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环状三聚物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 PET)中的一种环状低聚物 ,聚合度 ( DP)为 3 ,含量约1.5 % ,占总低聚物含量的 70 %以上。环状三聚物由于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高 ,易聚集和结晶 ,因此其含量超过其他低聚物。 PET中低聚物的熔点约为 3 10℃ ,这表明环状三聚物稳定性较高。在13 0℃的染色温度下 ,环状三聚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 2 mg/l ,因此环状三聚物在预处理、染色或其他传统湿处理过程中不易洗去。虽然人们在聚合物合成和纤维生产过程中对减少 PET中环状三聚物及其他低聚物含量方面在工业生产中作了许多努力 ,但由于合成中小分子和大…  相似文献   

2.
《江苏丝绸》2004,(6):47-47
采用单纤维纤度在0.5D以下的聚酯超细纤维,使之形成无纺布,并用橡胶状弹性体对该无纺布实施充实加固,从而制成片状物。然后,对于这种片状物,至少使它的单面起绒。而且,对于起绒后的聚酯超细纤维,采用分散染料进行染色,而对于橡胶状弹性体,则从硫化染料、还原染料、硫化还原染料中至少选用一种染料进行染色。按本方法染色,即可得到色牢度良好、色彩鲜明且具深度感的麂皮状被染物。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碱处理去除PTT纤维染色中的表面低聚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波/碱协同处理工艺对PTT聚酯纤维进行染色前预处理,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对染色后纤维表面低聚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染料上染率和表观颜色深度的影响,并由此优化给出最佳处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波/碱协同处理能有效地解决PTT聚酯纤维染色中的低聚物问题,且上染率和表观颜色深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聚酯超细纤维碱性浴染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董振礼  霍瑞亭 《印染》1998,24(12):8-10,20
通过对聚酯超细纤维在碱性和酸性浴条件下染料的界面迁移性和相容性比较,发现聚酯超细纤维在碱性浴条件下染色,其匀染性和重现性均明显好于酸性浴染色。  相似文献   

5.
针对聚酯超细纤维的特点,分析了前处理方法对聚酯超细纤维针织物染色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与极值分析确定了最佳染色工艺。  相似文献   

6.
人造革合成革可大致划分为使用普通纤维和超细纤维两大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有表面的仿真皮型和起绒的仿麂皮型。这里所讲的“普通纤维”是指通常的1d以上的聚酯普通纤维、“超细纤维”则是指0.1d以下的聚酯以及尼龙微细纤维。  相似文献   

7.
超细涤纶织物的碱性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奥佳  朱庆萍 《丝绸》1998,(9):30-33
从碱对超细涤纶纤维和分散染料的影响方面,探讨超细涤纶纤维用分散染料在碱性条件下染色的可行性,并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同时对染色产品质量进行了分析测试。  相似文献   

8.
针对筒子纱染色涤纶纤维表面杂质问题,从染后纤维的表面杂质含量及主成分含量、染色工艺条件对纤维表面杂质含量的影响、低聚物分散剂和还原清洗助剂对纤维表面杂质的影响3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筒子纱染色涤纶纤维表面杂质大部分为聚酯低聚物,在总杂质中的含量达73%以上;随染料用量增加、染色温度升高和染色时间延长,纤维表面杂质增多;在染浴中加入低聚物分散剂和使用特定还原清洗助剂可大幅降低表面杂质含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筒子纱染色涤纶纤维表面杂质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筒子纱染色涤纶纤维的表面杂质含量和主成分含量,以及不同染色工艺条件纤维表面杂质含量变化规律,并研究了低聚物分散剂和还原清洗助剂对筒子纱染色涤纶纤维表面杂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筒子纱染色涤纶纤维表面杂质大部分为聚酯低聚物杂质,其在总杂质中的比例达73%以上;随染料用量增加、染色温度升高、染色时间延长纤维表面杂质增多;在染浴中加入低聚物分散剂和使用特定还原清洗助剂可大幅降低表面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超细涤纶纤维通常具有显色性低、染色牢度差、提升性较高和上染速率快等特点,因此适合于超细纤维染色的分散染料,应具有颜色强度高、染色牢度高、移染性好、提升性好、匀染性好及相容性好的特点。经过试验,SE型分散染料符合要求。文中介绍了pH、时间、浴比对染色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染色工艺配方为:消泡剂0.25%,匀染剂SS-972.5%,防皱剂1%,扩散剂NNO0.5%,分散红SE-GFL0.04%,pH值为5,染色温度为125—130℃,保温40min。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光敏树脂经3D打印成型后试样力学性能较差问题,采用涤纶长丝增强光敏树脂的方法,使用光固化3D打印设备将涤纶长丝和光敏树脂复合成型制备涤纶增强复合材料。为获得较好的增强效果,对涤纶进行碱处理,研究了碱处理各条件下涤纶的减量率与纤维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关系,以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减量率的增加,涤纶的形貌及力学性能改变越明显;当涤纶减量率为16.2%时,纤维表面出现连续纵向沟壑,力学强度下降6%,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好;经过改性处理的涤纶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78 MPa和471 MPa,相比于未处理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66%和336%。  相似文献   

