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尿素为燃料,采用溶液燃烧法合成出M2P2O7:Eu3+(M=Ba,Sr,Ca)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激活剂Eu3+对3种荧光粉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样品分别为纯相的六方晶系Ba2P2O7、正交晶系Sr2P2O7和四方晶系Ca2P2O7。光谱分析表明,M2P2O7:Eu3+(M=Ba,Sr,Ca)的激发峰位置和发射峰位置均基本相同。M1.95P2O7:0.05Eu3+(M=Ba,Ca)发射红光,其对应于5D0→7F2电偶极跃迁的612nm发射峰强度高于对应于5D0→7F1磁偶极跃迁的588nm和593nm发射峰,说明Eu3+在M2P2O7(M=Ba,Ca)基质中处于非对称格位;而Sr1.95P2O7:0.05Eu3+发射橙红光,Eu3+在Sr2P2O7基质中处于对称格位。在394nm激发下,M1.95P2O7:0.05Eu3+(M=Ba,Sr,Ca)的色度坐标分别为(0.35,0.21)、(0.24,0.15)、(0.35,0.21)。这3种荧光粉均能被394 nm紫外光和464 nm蓝光有效激发,发射红光或橙红光。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术陶瓷》2013,(3):54-64
示例:顺序号文献题名(文种,中文略)·刊名,年,期本栏报道的是我刊编辑部最近收集到的工业陶瓷文献。读者如需复印,可直接与我刊编辑部联系,但请写明"顺序号、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等内容。收费标准:每篇18元(包括检索费、复印费及邮寄费)。2013108 KCaM(PO4)2:Dy3+(M=La,Y,Lu)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硅酸盐学报,2013,03  相似文献   

3.
林莹  高绍康 《硅酸盐学报》2012,40(12):1755-1759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MoO4:Dy3+荧光粉。在紫外光(λ=353nm)激发下,该样品发射出Dy3+的特征光谱。用热分析仪、X射线粉末衍射和荧光光谱对样品的结构、性能等进行了研究,考察了Dy的掺杂量、不同助熔剂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讨论Dy3+浓度猝灭机理。研究表明:合成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复合助熔剂Li2CO3+H3BO3,并当Dy3+的掺杂量为4%(摩尔分数)时,样品的荧光强度最强。这也说明了能量从基质MoO42–传递到Dy3+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电荷补偿对SrCeO3:Sm3+材料光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乐  杨定明  胡文远  张欢 《硅酸盐学报》2012,40(11):1636-1640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SrCeO3:Sm3+,M+(M=Li,Na,K)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表征了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能。研究了电荷补偿剂对SrCeO3:Sm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掺入电荷补偿剂没有改变基质的晶型结构。样品的激发光谱由Ce4+→O2–的电荷迁移带和Sm3+的离子特征激发峰组成。样品在波长为408 nm的紫外激发下发射红光,发射主峰为601 nm,对应于Sm3+的4G5/2→6H7/2跃迁。样品的发光强度随电荷补偿剂掺量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对于不同电荷补偿剂,样品发光强度最大处所对应的电荷补偿剂的掺杂量不同;电荷补偿剂Li+、Na+和K+的最佳掺量分别为5%、2%和0.8%。  相似文献   

5.
关丽  魏伟  刘超  尚雅轩  杨志平 《硅酸盐学报》2012,40(12):1744-1748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800℃制备了LiY(MoO4)2:Dy3+荧光粉。研究了Dy3+掺杂量、合成温度以及Li+的过量加入对LiY(MoO4)2:Dy3+荧光粉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光(386nm)激发下,该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为1个峰值位于488nm和575nm的双峰谱线,其中位于575nm处的黄光发射最强;监测575 nm发射峰得到的激发光谱为主峰位于351、366、386 nm和426 nm的线状谱线。煅烧温度为800℃时合成的荧光粉样品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加入过量的Li+会降低发光强度。随Dy3+掺杂量的增大,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当Dy3+掺杂量为6%时发射的谱线强度最大。荧光粉的色参数表明,该荧光粉是一种较好的用于白光LED的黄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6.
用高温固相法在空气中制备了Bi掺杂碱土金属氟磷酸盐[(M5(PO4)3F,M=Ca,Sr,Ba)]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对其晶体结构和紫外–可见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察所有样品都得到Bi3+位于紫外波段的特征发光,观察Ca5(PO4)3F:Bi和Sr5(PO4)3F:Bi样品可同时到源于Bi2+明亮的黄白色宽带发射。根据光谱结果和结构特性,分析Bi在氟磷酸盐中的多价态特性及形成机理,结果显示:在氟磷酸盐中存在2种Bi3+发光中心,分别占据2种不同的阳离子(M2+)格位;在Ca5(PO4)3F:Bi和Sr5(PO4)3F:Bi中,位于M2+(1)位点的Bi3+可被电荷补偿等因素的非常规还原作用还原为Bi2+,Bi掺杂的Ca5(PO4)3F和Sr5(PO4)3F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黄白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7.
