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在城市化和机动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街道空间的步行体验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为了营造具有连续性和围合性的人性化城市街道空间,重点研究在上海市规划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街道设计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一系列技术指引文件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具体从街道功能分类、街道宽度、街区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宽度、贴线率、近人空间功能复合和环境塑造等方面,对城市街道空间的控制方法及相关指标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7,(5)
针对当前我国街道界面凹凸错落不连续的现象,不少城市设计导则中提出利用贴线率等参数指标来保证界面的连续性。然而,除了保证界面形式上的连续性,在城市设计层面,街道空间还应维护街道、广场界面功能活动的连续性。由此拟从近人空间视角来探讨与功能连续性相关的界面面宽、虚体界面尺度等指标,以期对街道空间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道界面密度是用于表征街道界面围合程度的量化指标。通过分析城市实例,发现街道界面密度与街区建筑密度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街区建筑密度与街廓尺度存在近似负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街道实例,发现街道的密度表征比尺度表征更为有效。结合分析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认为小尺度街廓是形成优秀街道空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高源  刘叶琳 《城市规划》2022,(11):52-60
作为街道界面管控的重要量化指标,贴线率在规划实践中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算法多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贴线率的概念发展溯源,明确其以街道界面的连续性管控为根本目的。进而从地块、街区两个层面建构算法公式,并从常用范围、个案调整原则与极值情况对公式中分母分子的计算方式做出设定。最后基于理论取值梳理,针对南京江宁土山路项目开展公众偏好视角下的贴线率取值实验与调查,提出地块层面贴线率主要针对单个地块范围内的街道长度,塑造连续齐整中兼有微小空间变化的实体界面,建议取值为[70%,100%],条件许可时建议为[80%,90%]。街区层面贴线率主要针对由多个地块构筑的街道长度,通过虚实界面的比例设定,获得实体界面连续齐整性与虚体界面自然活动性的统一,建议取值为[50%,70%]。  相似文献   

5.
周韬  郑文晖  陈启泉 《风景园林》2019,26(3):99-104
随着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认知已从三维空间建构转向空间体验与感受。以视觉认知为基础,采用视觉认知画面为手段,对城市街道进行量化研究。以画面占有率的数值变化反映街道景观特征,以画面占有率的样本方差值反映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以街道贴线率为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贴线率如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连续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尺度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问题,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开始,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关于街道空间尺度的界定研究影响非常广泛.不过,这些学者研究针对的都是传统城市的尺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大尺度的城市设计中,简单套用过去的理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尝试引入近人尺度视角,以此对城市街道空间的界定进行量化控制,取得理想的街道空间相对尺度和绝对尺度,以期对当今城市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生活性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也最易被忽视的公共空间,其活力营造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以深圳市3条典型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在对街道日常行为活动的人数、行为主体的年龄结构、行为类型和驻留时间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生活性街道的空间、设施、绿化和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座椅密度、人行道宽度、社交场所密度、店铺密度、业态混合度和贴线率从大到小依次对生活性街道活力具有显著影响,并结合城市特点对生活性街道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为建设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陈泳  许天 《华中建筑》2011,29(12):43-46
新城区的蔓延式扩张引发了城市空间的离散和城市品质的销值.论文首先从城市街道空间的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探讨街道空间品质与沿街建筑界面的关系,然后着重从步行者在街道空间行进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角度分析沿街建筑底层界面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机动化时代背景下人性化街道的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最后,论文以长兴公路段管理...  相似文献   

