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进 《采矿技术》2010,(Z1):188-193
广州地铁三号线天河客运站折返线隧道采用冻结帷幕矿山法暗挖施工,工程特有的浅埋、大断面、长距离、动荷载等技术指标和施工难度均为国内外之最。在施工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多项冻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和工程结构模拟计算研究,并通过试验、研究结果及相似工程类比对原设计方案技术参数进行了部分调整,确保了工程暗挖段地面设施和隧道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在盾构隧道基础上进行冻结扩挖施工的可行性,本文以郑州地铁3号线二七广场站暗挖段的盾构隧道扩挖工程为背景进行研究。该段工程埋深浅、断面大、地下水位极低,且位于富水粉细砂层,施工风险和难度极高。本文考虑冻结与不冻结降水等4种工况,采用PLAXIS软件建立车站盾构隧道扩挖模型,对盾构隧道扩挖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分析地表沉降、隧道周边变形及初支内力情况,预评价盾构隧道扩挖施工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冻结扩挖施工条件下,地表沉降满足要求,其他工况下,不仅地表沉降量值远远高于工况,沉降影响范围也显著增大,表明长期降水对地表影响较大;长期降水对隧道初支位移影响很大;冻结扩挖施工条件下,轴力、剪力和弯矩均小于不冻结条件。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盾构隧道扩挖之前采用冻结法形成冻结帷幕,以将变形和受力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浅埋隧道因其赋存条件复杂、地质条件差,同时常受地下水的影响,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加之围岩的变形控制要求,在隧道开挖时进行超前注浆加固很有必要。而传统超前注浆支护采用全断面水平超前注浆,要达到超前注浆效果,普遍存在注浆距离长、注浆时间长、注浆效果没保障、不经济、影响施工进度等缺点。本文结合长沙地铁5号线高桥南站暗挖地下通道工程,提出一种平顶直墙暗挖隧道分部超前注浆支护方法,为浅埋软弱地质段隧道超前注浆提供更为有效、精准、快捷、相对成本较低的超前注浆方法,以保障后续开挖支护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地铁隧道水平冻结压力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长距离水平冻结技术, 在北京地铁“复- 八线”、“大- 热区间”隧道暗挖施工中, 首次应用成功。介绍了在水平冻结隧道掘砌施工过程中, 通过地铁隧道水平冻结壁冻结压力的现场监测, 对冻结壁冻结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为水平冻结隧道设计、施工与检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铁三号线天河客运站折返线隧道冻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地铁三号线天河客运站折返线隧道采用水平冻结法加固地层,浅埋暗挖法开挖施工.该隧道地层冻结长度为138.8m,采用全断面帷幕冻结,其技术水平为目前国内外同类工程之最.施工工程中,通过对冻结温度及地层变形等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数据,并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铁隧道水平冻结壁喷射混凝土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北京地铁“复-八线”大北窑站隧道暗挖水平冻结工程,对冻结壁喷射混凝土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在隧道暗挖施工中,冻结壁喷射混凝土的初衬支护强度和变形稳定性均可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为水平冻结壁喷射混凝土技术在地铁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轻轨地下车站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虎  谭平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6):192-196
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红旗河沟车站车站主体隧道断面开挖宽度19.921m,高度20.04m,开挖断面面积约为353.36m2。拱顶埋深17.9~20.0m,属于浅埋暗挖单跨大断面隧道。隧道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系数较高。施工时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以该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为依托,详细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结构形式、施工概况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埋深富水地层横通道冻结法设计理论和施工经验欠缺问题,以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10号人行横通道为背景,系统介绍了该工程的冻结设计方案与主要安全技术措施,冻结壁设计厚度为3.5 m,平均温度≤-12℃,运用结构力学方法进行了冻结壁承载能力验算,并根据设计孔位进行了温度场验算,主要安全技术措施设计了防护门、隧道支架和充填与融沉注浆。该工程已安全顺利完成结构施工,开创了国内埋深最大富水地层横通道冻结工程,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杭州解放路隧道过沪杭铁路段的施工具有环境复杂、超浅埋超近距、大跨等特点,主要介绍本段浅埋暗挖隧道的施工方法,对类似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地铁复-八线王-东区间为依托的城市松散含水地层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施工技术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大断面施工是其核心技术之一,结合工程实际,详细阐述了浅埋暗挖超大断面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王府井至东单的区间工程,地处闹市区,洞群复杂,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断面大。铁道部十六局地下工程指挥部在该区间施工中利用台阶法、中隔壁法等国内领先工法,取得了城市软岩洞群开挖支护、综合防排水等7项浅埋暗挖施工技术新成果。施工中确保了地下管网不断不裂,地表下沉量控制在30mm以内。北京地铁王府井至东单区间工程的修建成功,标志着我国城市浅埋暗挖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我国城市浅埋暗挖技术迈上了新台阶@建情  相似文献   

12.