茹晶晶  谢鸿芳  陈峰  郭飞云 《硅酸盐学报》2012,(3):464-465,466,467,468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红色荧光粉Li2Y4–xEux(MoO4)7。合成样品的最佳烧结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50℃和4h。X射线衍射显示样品为纯相Li2Y4(MoO4)7四方晶系晶体结构。光致发光光谱表明,该样品能够被395nm的近紫外光和465nm的可见光有效激发,主发射峰位于615nm附近,对应于Eu3+的5D0→7F2跃迁,显色性能好,可作为白光发光二极管用红色荧光粉;且Eu3+的掺杂量x为2.8时,样品Li2Y1.2Eu2.8(MoO4)7的相对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Sr6La4(SiO4)2(PO4)4O2:xEu^2+,yMn^2+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和结构精修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以及该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漫反射光谱、荧光热稳定性等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具有磷灰石结构,Eu^2+和Mn^2+可占据结构中的2种阳离子格位。当Eu2+的掺杂量为1%(摩尔分数)、Mn^2+的掺杂量为2%时,此荧光粉发光性能最好;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为450~550 nm的宽发射带,峰值位于478 nm,其激发光谱为220~400 nm的宽激发带,峰值位于302 nm,其色坐标值为(0.203 5,0.307 8);Mn^2+的掺杂有效的促进了荧光粉对近紫外光区域的吸收。当温度提升至150℃,Sr6La4(SiO4)2(PO4)4O2:0.01Eu^2+和Sr6La4(SiO4)2(PO4)4O2:(0.01Eu^2+,0.02Mn^2+)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强度分别为室温的34.46%和51.79%;Mn^2+的掺杂显著提升了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Dy3+掺杂的Sr3B2O6荧光粉,利用XRD、激发发射光谱以及色度坐标图等研究所制备荧光粉的相纯度、发光性能以及色度坐标位置。XRD测试表明在950℃下煅烧6 h制备的样品结构最佳,激发光谱表明在280~480 nm有一系列的激发峰,于350 nm处出现最强的吸收,发射光谱表明在477 nm和573 nm处分别有蓝光发射峰和黄光发射峰两部分,此系列荧光粉发光均呈白色,这种材料有潜力作为全色显示材料应用于三基色荧光灯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绿色钒酸盐荧光粉Ca5Mg4(VO4)6,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Raman光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荧光粉的相组成、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讨论了烧结温度和热处理温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制得单一相荧光粉Ca5Mg4(VO4)6,荧光粉颗粒呈短柱状,直径约为2μm,长度约为5μm。在近紫外激发下荧光粉的发射峰位于510nm处,最强激发峰为365nm。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荧光粉的发射光谱(PL)和激发光谱(PLE)强度增大,激发峰值位置有红移;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荧光粉的PL和PLE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激发峰值位置仍有明显红移。其中,在700℃烧结5h和900℃热处理8h所制得的荧光粉在365nm激发下发光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白光LED用Sr10(PO4)6Cl2:Eu2+蓝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荧光光谱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紫外近紫外区(200~400 nm)激发下荧光粉发射光谱主峰位于447 nm。当灼烧温度为1000℃,Eu2+掺杂浓度为0.12,SrCl2.6H2O添加量过量20%,发光强度最高。与商业近紫外LED芯片发射相匹配,是一种优秀的近紫外白光LED用的蓝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具有磷灰石结构的La9.33(Si O4)6O2:Eu3+红色荧光粉。该荧光粉的性质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荧光光谱来表征。La9.33(Si O4)6O2:Eu3+的激发光谱主要由以285 nm为中心的宽谱峰以及一系列由Eu3+离子f-f跃迁的锐线峰组成,在近紫外区有一个最强的激发峰在393 nm。在393 nm激发下,可以观察到La9.33(Si O4)6O2:Eu3+在612 nm处产生强烈的红光。发光特性表明,La9.33(Si O4)6O2:Eu3+荧光粉可能成为潜在近紫外芯片用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沉淀法和以尿素为燃烧剂的燃烧法制备一系列可被近紫外光(393 nm)激发的橙红色Sr5(PO4)3X:xEu3+,xNa+(X=F,C1)荧光粉.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Fourier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样品为六方晶系Sr5(PO4)3X(X=F,C1).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证明:燃烧法合成样品的发光性能优于沉淀...  相似文献   

14.
