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在保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应依法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并予以合理的法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三权发证”是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和土地登记发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土地制度与经济建设矛盾日益凸显,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保护耕地与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相矛盾,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小产权房层出不穷。本文基于现有的土地制度的问题,浅谈对于农村宅基地确权和流转机制设计的认识:进行宅基地的确权发证,达到对宅基地有使用权,对附属建筑物有所有权;除此以外在农村宅基地与城市住宅用地使用权平等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流转主体资格、流转客体等创新,建立共有产权、有偿取得、有期限使用等宅基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征地工作中,计算农民补偿安置费用标准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当地测定并公开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依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确定合适的倍数,制定补偿安置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广大农民合法拥有土地财产权利、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迫切需要。要实现我国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的主要奋斗目标,我认为主要从必须强化用途管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却相对滞后。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规范管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土地使用机制上进行合理的改革,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作为规范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民的一系列权利,同时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中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做了详细的规定。《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于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对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于多方面调动农民积极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效应,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坚持土地依法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发挥政府和村集体职能;兼顾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农村土地流转的试验从来都未停止过。重庆的土地交易所高调成立、地票竟拍的探索、江苏洪泽县的试验,都一度引起各界关注。都一度引起各界关注。特别是2008年12月4日重庆市君豪酒店,080001号地票竞拍现场高潮迭起。报价按小学生数数的节奏快速刷新,1280万元的起拍价,不到半分钟就经10多次竞价而迅速飙升到2000万。各地在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改革进行不懈的努力。然而相对于城市国有土地实行了有偿使用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国家还没有颁布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法规。作者认为,占全国绝大部分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制度不进行改革,那么,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不完全或不全面的改革,我国的地产市场也将是不完善的地产市场。目前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障碍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农村集体组织法人意识薄弱,缺乏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等方面。深入研究探讨与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对于完善我国的地产市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作为规范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民的一系列权利,同时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中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做了详细的规定.<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地,是指林地中属于集体所有的那一部分。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作为一笚重要的土地资源,新颁布的物权法也确认了农民集体对林地的所有权。但现实中存在大量集体林地被非法征占用的现象,作为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却几乎没有提出过侵权之诉。这一林地所有权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集体林地所有权的完善之途。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在不改变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地所有权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依法维护集体林权和落实林地林木管护责任与补偿责任。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以后,还需要进行配套的制度改革,实现生态公益林制度的法律化,建立自然保护区林地管理契约制度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区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责任及建立自然保护区资金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在认识上有新高度,政策上有新突破,制度上有新安排,举措上有新实招,对农民有新实惠,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4.
刘琳 《中国科技博览》2012,(15):188-188
1征地中存在的困难 1.1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近几年,各级部门相继出台政策,对被征收土地农民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并规定政府出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社会保障总额的30%,但在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在城乡统筹改革的试验过程中,尝试了多种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的典型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样本,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局限性,暴露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承包经营权性质不明、征用补偿费过低、社会保障缺位等制约因素。加快农地流转,需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如明晰农地产权、合理评定被征地使用价值、发展为农地流转服务的中介组织、完善社会保障、提供就业培训等。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探讨了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土地的所有形式分为国家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两种,我国的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与农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它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给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相应的补偿后,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近年来虽然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滞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农村经济改革首次明确了一户一宅的农村宅基地标准,1997年则进一步规范宅基地问题,确定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只有农民可以原始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禁止城市居民购买农村住宅及小产权房。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可长久行使且受法律保护,但不准出租、抵押、转让或买卖等。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深入,许多农村加入到“村改居”和“村改社”的行列,表面上农民过上了城市化的生活,但是这其中隐藏的土地利益问题很容易忽视,尤其是“村改社”中农民宅基地的置换,很多现实和法律上的问题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大规模的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以及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拆迁已成为取得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的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先安置、后建设”的原则,因此,拆迁安置房建设变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农村土地征收中确立公平补偿对于保护农民权益、规范政府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并已明确写入《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本文详细地研究了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然后对公平补偿理念下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做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权改革制度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刻变革;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维护生态安伞和社会安伞的战略举措;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强大动力;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进生态林业发展、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