9.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街道城市主义的影响下,以武汉市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街道活力的量化研究。通过分析武汉市兴趣点数据的分布模式、密度等空间规律,将城市街道功能划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和景观休闲型街道,同时对应街道的自身条件、周边开发情况、街道功能等要素展开回归分析,发现街道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和街道周边开发强度因素显著影响街道活力的形成,街道空间的自身要素如路网密度、街道宽度等也对街道空间活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街道空间品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强化历史街道的空间营造活力对老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黄台路街道空间尺度适宜,行人感受良好,生活气息浓厚.从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三方面切入,通过分析青岛黄台路历史街道空间品质要素,思考历史街道与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关系,研究青岛历史街道的可持续更新策略,以期对青岛当代历史街道精细化设计与品质提升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间距不仅仅是局部道路断面设计和管理的问题,更是城市整体规划结构的特点在微观空间层面的表现.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相关标准与准则的案例分析,对退让间距控制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以广州市番禺区的研究为例,提出通过构建沿街界面功能与退让间距的合理关系、分层退让保障形成适度的退让间距尺度区间以及退线与贴线要求相结合等方式,优化城市街道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13.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案例,使用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定位数据,以街道上人群轨迹点密度表示人群活动强度,生成了街道活力量化测度指标。随后选用空间滞后模型测算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间、空间特征,分别构建了五个分时段模型,测度功能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密度、交通和场地设计5组15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各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影响时空特征各不相同。其中,影响南京西路街道活力最显著的指标是地铁站出入口和沿街商业业态多样性。在这两个因素之外,规划设计理论关注的外部空间设计、街段长度、人行道宽度、商业界面连续性等也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街道两侧建筑功能混合、老建筑占比等会促进街道活力的观点,在当前南京西路环境中并不成立。本研究可为存量规划背景下南京西路以及类似高密度建成环境的商业街道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影响人际交往,关系城市活力。作为影响其品质的声环境应受到关注。该文首先分析街道空间声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指出"街区制"推行及"单行路"改造在解决交通拥堵外,也可能加重噪声;其次辅以实例验证,阐述"声峡谷"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指出空间尺度对其存在较大影响以及我国街道空间尺度的特殊性;最后结合参考文献,通过两大声环境量化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街道空间尺度对声环境的具体影响及规律,以期对建筑及规划设计有所帮助,使环境品质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6.
街道作为开展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 空间,其风貌品质会对人的体验产生直接影 响。然而,当下城市街道风貌缺乏系统的规 划管控。本研究构建了规划语境下的街道 风貌规划管控体系,包含上位与相关规划 落实、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编制、沿街建筑建 造(整治)手册引导以及典型街道城市设计 四个部分。其中,上位与相关规划内容的落 实是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的前提和要求,沿街 建筑建造(整治)手册为具体街道管控和建 造实践提供建筑选型数据,典型街道的城市 设计是整套风貌规划管控体系重要的检验途 径和优化依据。以云南省镇雄县老城区街道 风貌管控规划为例,简述该规划管控体系的 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所,其设计影响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街道的繁华程度同时也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象征。文中针对勃利县城市街道的现状情况,分析康华街沿街地段存在问题,提出了城市活力街道的设计原则和对策,从而营造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18.
街道设计从空间属性上看是街道空间与设施的综合统筹,从社会属性上看是街道资源与路权的再次分配。我国街道设计目前还面临着上位规划支撑不足、街道设计环节缺失、街区组织协调有限等问题。街道设计引导本质上是城市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政策的外在表达,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厦门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在城市公共政策导向下,构建由交通政策和系统规划组成的"城市—片区—街区—街道"的街道设计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场所营造之街道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华中建筑》2010,28(1):94-97
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城市街道表层对城市场所感的营造影响越来越大。该文将"表层"定义为沿街公共空间。从表层属性、要素、管理等方面阐述。通过学习国外街道表层的营造成功案例,对我国街道表层提出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20.
街道界面是形成街道空间的物质基础。现有关于街道界面的量化测度参数繁杂多样,亟需总结厘清。文章试从城市形态、空间认知、环境行为等几个研究视角对现有参数进行总结比较,发现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界面密度、贴线率、建筑整齐度、近线率等参数各有其涵义和适用范围。随着空间认知与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进展,国内对于街道界面的研究体现出由“城本视角”到“人本视角”的转变,街道空间的品质及人的体验与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融合城市形态、环境行为、空间认知、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的多维研究框架,对街道界面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发展更为系统的量化测度方法将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