周明  葛林  李瑞峰  郭露村 《陶瓷学报》2012,33(3):272-277
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CeO2基粉料(1-x)(CeO2)0.92(Y2O3)0.06(La2O3)0.02+xCoO1.5(x=0,0.5 mol%,1mol%和2mol%),并在不同温度下烧成。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Archimedes法、交流阻抗谱和热膨胀仪分别测试电解质材料的晶体结构、体积密度、离子电导率和热膨胀。结果表明:掺杂Co的试样经1500℃烧成后均为单一的立方萤石结构相,Co可以有效提高试样的烧结性能,降低烧结温度100℃;试样的晶界电导随着Co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Co掺杂量为2mol%时,试样在700℃时表现出最高的离子电导率0.051s.cm-1。同时发现Co的掺杂对试样的热膨胀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以柠檬酸为燃烧剂,采用低温燃烧法制备Dy:Yb3Al5O12(Dy∶YbAG)荧光粉。通过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确定最佳煅烧温度为900℃。测试了室温下样品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在359nm处激发峰最强,对应Dy3+的6 H15/2→6 P7/2能级跃迁;在486、587nm发射峰处得到了蓝光和黄光,分别对应Dy3+的4 F9/2→6 H1 5/2和4 F9/2→6 H1 3/2能级跃迁。计算了不同Dy3+摩尔分数掺杂的Dy∶YbAG的黄蓝光强度比,讨论了其对荧光粉发光颜色的影响,结果显示,当Dy3+掺杂摩尔分数为2%时,制备的2%Dy∶YbAG样品的发光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6.
黄进文  苏鹏  吴文伟  吴学航 《应用化工》2011,40(1):45-48,54
在表面活性剂PEG-400的存在下,于室温下研磨ZnSO4.7H2O,La(NO3)2和K3PO4.3H2O的混合物,使其进行固态反应。研磨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在60℃下保温4 h。用去离子水洗去混合物中的可溶性无机盐,在100℃下烘干,即得纳米晶KZnLa(PO4)2的前驱体。煅烧前驱体得到纳米晶KZnLa(PO4)2。前驱体和它的煅烧产物通过热重和微分热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仅是结晶度低的化合物;前驱体在高于700℃下煅烧2 h,得到具有高结晶度的纳米晶KZnLa(PO4)2。以相同方法合成了KZnLa0.94Eu0.06(PO4)2,在900℃下煅烧2 h,得到的KZnLa0.94Eu0.06(PO4)2在紫外线照射下是一种发射红光的荧光粉。  相似文献   

17.
用一步碳热还原法制备了Li3V2-xCux(PO4)3/C(x=0.00、0.02、0.05、0.08、0.10、0.15)复合正极材料,并研究了掺杂对材料结构、微观形貌、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少量铜(Ⅱ)不会影响材料Li3V2(PO4)3的基本结构,但会在Li3V2(PO4)3中形成电子缺陷,提高晶体内部原子的无序化程度,降低极化和电荷转移电阻。从而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Li3V1.98Cu0.02(PO4)3/C的10 C放电容量比Li3V2(PO4)3/C提高了20 mA.h/g,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2CuO4和La2–xMxCuO4–δ(M=Ca、Sr和Ba)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对La2CuO4和La2–xMxCuO4–δ(x=0.1)粉体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700℃煅烧2 h,可以获得单相La2CuO4和La2–xMxCuO4–δ(M=Ca、Sr和Ba),且均为正交晶型结构。光谱性质表明,La2CuO4和La2–xMxCuO4–δ系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范围都有较宽的吸收。La2CuO4、La1.9Ca0.1CuO4–δ、La1.9Sr0.1CuO4–δ和La1.9Ba0.1CuO4–δ的带隙分别为1.44、1.57、1.40 eV和1.37 eV。带隙的变化是由于碱土金属离子的半径不同,造成对键的不匹配性的影响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磷酸盐荧光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燃烧法制备了不同基质的红色荧光粉,红色荧光粉可以改善光色、提高显色指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室温下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用F-4600测定了其光致发光性质.结果表明合成的Lu12P2O23∶ Eu3,YP5O14∶Eu3+与La3 PO7∶Eu3+均属单斜相结构,Eu3+在单斜结构基质中占据非对称性格位.在完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不同基质下掺杂Eu3+离子的发光强度进行比较,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的Eu3浓度对La3PO7发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Sr3Y1--x(PO4)3∶xSm3+发光材料。X射线衍射表明,1 400℃高温烧制的Sr3Y(PO4)3荧光粉为纯相晶体结构。荧光粉的主激发峰为343、360、373、400、436和468nm;主发射峰为550~575nm(4 G5/2→6 H5/2)、580~620nm(4 G5/2→6 H7/2)和630~660nm(4 G5/2→6 H9/2)。荧光粉在599nm附近有很强的发射,呈现良好的红橙光,符合广泛应用的UV-LED芯片。研究了不同Sm3+掺杂量对样品发射谱的影响,发光强度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大而增强。当掺杂量x=0.04时,发光强度最强。继续增大Sm3+掺杂量,样品的发光强度反而减弱,即出现浓度猝灭现象。根据Dexter理论,猝灭机理为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