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全建英 《山西建筑》2014,(34):266-267
介绍了地下水资源的概念,结合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内容,分析了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资源管理分离的后果进行了论述,指出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条件,而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又融合着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资源作为地球上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目前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本文浅析了对地下水资源的特征、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特点、以及岩溶地下水污染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几点如何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建议和措施。同时呼吁人类,携手同行,共同保护我们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东省博兴县地下水资源超采的研究 ,提出了适合小城镇的地下水资源优化开采的决策及管理建议 ,探讨了地下水资源最优开采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汉中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由于近年来一些大城市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面塌陷、建筑地基沉降、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导致国家对于地下水的开采有了较为严格的保护规定,这一定程度上对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汉中地区有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一种绿色有效的地下水利用方法的推行对于汉中地区来说十分必要。文章主要对地下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已有的利用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汉中地下水资源在建筑节能中应用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天然补给量丰富,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但可开采量有限,各地开发利用程度不均衡,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比较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地下水供需矛盾渐趋突出,生态环境与地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总结福建省地下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功能区划分,初步提出福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福建地下水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为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修订国家标准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补充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规定。本文提出了应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计算中的资料、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数值模型的建立、地下水预报、地下水均衡计算和应提交的成果等技术要求, 以满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信息     
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调查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基本特征,且自然分配极不平衡,资源量最少和最多的地区分布量相差50倍,这也是我国部分地区极度缺水的主要原因。记者从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上获悉,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围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调查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每年28000亿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一是地下水。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基本特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2.2%,而在长江以南的南方…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分析了广州市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分布状况、水文地质特征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有效管理广州市地下水资源,实施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与保护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构造与特色,着重阐述了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中间的关键技术,并对其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为地下水的监测、管理以及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论, 针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思想。结合地下水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提出地下水系统环境容量的概念。并给出一种考虑地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DFLOW的地面沉降模型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得出北京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所致的结论 ;而后运用Modflow软件 ,建立了基于分布参数的地下水流模型和地面沉降土水耦合模型 ,以北京 1995年开采水平为基础 ,预测了 2 0 0 5年、 2 0 10年研究区地面沉降分布范围。为今后开展地下水开采控制、建立地下水可持续开采模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深基坑工程中,地下水的渗流将会使基坑周围形成降水漏斗.随着开挖的进行,地下水自由面不断下降,从而使坑外土体的有效应力增加,墙后土体将发生不均匀沉降.为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土体的沉降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基坑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这是一个地下水渗流与地面沉降计算的一体化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引起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头计算值与工程现场的实测值吻合,此方法可以较好的模拟实际工程.还用该模型分析了基坑开挖地下水抽取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有限长线热源渗流传热模型,根据获得的解析解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周围介质的温度响应。比较了有限长线热源和无限长线热源两种渗流模型,分析了地下水渗流速度及地埋管相关参数对热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水渗流可改善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提高换热量,从而可降低系统的初投资。  相似文献   

14.
现有地基场地波动问题研究中,多将地基土视为饱和、准饱和状态或单相介质,难以反映非饱和土体波动性质。在现有非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基岩上覆成层非饱和土复杂场地模型,采用传递矩阵法,分别求解了平面P波和SV波入射下基岩上覆成层非饱和土场地波动问题的解析解。通过与已有的基岩上覆单一非饱和土层波动问题的解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解的正确性。并利用该解答初步分析了当非饱和土层饱和度呈梯度变化时,地下水水位变化对地面运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与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有关。相同频率下,当入射角较小时,地下水位变化对地表竖向位移的影响较大;地下水位变化对水平位移的影响随着入射角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相同入射角下,随着地下水位上升,地表竖向位移的峰值减小,峰值频率增加,而地表水平位移的峰值及峰值频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The performance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s (GSHPs)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the soil and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 (BHEs). In the present work, a thermal performance experiment of a BHE under groundwater flow was conducted in Baoding, China.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natural ground temperature profile, a simplified theoretical model was presented to estim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groundwater had an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in the aquifer. Due to the strong groundwater advecti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BHE was enhanced. The enhanced effect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thickness percentage of the ground layer with the greatest groundwater flow. In the present case, the heat injection and heat extraction of the BHE were enhanced on average by 9.8% and 12.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ase without groundwater flow, when the total thickness of coarse sand and gravel layer as a percentage of the borehole depth was 10.6%. This enhanced effect is favorable for reducing the possible imbalance between heat injection and extraction from and to the ground,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long-term operation of GSHP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封闭式路堑U型槽结构作为纯地下建筑,抗浮问题非常突出。本文以北京某封闭式路堑U型槽结构工程为例,在对场区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远期最高水位预测的基础上,建立适用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地下水流定解数学模型,使用FEFLOW软件建立了场区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抗浮设计水位预测。模型建立过程中考虑了场区各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及场区潜水最高水位接近自然地面的工程特点。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工程地质勘探和室内外试验建立上海软土场地计算模型,采用Biot动力固结理论,结合弹塑性边界面模型,研究三向地震作用下地下水位上升对场地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利用具有水平和垂直三向完整加速度记录的Taft波构造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曲线,分析三向地震作用下地下水位上升对土层竖向和水平加速度放大效应、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峰值比、地表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以及沿土层深度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压比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地下水位上升对水平向和竖向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影响差异显著,同时对地表加速度及其反应谱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地下水位的上升,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增大,竖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减小;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减小;土层高频滤波作用增强,长周期成分放大效应增大;近地表液化土层范围增大,加剧砂土液化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回灌试验表明地下水水位对地面沉降有直接的影响,当进行地下水回灌时,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地面产生回弹。地面沉降规律与地下水水位变化较为一致,水位回升越大,地面回弹也越大。地面沉降和回弹较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与所在点周围的地面沉降具有较好的时空对应关系。基坑降水设计可采取地表水回灌措施有效抑制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工程降水引起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地面沉降,基坑降水中选择坑内降水井抽出的地下水对坑外回灌井通过密闭管道在还原环境下实施回灌。  相似文献   

19.
基于竖直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分析了岩土导热系数、岩土体积热容、岩土孔隙率、原始地温、地下水渗流速度、埋管深度、管内流体流量、地埋管进口水温及运行模式等因素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回归分析,拟合得到了单位井深换热量及地埋管出口水温与各个参数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近邻桥梁进行降水施工时,地层的固结变形导致桥梁基础变形,当桥梁的基础变形过过大时,可能危及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了预测降水过程中桥梁基础的空间响应和评估其安全状态,建立三维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数学模型,同时,运用ABAQUS软件,建立地层、地下水、桥梁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直接耦合分析方法,对近邻桥基进行降水施工时的动态降水过程进行三维仿真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水位下降10 m时,降水所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值为21.37 mm,桥基的最大沉降值为19.56 mm,相邻桥基的差异沉降不到2 mm,表明降水期间桥基没有安全隐患,现有的降水方案是可行的。通过将沉降计算值与现场量测值比较分析,两者数据吻合较好,表明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是合理的,可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