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岩心、薄片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地化数据,分析四川盆地南部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并探讨储渗空间的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主要为海底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破裂作用和充填作用等.白云石化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溶蚀作用是关键.埋藏期白云石化形成晶间孔,表生期溶蚀发育膏模孔、晶间溶孔.热液溶蚀形成的热液溶蚀缝洞及热液破裂作用为储层提供有效储渗空间,多期次的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为研究区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
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深部热液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在海西晚期(二叠纪)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钻井揭示塔河地区奥陶系受到深部热液流体改造作用.为了确认深部热液流体活动,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热液成因缝洞方解石地球化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分析热液流体的性质及热液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塔河地区热液现象、热液矿物及热液矿物组合典型;δ18 O值较低,富含Ba、Mn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显示明显的正Eu异常,87Sr/86Sr值多高于碳酸盐岩围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30~190℃,出现3个主峰值,分别为140、160、180℃.塔河地区热液活动异常明显,来源于地壳中深部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酸性,富含87Sr、Ba、Mn等元素,多期次性的特点,伴随热液活动所形成的溶蚀孔洞对奥陶系储层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塔中隆起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发育的地质背景、发育期次、识别标志、形成的孔隙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其形成的机理和发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埋藏期的溶蚀缝洞分为选择性及非选择性两种,具体包括溶扩构造缝、溶扩压溶缝、溶蚀孔洞及溶扩孔洞等.靠近塔中I号断层缝洞最发育,晚古生代-中生代表现为孔洞层的扩大溶蚀,新生代表现...  相似文献   

4.
四川阆中—南部地区裂缝类型主要有成岩缝与构造缝,其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两种结构缝发育最好。千一段溶蚀孔洞一般以圆、椭圆形为主,洞径为2~10mm。大安寨段溶蚀孔洞较发育,孔径主要为0~1mm,溶蚀孔洞大部分被方解石充填。裂缝是形成次生孔洞的重要因素,溶蚀孔洞与成岩期裂缝关系不甚密切,溶蚀孔洞沿构造裂缝发育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5.
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含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典型湖相碳酸盐岩的储集特征,本文采用大量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对研究区干柴沟组(E_3~2)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因机理及其含油气性进行分析.认为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盐间与盐下2套含油气组合,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孔,另外还发育溶蚀孔洞、构造角砾孔洞以及裂缝;构造缝的发育对应于喜山期三次幕式构造运动,多类型成岩缝由纹层状岩性差异成岩所形成,裂缝既是储层改造和油气运移的通道,同时与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又保证了油气藏的高产富集.研究结果表明:1)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体类型是准同生成因的白云石晶间孔,晶体大小为1~2μm,孔径多分布在424~750nm,面孔率为5%~8%.湖相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较弱,仅在白云石晶间孔基础上因有机酸微弱溶蚀形成扩溶孔,扩溶孔孔径一般小于1μm,大小多分布在540~990nm;2)研究区同时也发育一定规模的盐溶孔洞、构造角砾孔洞和裂缝.