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以城市历史景观"整体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城镇的景观构成要素与载体对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产业、商贸、军事、政教、民族文化的影响为线索,从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不同载体对象对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从价值传承的角度提出城乡遗产保护地域针对性与发展适应性的行动定位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城市历史景观“整体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城镇的景观构成要素与载体对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产业、商贸、军事、政教、民族文化的影响为线索,从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不同载体对象对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从价值传承的角度提出城乡遗产保护地域针对性与发展适应性的行动定位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21,(1)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景观生态格局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山地历史城镇在与山水环境、地域文化的适应过程中逐渐生长出山水相依、紧凑立体及多元丰富的形态肌理,其背后反映的是"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景观""生态与形态"的良好逻辑关系。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形态,文章通过探析形态理论的进化变迁与山地历史城镇的演变规律,借鉴生命学研究方法,提出"形态基因"的概念,以空间图谱的方式,从外部物质性状和内在信息因子两个角度入手,将山地历史城镇形态的基因构成要素分解为生态因子、形态因子和文态因子,建立"三态融合"的形态基因保护与更新方法,并对走马古镇、寸滩古镇、中山古镇、松溉古镇4个典型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图谱进行测绘与解读,试图为山地历史城镇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历史景观"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拉萨地区城市历史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层积载体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以高原物候、政教体制、宗教信仰、茶马文化等内因价值为导向,通过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载体对象的形态考证,对拉萨地区城市历史景观的地域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为藏区历史建成环境与城乡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价值传承提供线索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学领域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通过村落选址、整体格局、街巷交通、平面类型、建造材料5个不同基因载体对象层面对南疆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及其异变类型进行识别与解译,从保护振兴的价值视角探究概括出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因"承变、类变、突变形态特征,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的基因异变现状提出后续的检视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合生物学遗传基因"碱基配对"与"DNA序列组合"原理,系统建构了从地文区域、聚落体系、聚落单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五重尺度和"空间基因""文化基因"两大系统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多尺度"识别和"双系统"解译的研究方法,并分别拟定了包括地理分布、环境格局、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和职能导向、营造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约俗在内的传统聚落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川西传统羌族聚落为实证案例,系统识别、提取出其33项"空间基因"与21项"文化基因"因子,并就其与汉地聚落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要素识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7.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当代建筑》2021,(11):39-42
文章通过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城市历史公园的文件》中"城市历史公园"概念的辨析,明确了其以公共历史见证与公共文化育化并重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属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建构了基于公共文化视角,以公园演进时段划分、阶段特征梳理、关联信息解译、遗产价值识别为操作步骤的城市历史公园特征、价值研究方法;并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其自1956年对公众开放以来,各典型时期景观特征的演变、层积过程,识别、提炼出公园相关遗产价值,以为我国历史公园类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欢  赵志庆 《中国园林》2022,38(10):68-73
从全要素对象识别和全时空方法拓展两方面剖析国土资源治理下的历史景观保护新趋势,并以牡丹江为样本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城镇历史阶段剥离入手,对文化群落及历史景观识别分类;随后解析景观要素形态规模、簇群模式、相互作用的空间性分布与类型、形态、功能的时间性层积特征,挖掘历史景观与城镇空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动态发展问题;最后建立了涵盖“对象识别-方法选取-实施保障”的全周期协同保护框架,确立了以生态修复、人居改善、价值传承为目标的底线型、互动型、靶向型景观保护、利用和活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吕舟 《风景园林》2022,29(4):20-25
针对世界遗产中城镇类遗产的保护问题所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提供了具有整体性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考虑到对城镇遗产的物质形态特征的保护,也考虑到城镇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源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遗产的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城镇遗产的新类型,形成自身的价值特征和形...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聚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其景观基因的解译,是保护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举措。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侗寨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框架,解析其构成要素及特征,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1)肇兴侗寨景观基因细分为整体布局、侗寨建筑、景观环境、制度信仰、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基因;(2)肇兴侗寨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宗族纽带型,在形态结构上形成树枝型的空间结构,景观要素分布均匀,且属于核心—边缘型;(3)肇兴侗寨景观基因保护策略为检视与修复侗寨景观变异基因、厘定侗寨景观信息廊道、创新侗寨旅游体验开发模式。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充分挖掘肇兴侗寨文化景观的特征,为后续聚落景观保护及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赵万民  杨光 《中国园林》2021,37(2):37-42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杜春兰  周容伊 《中国园林》2023,39(10):44-50
寺庙是古代城镇生活与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三峡地区的寺庙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营建智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ArcGIS软件、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机制进行解析,提出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机制,并归纳“借势”“变通”“善用”“适应”等景观营建智慧,以期为三峡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尹赛  吴尧 《中国园林》2023,39(9):81-80
禹王台公园为民国时期“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的旧址所在,其演变在中国近代圃地园林中具有典型性。首先对禹王台公园的变迁进行研究,总结出其近代以来的3次空间类型转换:从纪念型园林转化为圃地园林;从清末民国的农事试验场,通过水系疏浚、堆山造林、建筑廊亭构筑、植物园与动物园营建完成了农林圃地向近代公园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近代公园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公园。其次,从内因(历史名胜的发展需求)和外因(政府农林事业的政策)2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禹王台公园近代转型的动因。最后,从当代风景园林的视角将近代农林试验场与近代公园进行比较,提出了农林试验场在发展过程中兼具了部分公园的职能,并且在近代园林发展史中起到了拓展近代园林的类型、间接保护和延续了部分传统园林资源、为城市公共园林和风景区绿化提供了支持,以及促进园林技术发展等重要作用。归纳总结出近代农林试验场是中国近现代园林发展的过渡环节,也是现代公园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整体遗产观为理论基 础,通过对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理论渊源、概念特点的解析及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互鉴,系统梳理了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 作为城市视野下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 展动态。提出了“摸家底-寻脉络-定区划-评价值-联骨架-塑 空间”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主体框架,并进一步通过福州 实证研究的开展,探究了符合中国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整 体性保护利用实践的可行路径。初步构建了城市历史文化步径 研究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路径有益于补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空间规划模式缺项, 延伸整体性遗产观的理论脉络,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 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 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 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 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 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 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 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 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 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 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 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 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中国遗产行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 下,大运河遗产应被作为线性文化景观以及所在区域水文化 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认识。以19世纪末浙东运河及 其所在的宁绍平原为样本,探析适应环境的浙东运河河道主 干特征,并对运河与周边天然环境、城镇环境以及农业环境 形成的空间格局以及产生的过程联系、功能价值进行剖析, 也揭示了运河塑造与强化区域景观独特性的作用,并归纳了 大运河环境关联机制解析的原理性框架。最终,从多种全线 连贯策略、多类型沿运环境规划策略以及依托运河构建全域 自然与文化资源网络3个层面对当下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 与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