碎度、优势度、连通度等多种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及缓冲区分析方法,对沈阳城市现有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归纳和梳理出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主要空间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沈阳市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调优措施,以期更好地指导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之初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胡勇  赵媛 《中国园林》2004,20(11):34-36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景观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总体表现为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景观结构不合理,破碎度较高,分维数较低,综合评价得出,绿地景观格局较好的有玄武区和建邺区.最后针对南京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南京城市绿地建设更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关系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梁平区1999、2009和2018年遥感影像为源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ESV评估模型、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景观格局和ESV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景观格局演变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9—2018年,耕地和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其他景观类型面积则呈增加趋势;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性降低、景观破碎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加。(2)19年间研究区ESV增加6.47亿元;各景观类型中,林地ESV最高;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ESV贡献率最大。ESV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梁平区东部和西部高海拔林区及低海拔水域集中区;低海拔耕地和建设用地区为低值区。(3)ESV与景观格局密切相关,梁平区总ESV与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延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总ESV变化的关系,可为梁平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城市群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3年、1993年以及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在景观和景观类型2个层次选取6类景观格局指数,运用移动窗口法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40年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水域和林地面积有所增长,农田面积大幅减少;2)整体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但空间分布不均,破碎区集中在城乡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主城区内部和远郊山林地的聚集度反而提升;3)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和水域与林地等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区域基本一致;4)针对基本农田和林地的土地保护政策法规对景观格局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加强城市群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以解决景观破碎化问题,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麻菁  谷康 《园林》2022,(7):82-89
城市景观格局反映城市不同要素、资源分布与组成方式,影响城市健康发展,探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能为城市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利用福建龙岩市多时段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提取动态变化信息,借助灰色关联度系数,对研究区域中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林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优势景观林地依然呈现明显优势度,但呈下降趋势;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增强且趋于均匀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是主要驱动力,共同作用影响景观格局变化。针对现状提出策略:(1)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田;(2)增加城镇区域绿色环境;(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9.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716.94 m2、14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以黄河滩区周边城镇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与6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生境质量演变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境质量方面,自1980年以来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冷热点集聚效应明显;(2)景观格局方面,耕地斑块优势程度最强,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高,林地、草地仅在连接度指数上与之相近,但草地COHESION、AI指数在2000—2010年间大幅度下降;(3)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相关性方面,水域LPI、AI等指数与生境质量均呈显著的相关性,耕地、建设用地在LSI、COHESION等方面也表现出突出影响。研究结果对黄河滩区及周边城镇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星雨  种培芳 《园林》2021,(4):89-97
以西北地区重点城市兰州为研究对象,借助ENVI和GIS软件对兰州市1990、2000、2010年及2018年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处理,得到兰州市4期土地利用型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Fragstats及SPSS软件,进行类型变化、动态度、转移情况、相关性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探寻其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1990—201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草地等自然景观利用类型面积逐年减少,建筑用地等人工景观利用类型面积则逐年增加;(2)驱动因素分析表明人为驱动因素GDP与城镇化率等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总体变化与城市化的加快密切相关;(3)景观指数分析表明,人工景观的无限制扩张,导致整体景观向破碎化发展,景观复杂程度增加,斑块逐渐趋于分散。综上分析认为,兰州市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状况在28年间趋于复杂,城市化发展是造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向人工发生演变的重要因素。兰州市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绿色生态农业及水域建设。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杜红玉 《中国园林》2022,38(2):121-126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环...  相似文献   

14.
沈中健  曾坚  任兰红 《中国园林》2021,37(3):100-105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以福州市建成区为研究范围,综合利用G IS、遥感数据和实测调绘数据,构建了高精度城市绿地斑块数据库,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福州市城市绿地的景观现状格局以及与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并对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向荣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9):10-20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开发农业以满足生存需要。为适应农业、定居和交通发展的需求,人们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特征修筑各种水利设施,形成了由天然水体与人工水系相结合的覆盖国土的水的网络。人们在区域的自然山水与人工农田水利系统中择址建设城市,并对城市内外已形成的大地肌理进行改造和点缀,实现山水环境的风景化。这种独特的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方式造就了人工与自然融合的中国传统国土景观,并形成了山、水、田、城一体的景观系统。今天,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历史,汲取古代经验,保护国土上遗留下来的古代水利、农业、村落和城市遗产,并寻求与古代经验兼容并蓄的新的山水人居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8.
Soil erosion dynamics response to landscape patter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imulating soil erosion variation with a temporal land use database reveals long-term fluctuations in landscape patterns, as well as priority needs for soil erosion conserv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a multi-year land use database in support of a 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led to an accurate assessment, from 1977 to 2006, of erosion in the upper watershed of the Yellow River. At same time,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service features on soil erosion load were assessed. A series of supervised land use classifications of Landsat images characterized variations in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s over three decades. The SWAT database was constructed with soil properties, climate and elevation data. Using water flow and sand density data as parameters, regional soil erosion load was simulated. A numerical statistical model was used to relate soil erosion to land use and landscap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ecadal decrease of grassland areas did not pose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soil erosion, while 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 bare land, water area and farmland increased soil erosion. Regional landscape variation also had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erosion. Patch level landscape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larger water area led to more soil erosion. The patch correlation indicated that contagious grassland patches reduced soil erosion yield. The increased grassland patches led to more patch edges, in turn increas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patch edges. The findings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variation in soil erosion processes, which is the basis for preventing local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9.
韩贵锋 《室内设计》2013,28(3):50-55
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山地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的理性方法。分析发现,林地是万源市生态用地中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其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形状指数、空间聚集度都较大,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对景观基质的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产生的障碍作用,计算各类建设用地对生态用地的生态障碍效应,并得到景观的潜在生态连接度。以平均破碎度小于0.4和聚集度大于80%的阈值提取林地景观斑块,依据障碍效应指数和生态连接度的空间分布,并考虑高程、坡度、现状用地类型等因素,搜索廊道的适宜建设区,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规划区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