盐溶孔洞由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形成,表现为沿层理面溶蚀和分散状石盐(石膏)颗粒溶蚀2种,主要分布在盐间含油组合.构造角砾孔主要分布于盐间滑脱断层带,由断层活动作用控制形成;3)构造缝与成岩缝均大量发育,构造缝以小缝和中缝为主,宽度大多分布在2~3mm以内,成岩缝包括层间缝、收缩缝和缝合线等3种类型,缝宽大多为微米级,其中层间缝是湖湘碳酸盐岩源内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4)晶间孔普遍含油,是油气成藏的基础.扩溶孔、构造角砾孔和盐溶孔洞增加了储集空间类型,增强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典型湖相碳酸盐岩的储集特征,本文采用大量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对研究区干柴沟组(E23)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因机理及其含油气性进行分析.认为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盐间与盐下2套含油气组合,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孔,另外还发育溶蚀孔洞、构造角砾孔洞以及裂缝;构造缝的发育对应于喜山期三次幕式构造运动,多类型成岩缝由纹层状岩性差异成岩所形成,裂缝既是储层改造和油气运移的通道,同时与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又保证了油气藏的高产富集.研究结果表明:1)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体类型是准同生成因的白云石晶间孔,晶体大小为1~2μm,孔径多分布在424~750nm,面孔率为5%~8%.湖相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较弱,仅在白云石晶间孔基础上因有机酸微弱溶蚀形成扩溶孔,扩溶孔孔径一般小于1μm,大小多分布在540~990nm;2)研究区同时也发育一定规模的盐溶孔洞、构造角砾孔洞和裂缝.盐溶孔洞由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形成,表现为沿层理面溶蚀和分散状石盐(石膏)颗粒溶蚀2种,主要分布在盐间含油组合.构造角砾孔主要分布于盐间滑脱断层带,由断层活动作用控制形成;3)构造缝与成岩缝均大量发育,构造缝以小缝和中缝为主,宽度大多分布在2~3mm以内,成岩缝包括层间缝、收缩缝和缝合线等3种类型,缝宽大多为微米级,其中层间缝是湖湘碳酸盐岩源内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4)晶间孔普遍含油,是油气成藏的基础.扩溶孔、构造角砾孔和盐溶孔洞增加了储集空间类型,增强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典型湖相碳酸盐岩的储集特征,本文采用大量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对研究区干柴沟组(E23)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因机理及其含油气性进行分析.认为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盐间与盐下2套含油气组合,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孔,另外还发育溶蚀孔洞、构造角砾孔洞以及裂缝;构造缝的发育对应于喜山期三次幕式构造运动,多类型成岩缝由纹层状岩性差异成岩所形成,裂缝既是储层改造和油气运移的通道,同时与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又保证了油气藏的高产富集.研究结果表明:1)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体类型是准同生成因的白云石晶间孔,晶体大小为1~2μm,孔径多分布在424~750nm,面孔率为5%~8%.湖相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较弱,仅在白云石晶间孔基础上因有机酸微弱溶蚀形成扩溶孔,扩溶孔孔径一般小于1μm,大小多分布在540~990nm;2)研究区同时也发育一定规模的盐溶孔洞、构造角砾孔洞和裂缝.盐溶孔洞由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形成,表现为沿层理面溶蚀和分散状石盐(石膏)颗粒溶蚀2种,主要分布在盐间含油组合.构造角砾孔主要分布于盐间滑脱断层带,由断层活动作用控制形成;3)构造缝与成岩缝均大量发育,构造缝以小缝和中缝为主,宽度大多分布在2~3mm以内,成岩缝包括层间缝、收缩缝和缝合线等3种类型,缝宽大多为微米级,其中层间缝是湖湘碳酸盐岩源内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4)晶间孔普遍含油,是油气成藏的基础.扩溶孔、构造角砾孔和盐溶孔洞增加了储集空间类型,增强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溶蚀、热液白云岩化的标志,并识别出4种热液矿物组合。包裹体测温数据显示,热液产生于深埋藏作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所经历过的热事件主要有3期。