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放线菌嗅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考察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地放线菌引起土霉嗅味之污染水样的混凝土处理效果,并与预氯化、单纯混凝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单纯混凝土对放线菌引起的溴味污染基本没有去除;预氯化不但不能降低水和嗅味,且在一定投量时反而会使出水的嗅味强度增加;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能显著降低出水的嗅味强度,且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体的有机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2.
高锰酸钾预氧化替代预氯化的实用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针对微污染、富营养化的黄河平原水库水进行了以高锰酸钾预氧化取代预氯化的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除藻效率方面二者相当,都能将藻类数量控制在不干扰混凝过程的范围内,但高锰酸钾预氧化的助凝效果要优于预氯化氧化;在对CODMn,NH3-N、嗅味的去除方面要优于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能显著地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并有效地降低后续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仿和四氯化碳等致癌物质的生成量、减少后续氯化消毒中的投氯量;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替预氯化,可为水厂节约制水成本约18.62万元/a。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了解和考察不同处理流程、各种预氧化剂的除藻效果及对除藻特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春季天津市“引黄”原水藻类的数量与分布特征,发现该季节优势藻为小球藻、绿梭藻和栅列藻。对比了预氯化沉淀、单独气浮、预臭氧化气浮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气浮工艺的除藻效果和除藻特性。结果表明各种工艺流程的除藻特性有明显差异,采用气浮工艺代替沉淀工艺能够提高对原水中不同优势藻的去除率,预臭氧化和PPC预氧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气浮工艺对优势藻的去除率。PPC预氧化去除小球藻更有效,而预臭氧化去除绿梭藻和栅列藻效果更好。预臭氧化和PPC预氧化能够提高气浮工艺去除叶绿素a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藻期水库水采用高锰酸盐复合药荆(PPC)、高锰酸钾(KMnO4)和氯进行了化学预氧化强化水厂除藻除嗅性能的试验研究,并与单独使用混凝剂时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PC对水库高藻水具有较好的除浊和除有机物效果,且高于KMnO4;PPC预氧化对藻类和臭味的去除效果高于KMnO4预氧化.  相似文献   

5.
PPC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高藻黄河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民丰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处理高藻、高有机物含量原水难度大的问题,采用预氯化、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联用技术,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小试研究,并在试验结果基础上进行了实际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与预氯化相比,澄清池出水中浊度的去除率从34.7%提高到57.0%,CODMn的去除率从23%提高到43.3%,出水UV254〈0.025mg/L。  相似文献   

6.
以某受污染地表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与生物活性炭(BAC)联用的除污效能,并与生物活性炭单独处理的效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PPC预氧化强化了混凝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并提高了后续BAC工艺中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显著改善了BAC对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太湖水源夏季突发性藻类污染问题,研究了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氧化助凝、聚丙烯酰胺(PAM)、投碱调整pH值、聚硫氯化铝(PACS)混凝及助凝等几种处理方法。生产性试验表明,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对藻类和CODMn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4.3%和23.1%;小试结果表明,厂区内采用PAM强化混凝、投碱调整pH值和PPC氧化助凝三种方法对含藻水的处理效果较好。通过研究,高锰酸钾预氧化(取水头部)+PAM强化混凝(厂区)组合技术作为应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有效等特点,符合饮用水应急预案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作为强氧化剂的高锰酸钾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去除具有独特的功能,高锰酸钾及其复合药剂在清除水中所含有的诸如有机污染物、进行除藻、除色以及对突变物质进行控制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异的表现,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氧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锰酸盐预氧化技术对于混凝工艺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果能够起到很好地提升作用,还具有处理效率高、反应速度快以及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针对高氨氮、高有机物污染的上海淀浦河原水进行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盐(PPC)预氧化研究。比较了它们的助凝、除锰、UV254和耗氧量的去除等效果;分析了它们的最佳投加量;指出了高锰酸钾及其复合盐对UV254和耗氧量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两者均会增加出水色度。在综合考虑了处理效果与助凝剂使用成本的基础上得出:试验期间的上海淀浦河原水更适合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含藻原水的处理技术及运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流域地区的夏季含藻水源水采用了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氧化助凝、聚丙烯酰胺(PAM)助凝、加碱调整pH值、聚硫氯化铝(PACS)混凝和助凝等几种处理方法,并对药剂投加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对藻类和CODMn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4.3%和24.1%.烧杯搅拌试验结果表明,PAM强化助凝、加碱调整pH值和PPC氧化助凝三种处理技术对含藻水的处理效果较佳,其作为应急工艺运用到生产上的可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长期以来,混凝土的收缩性质受人关注,但除了大坝以外,通常只测定混凝土的干缩值,并以其评定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然而,随着对水泥与混凝土工程技术的不断研究发现,温度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引起开裂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加速,弹性模量、徐变松弛等参数随之变化,造成开裂趋势明显加大。因此,更新评价和预测混凝土收缩与开裂的方法,寻求改善现今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方法已经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2.
陶桂全 《山西建筑》2010,36(5):37-38
通过胡庄镇全镇村庄规划编制现状的分析,对村庄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机遇作了一些探讨,并根据已经完成的试点村庄规划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志 《山西建筑》2002,28(8):11-12
通过方案设计实践,对建筑设计构思、环境设计要点、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案设计要素作了阐述,并探讨了中学科教体文建筑组群空间组织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防灾减灾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我国大部分城市防灾规划所考虑的主要灾种出发,文章选择了地震、火灾和洪水这3类灾种来探讨城市防灾减灾问题。同时,结合已发生的典型灾害和潜在的灾害,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出发,分析了各灾种对城市的危害,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文章分析了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景观的形式与内涵的深刻变化 ,研究景观规划设计在观念、方法等方面的相应拓展策略 ,并针对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困境与机遇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天沟、檐沟溢水与漏水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沟、檐沟、水落头时有溢水、积水、漏水等弊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析产生的原因有:设计原因、施工不规范、使用管理维护不当等,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区与旅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嘉乐 《中国园林》2000,16(2):29-31
本文论述了旅行与游览的不同概念,列出了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保护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强调风景名胜区不是产业没有理由成为企业,不能利用人民自己的财产从人民身上谋利。明确了风景名胜区管理与旅游服务是两种不同的专业领域,就深入了解各自的本质,掌握不同的运行规律,严格分工,紧密衔接,才能使风景名胜区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李凯 《中国建材科技》2017,26(6):124-12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发展也取得重大突破,加之各类工程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多,机电设备的应用愈加普遍。机电设备是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当中重要的设备,其质量同人们关系密切,因而人们对于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际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最终促进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文章重点围绕机电设备安装中的常见问题展开论述,并就其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文玲 《山西建筑》2007,33(33):246-247
指出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审美思想是人们评价设计作品的标准,分析了真、善、美的内涵,并将现代室内设计的评价标准"实用、经济、美观"与真、善、美的内涵对应起来进行诠释,以创造出安全、高效、经济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