大跨超浅埋地铁隧道正洞的体系转换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广州地铁二号线施工中,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被迫在大断面、 超浅埋的联络线岔口段,采取施工横通道暗挖进入正线隧道的施工方案设计与实施、地层沉降控制等体系转换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朱径  马进 《西部探矿工程》2007,19(9):166-168
人工冻结方法是一项成熟的土体稳定技术,其实质是利用人工制冷技术临时改变岩土的状态以固结地层。但由于冻结引起的冻胀一直是冻结法施工难以解决的弊端,特别是在浅埋暗挖法施工过程中,针对广州地区的地质、水文条件,介绍了冻结工程中冻胀对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地铁暗挖区间隧道施工中,超浅埋段软土地层隧道结构和地表沉降较大,通过对武汉地铁某标段超浅埋段软土地层第三方监测数据分析,得出超浅埋段软土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隧道结构和地表沉降变形规律并反馈施工及时调整各项支护参数,有效的控制了地表过度沉降,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建铁路成都-贵阳线新田坳隧道、祠堂山隧道、棉花山隧道下穿沟谷时埋深不足4m且大小里程两端地势陡峭的工程特点,经过明挖、暗挖、盖挖方案综合比选,最终采用盖挖法施工,避免了大面积明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规避了暗挖法隧道冒顶坍塌的危险。经过盖挖法在三座隧道浅埋段的应用,证明盖挖法在山岭隧道浅埋段施工中对提高施工速度、减少投资、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浅埋黄土区隧道地面条件复杂、明挖法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分析了明挖法和套拱明洞暗挖法两种施工方案的优缺点,确定采用套拱明洞暗挖法过浅埋黄土区。并从洞口防护排水、套拱暗挖施工、冒顶段明挖扣拱施工、管棚段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二衬施工等方面研究了浅埋黄土隧道套拱明洞暗挖施工技术。结果表明,采取该施工技术,既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工,又保护了周边原生态环境,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刘东启 《建井技术》2022,(6):15-18+24
冻结暗挖工程开挖后一般采用型钢支架+木背板+喷射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方式,联合支护为固定静态支撑结构。由于开挖面与联合支护的间隙不易及时充填密实,导致无法有效抵抗较大的地面荷载、地层压力及冻结壁塑性变形的影响,特别是当开挖面过大时,围护变形大,产生位移变形更大。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施加预应力的支撑结构,来解决开挖面位移变形的问题。通过工程案例分析,设计应用的可施加1 000 kN预应力的螺旋式支撑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大开挖断面复杂支护体系,地面、冻结壁、开挖面位移变形等不易控制的问题,根据理论研究和工程现场数据分析,提供了一种大断面冻结暗挖联合支护对周边环境变形控制的方法和经验,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结合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DK55+851处的临县隧道出口段施工实例,介绍了偏压、超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技术及大断面偏压黄土隧道正洞三台阶七步开挖施工技术。该法较好地解决了黄土隧道施工中的诸多技术难题,是目前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对类似超偏压浅埋黄土隧道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庆某暗挖地铁车站左线DK55+962~DK55+985段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对隧道进行监控量测,对比分析隧道开挖留设核心土、核心土开挖后隧道塌方与塌方后进行处治加固3种情况的围岩变形情况。监测数据表明,浅埋大断面隧道进行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核心土的留设对围岩稳定性至关重要,同时科学合理的监控量测对隧道围岩变形具有重要的预见作用。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同时对4种回归函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项式函数对浅埋大断面隧道拱顶沉降预测时更为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20.
结合工程实例,简述了大断面、浅埋、偏压、施工干扰大、防水要求高的隧道施工各阶段的监理工作监控重点,并提出了相应关键工序、重要部位的控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