奥陶系碳酸盐岩热液对灰岩的溶蚀作用改善了岩石物性,而遭受白云岩化之后物性改善并不明显,作用于碳酸盐岩后使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加。热液流体的驱动力来自构造挤压,而不整合面和层位控制的热液溶蚀灰岩是该区重要的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滨里海盆地东缘塔克尔构造石炭系台内滩储层的分类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测井、岩心、地震等资料,系统地阐述台内滩储层的沉积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分类及控制因素.研究区台内滩类型主要有生屑/藻屑滩、有孔虫滩、鲕粒滩、砂屑滩等4种,次生溶蚀孔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其主要储集空间,另有部分原生粒间孔、体腔孔、铸模孔等.滩相储层划分为孔洞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其中,孔洞缝型储层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是研究区内最好的储层,构造及溶蚀微裂缝对于储层有效性的影响意义重大.研究区储层发育及分布状况受到古地貌、溶蚀作用及裂缝发育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古地貌相对高部位呈现水体浅、能量强的优势,有利于各种台内滩相的沉积;次生溶蚀孔隙、孔洞及张开缝、构造溶缝等,对于储层空间的扩容及沟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岩芯、薄片和测井资料,发现巴什托—亚松迪区块小海子组为典型的点滩相沉积,滩相主要为台缘滩和台内滩,其特有的滩相环境对后期的成岩演化起到决定性作用。该区域小海子组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为主,伴生晶间孔,粒内溶孔。控制孔隙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胶结作用发生在成岩阶段的各个时期而阻碍了孔隙的发育,其中以第一期纤维状胶结与第二期粒状胶结为主。溶蚀作用与白云岩化作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孔隙空间的发育。其中白云岩化形成的晶间孔为部分滩相的暴露溶蚀提供了流体通道进而扩大了溶蚀孔洞空间。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到小海子组颗粒灰岩伴生有萤石、重晶石等热液矿物以及大量孔隙中充填的地开石,证明小海子组滩相颗粒灰岩后期孔隙演化受到热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君山矿田位于滇东南马关县和麻栗坡县境内,中寒武统田蓬组地层为本区主要出露地层,同时也是主要赋矿层位.主量元素分析显示老君山燕山期花岗岩富硅、富碱且w(K2O)w(Na2O),铝过饱和,具有A2型后造山陆缘花岗岩的特征,与个旧及白牛厂矿田燕山期花岗岩相似.在变质岩c-n-f三角图解上,寒武系变质岩样品均落在沉积岩区.本次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是赋矿层位中的纹层状和条带状硅质岩,经分析,其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与热水沉积硅质岩相似.老君山矿田的形成主要经历了3个成矿热事件,即寒武纪热水沉积、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改造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生改造,具多期次递进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牛鼻子梁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俄博梁断隆区,是一个出露面积约8 km2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杂岩体,呈岩床状,东西向延长; 堆晶结构与堆晶层理发育,可划分出多个堆晶韵律与旋回,岩石类型丰富,具有橄榄岩相、辉石岩相和辉长岩相等多种岩石类型。中酸性端元的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证明岩浆经历了以分离结晶为主导性机制的分异演化过程。岩浆富水,结晶出大量褐色普通角闪石,形成角闪石岩。岩体中含有大量的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捕虏体,同化混染严重。该岩体内含有2层层状矿体,一层在海拔3 100 m处,另一层在海拔2 800~2 900 m处。此外,在岩体西端还有一个被断层活化迁移后赋存在断层带中的热液型矿体。矿石构造主要呈浸染状、海绵陨铁状和块状; 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成矿期(岩浆期、矿浆期和岩浆热液期)和4个成矿阶段。结果表明:岩浆自身的分异演化与同化混染作用共同导致了硫化物熔离; 成矿过程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性,而非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13.
