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9,(3)
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安全,目前已成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对韧性城市概念、组成等方面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安全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最后提出提高城市韧性能力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灾害频发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街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开放空间是街区规划设计中重要元素。街区中尺度适宜,满足韧性城市要求的开放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文章以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基于人性化原则、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和恢复力形成原则三个方面,提出防洪韧性策略、消防韧性策略、防震减灾韧性策略和社区安全韧性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策略,进而推动街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风险挑战愈加复杂."城市韧性"概念的出现,为应对不确定性问题和理解城市复杂系统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防灾减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演变逻辑,认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必然走向"演进韧性";通过进一步梳理城市韧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对城市固有的复杂性认知不足,是现阶段城市韧性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规划实践这一困境的根源.基于此,本文认为,韧性理念引导下的城市综合防灾应该引入复杂科学,用复杂网络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发掘复杂城市系统的内在关联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这些将成为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可以衡量一个城市在面临灾害时的抗御能力及恢复能力,并且是辅助城市安全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从城市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承灾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等级值;其次基于概率论原理,利用实用概率方法进行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评价,从而较为客观、快速的给出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能力水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21,37(3)
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全球在应对复杂灾害方面的共识,在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全灾种、大应急成为新常态下应对灾害的主要方向。文章从应急管理改革和多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出发,提出新常态下的安全韧性规划需从安全韧性评估、安全韧性本底和安全韧性保障三方面进行转变,进而构建了适应新常态的城市安全韧性评价体系与规划编制体系,并从安全韧性系统规划和应急救援能力体系规划两方面探讨了重点规划内容,以期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韧性是城市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从社区自身多角度出发分析其防灾韧性能力需要确定其评价指标。通过对城市社区韧性减灾能力各要素的研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定性角度出发把城市社区韧性指标分为社区结构韧性、社区制度韧性、社区经济韧性、社区生态韧性和社区设施韧性五个层面,为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建设工作评估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对防灾减灾的需求,在总结国外相关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防灾韧性城市的理念,并从减轻灾害影响能力、对灾害适应能力、灾后系统恢复能力3个方面探讨了韧性城市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缺乏韧性的原因,给出了评估城市防灾韧性能力的定量方法。基于该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了不同城市在灾害过程中的韧性表现形式。最后探讨了提高城市韧性能力建设的举措,并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对规划师的要求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城市减灾防灾与安全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韧性城市"的概念也由此而产生.本文在解析韧性城市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韧性建设遇到的问题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体制建议.最后通过深圳市创建综合减灾社区的典型案例,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从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多层级协同的统筹规划和实施、提高韧性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和重视智慧化在韧...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了破解城乡防灾减灾二元化问题,本文基于韧性理念探索了城乡防灾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在剖析城乡系统防灾内涵的基础上,从规划的基本原则、防灾本底、空间结构、防灾设施和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完整的防灾规划策略,为城乡防灾一体化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21,37(3)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化城市运行与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和新理念,为灾害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提供了一种全新技术途径与解决方案。文章在概述智慧城市的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当前我国综合防灾规划存在的现实困境和薄弱环节,结合综合防灾规划的智慧化决策需求,从综合决策支持信息化系统、动态赋能的空间防御系统和全生命周期政策法规系统三方面提出基于智慧城市技术的综合防灾规划体系框架,希冀能够为我国的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今,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城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城乡统筹思想的指导下,本文重新审视并改变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传统被动地位,明确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辩证统一关系。以陕南山区丹凤县作为理论研究开展的实践载体,探索丹凤县基于综合防灾减灾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以重点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促进丹凤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教育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从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建设发展现状出发,综合分析目前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的特点,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的影响,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与形式,打破原有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思维模式,建立适合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教学框架,培养新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分析有关城市韧性的内涵与特性,研究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提出城市外部空间韧性、城市内部空间韧性、城市关键设施韧性、城市建设与管理韧性等方面的安全防灾策略,试图从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深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上海面临的城市风险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在规划思路上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在研究韧性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从综合防灾到韧性城市建设的转型要求,并从工程技术、空间防御和社会治理3个维度构建新常态下上海建设韧性城市的战略构想与策略。同时,提出上海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监测,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加强"生活圈—城镇圈—市域"全空间尺度的韧性建设;创新和完善城市安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城市安全韧性研究基于灾情演变和城市空间元素相互影响的视角,突破了传统防灾中仅专注于城市建筑工程和设施等硬件抵抗能力的局限,着眼于城市功能在灾害情境下的运维、保障需求,以提升城市应对多灾种威胁的综合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为目标.本研究通过城市承灾体时空特征和防灾韧性要素解析,建立了城市安全韧性表征的关联逻辑.研究以台风、暴雨、地震、火灾四类灾害为例,从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特征、建筑与基础设施、应急响应机制三方面人手,分析总结城市抵抗、适应和恢复各个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参量,建立了多灾种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城市安全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和城市安全提升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东京都城市综合减灾规划及防灾行政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由于参加《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子课题“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研究”,我认真研究了日本东京2002年的城市规划文本。在东京构想2000年的概要下的13个部分中“都市防灾”是一个主要子内容。东京是世界级的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于日本国家《灾害对策基本法》建立了完善的城市综合减灾规划及防灾行政管理体系。本文从立法入手,介绍日本东京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思路,并同时探索防灾行政管理事宜,以作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防灾减灾经验证明,城市防灾与减灾工作必然要走综合防御的道路,通过建设和不断完善城市综合防御体系,增强城市重要工程与生命线要害系统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城市和居民的安全。本文以苏州市抗震减灾规划为例,首先分析了城市建设抗震防灾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防灾空间布局规划对策、防灾空间布局、救灾骨干网络布局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相关抗震减灾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林姚宇  丁川  吴昌广  马婷  姜雪 《规划师》2013,29(7):105-109
随着我国城市突发灾害的逐渐增多,城市应急避难与防灾减灾规划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内部尤其是城市高密度居住区,如何将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同居民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疏散行为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居民是防灾避难规划的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突发灾害条件下人的疏散避难行为选择与综合决策需求应该成为规划的依据和导向。研究从行为学视角出发,剖析了突发灾害条件下居民疏散避难决策行为的相关特性,构建了居民避难场所及疏散路径选择理论模型,其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和完善住区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以形成合理的避难空间布局及安全、可识别的应急疏散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三届韧性城乡与防灾减灾论坛"于2021年4月10-11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韧性城市与智能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和《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承办。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多名全国防灾减灾领域的权威专家出席了本届论坛,来自全国各地196家单位的700余名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20.
正前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风灾、洪涝、地质灾害等都使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重大损失。一直以来,城市作为防灾减灾的中心和重点,城市综合防灾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安全备受关注。"安全的城市"是2007年"世界人居日"的两个主题之一;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确定为我国"防灾减灾日";"韧性城市"是2016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Ⅲ")重要的主题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