12.
宗平  王祥荣 《印染助剂》2006,23(3):21-23
研究了2种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对超细聚酯纤维的碱水解作用,探讨了超细聚酯纤维碱水解规律及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DC2-12、DC2-16)对超细聚酯纤维水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等温条件下,超细聚酯纤维的水解反应符合二级速率方程.  相似文献   

13.
刘亨昌  刘丽 《染整技术》2020,42(4):39-42
亚麻/竹纤维毛巾具有区别于传统纯棉、超细涤纶毛巾的保健、抗菌功能。为了改善传统毛巾强碱冷堆或溢流炼漂前处理工艺带来的助剂消耗及强碱污水处理难等问题,采用超声波辅助复合酶、卜公茶皂素前处理工艺,并与常规工艺进行对比。优化超声波-复合酶前处理工艺为:复合酶2%(omf)、双氧水8 g/L、pH=8、反应时间30 min、浴比1∶30,在此工艺下,织物白度为82.5,毛效为10.8 cm,强力损失率为9.78%,手感为4~5级。  相似文献   

14.
超细涤纶织物一浴一步法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宏  宋心远  陈英 《印染》2000,26(6):8-10
研究了海-岛型超细涤纶织物的退浆、碱处理一浴一步法工艺,并将一浴一步法工艺与退浆,碱处理二步法工艺的超细涤纶织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一浴一步法工艺可以达到二步法工艺效果,并且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刘添涛  廉志军  王建明 《印染》2012,38(10):1-4,16
研究了聚酯/聚酰胺嵌段共聚纤维织物的染色性能和耐碱性,并与常规聚酯织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聚酯/聚酰胺嵌段共聚纤维织物100℃染色就能达到常规聚酯130℃染色的K/S值和上染百分率,且干摩擦牢度4~5级、湿摩擦牢度4级,耐熨烫色牢度可达4级以上。在相同的温度、碱用量和促进剂用量下,改性聚酯的碱水解要比常规聚酯的剧烈;在相同减量率下,改性聚酯的顶破强力下降,但比常规聚酯的缓慢;随着碱量率的增加,改性聚酯和常规聚酯织物的K/S值都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张建国  钱琴芳  张建芳 《印染》2013,39(12):27-31
将超细纤维匀染剂TF-212F应用于聚酯高密超细纤维分散染料染色中,研究其对分散染料的吸附性能、移染性能、高温解吸和分散性能、匀染性和色牢度,以及对后续防水整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纤维匀染剂TF-212F具有优良的缓染性、移染性和高温分散性,对织物色光影响小、对防水整理效果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混纺纤维定量检测效率,缩短检验周期,文中采用超声波技术对聚酯和黏胶混纺纤维进行溶解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关键试验参数:温度、时间和超声功率对溶解定量结果的影响,探索超声波法加速聚酯与黏胶混纺纤维定量的最佳工艺,并分析了该工艺对不同含量聚酯与黏胶混纺纤维定量的适用性,以及对不溶组分的影响和方法精密度。结果表明,超声频率为40 kHz、功率设定为额定功率(250 W)的40.00%、溶解温度为40℃、溶解时间15 min,聚酯与黏胶混纺纤维定量结果最佳;该方法广泛适用于各种含量聚酯与黏胶混纺纤维的定量,精密度较高,且检测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廉志军 《印染》2005,31(6):1-5
对共混改性聚酯纤维和阳离子可染改性共聚酯纤维的碱减量进行研究,并与常规聚酯纤维进行了对比,从温度、碱浓度、促进剂等方面对三种聚酯纤维的碱水解性能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用扫描电镜对减量后三种聚酯纤维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观测和对比。结果表明,前二者要比后者易于水解,水解反应变化的程度与引入的官能团和共混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纳米材料改性涤纶的碱减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熔融纺丝过程中采用添加纳米微粒进行改性的功能性涤纶纤维的碱减量特性,诸如松弛热处理、碱浓度、促进剂用量和减量时问等工艺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纳米改性涤纶纤维碱减量前后的表面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朱正锋 《纺织学报》2006,27(2):84-86
基于对超细中长大豆蛋白纤维的力学、电学、吸湿、热学等物理性能的实验研究,应用MATLAB软件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探讨了超细中长大豆蛋白纤维与超细棉型涤纶混纺产品的纺织工艺;研究了漂白织物在可见光谱下的反射和吸收性能及织物在低负荷下的拉伸、抗弯、折皱回复性、吸湿透气等综合风格,为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改进及产品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