康开铁矿床位于西昆仑铁克里克构造带中段北缘,赋矿地层为元古代喀拉喀什岩群和埃连卡特岩群变质岩,发育镜铁矿和磁铁矿两种铁矿化类型。镜铁矿体受断层构造控制,呈脉状、似层状、团块状和细脉状产出。磁铁矿化体包括磁铁石英岩型和基性岩型,其中磁铁石英岩型矿石具有沉积变质型特征,基性岩型矿石表现为基性岩内发育浸染状磁铁矿和少量黄铜矿。依据两种铁矿化类型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和不同类型矿化体的时空关系等特征,将其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沉积期、变质期、岩浆期和构造热液期4个成矿期,即该矿床是多期复合成矿作用的产物。沉积期和变质期形成的磁铁石英岩中的磁铁矿和岩浆期形成的基性岩中的磁铁矿为后期构造热液期发育的镜铁矿体提供了成矿元素来源,因此,出露于地表(浅部)的镜铁矿体可作为寻找周围和深部与磁铁石英岩和基性岩有关的磁铁矿的找矿标志,这一标志在铁克里克构造带中可能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浙江泰顺县白岩矿区叶腊石矿矿床地质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该区的萤石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属于火山热液蚀变交代次生石英岩型矿床,其成矿模式为崩塌堆积型,成矿方式以顺层交代蚀变为主,成矿作用与富铝火山碎屑岩、潜火山岩侵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铁木尔特热水沉积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矿床地球化学以及交代蚀变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成矿热水的形成机理,即是深部烃碱流体成矿作用系统演化到最后阶段的产物。同时,探讨了烃碱流体碱交代作用过程及其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湖南板溪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床位于雪峰古陆南部边缘,锡矿山北北东向锑矿带向北延伸与雪峰古陆东西向锑金矿带的交汇部位;板溪群五强溪组硅铝质板岩为主要赋矿围岩;燕山晚期东西向的石英斑岩脉群产于矿区北部,其含锑金较高,少数被含锑金石英脉穿插;矿床蚀变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液扩散作用,蚀变矿物的生成途径包括热液带入成分的晶出和热液作用下原岩矿物解离,生成新的蚀变矿物;锑作为矿元素其迁方式以渗滤为主,扩散次之,在成矿演化过程中具有构造分异  相似文献   

17.
格棱铁矿床位于老挝长山成矿带内,铁矿体产于下—中三叠统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中,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分布;矿石构造以细脉状、角砾状及团块状为主;矿石类型简单,主要为镜铁矿,夹少量磁铁矿;3个矿体的平均品位(TFe)在50%左右。初步认为该矿床与长山成矿带内花岗闪长岩体有关,岩体提供热源及矿源,属于岩浆期后热液脉型镜铁矿床。找矿标志以花岗闪长岩体侵位、围岩强烈的硅化、绿泥石化及航磁异常为主。  相似文献   

18.
根据镜下特征及SiO2含量,将龙头山金矿成矿岩体的构成主体重新定名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期后气液导致岩体上部发生弥散型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受热流体的酸碱分离作用影响,形成高岭石化相对在上、绢云母化在下的垂直蚀变分带。侵入岩浆带来的热能,同时形成有大气降水加入的富硼含矿热液,并沿岩体接触带及顶部发育的碎裂构造等开放空间充填,交代已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围绕岩体的近环状含金隐爆角砾岩和电气石-硅化带。微量元素与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成矿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燕山晚期受混染的I型花岗岩浆;与周边岩体在成岩物质、侵位空间及成岩时代等方面表现出岩浆活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从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出发,通过分析古生界不同层位流体成岩成矿事实与盆地发展演化 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南秦岭早古生代—泥盆纪演化时期多幕流体过程和成岩成矿效应。幕式流体成岩成矿最早 可追溯到早寒武世,区域上从东到西形成了重要的碳硅质岩中重晶石/毒重石矿床及金、铂族元素矿化;早、中志 留世继续发展,形成了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碳酸盐岩、硅质岩与铅-锌、金矿床;中泥盆世为最强烈的一次热 水沉积活动,其规模大、热水沉积产物多样,形成了泥盆系硅质岩-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白云石岩中的铅锌 (铜)矿床、铁白云石硅质岩中铅锌(铜)矿床以及钠长石角砾-铁白云石板岩中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实测剖面工作为基础,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观察,室内电子探针分析对比,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论述了德尔尼铜(钴)矿床成矿晚于超基性岩,矿床主体为海底喷流沉积成因,同时经历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和构造变位。其成矿过程为:在拉张环境下,蛇绿岩破碎,同时发生了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喷流物质沿蛇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喷出与沉积,并萃取了超基性岩中大量的钴,矿体形成后又经历了构造变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