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衰耗、色散在光纤通信中是描述光纤传输特性的两个重要在光纤通信中,色散的总理2一直是限制光纤系统的设计、也是人们企盼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光纤中色散的定义,解决色散问题的工程意义、色散的种类、色散的表示法第一系列基本问题中所贯的物理概念。  相似文献   

2.
影响光纤通信系统的两个主要现象为:光纤的衰减和色散。上世纪80年代末,工作于1.55μn的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的投入使用和掺铒光纤放大器(EDF)的研制成功,克服了光纤通信传输距离受损耗的限制,为实现全光通信提供了希望。光纤放大器解决了光纤的损耗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光纤色散的积累。随着通信容量和通信速度的不断增加,如何解决光纤色散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最大热点。光纤的色散分类不同的光分量(不同的模式或不同的频率等)通常以不同的速度在光纤中传输,这种现象称为色散。色散是光纤的一种重要的光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光纤的传输损耗和色散是限制光纤通信中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而色散又是限制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带宽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色散使在光纤中传输的光脉冲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展宽。在单模光纤中,脉冲展宽主要起源于折射率随波长变化所引起的模内材料色散和单个模的群速度随频率略有变化所导致的波导色散。因此单模光纤的总色散,或者说波长色散或色度色散,主要就包括这两部分。单模光纤色散的测量对于研究单模光纤的传输特性,控制和改进预制件的质量;监测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单模光纤色散测量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光纤中色散问题已成为发展下一代高速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主要障碍。介绍了色散的概、描述方法;详细讨论了高速光纤通信中的群速度色散和偏振模色散问题,以及当前广泛应用的各种色散补偿技术。  相似文献   

5.
Bragg光纤光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阐述了光纤光栅的原理以及光纤光栅在光纤通信、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光纤滤波器、光纤传感器和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色散补偿方面的重要应用,并对线性啁啾Bragg光栅色散补偿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光纤色散对光纤通信系统中继距离主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纤色散是影响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继距离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光纤色散原理出发,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光纤色散对光纤通信系统中继距离主要影响,并给出了色散受限系统中继距离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强 《中国新通信》2016,(5):120-120
光纤色散(色度色散CD)是由于光纤所传送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或不同模式成分的群速度不同,而引起传输信号畸变的一种物理现象。所谓群速度就是光能在光纤中的传输速度。所谓光信号畸变,一般指脉冲展宽。偏振模色散PMD偏振模色散是由于光纤制造工艺造成纤芯截面一定程度的椭圆度,或者是由于材料的热涨系数的不均匀性造成光纤截面上各向异性的应力而导致光纤折射率的各向异性,这两者均能造成两个偏振模传播常数的差异,从而产生群时延的不同,形成了偏振模色散。当前,光纤通信正向超高速率、超长距离的方向发展。EDFA的出现为1550nm波长窗口实现大容量、长距离光通信创造了条件,并使光纤通信中衰耗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然而光纤的色散影响仍然是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光纤通信中限制通信距离的是光纤的传输损耗及色散.由于使用较长的波长及材料工艺的改进,光纤损耗已降到很低的程度,色散成了限制多模光纤通信系统通信容量和中继站间距的主要因素.单模光纤不存在模间色散,因而信息容量比多模光纤大得多.单模光纤的这一优点,使其非常适合用作远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媒介.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光放与色散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概述,重点在于分析光放与色散过程中,一些光纤参数波动对于通信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数学分析,对100Gbit/s光纤通信系统的光纤色散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知,控制光纤工作于接近零色散的波长环境时,通过窄线源来作为脉冲源,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光纤通信系统的光放与色散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概述,重点在于分析光放与色散过程中,一些光纤参数波动对于通信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数学分析,对100Gbit/s光纤通信系统的光纤色散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知,控制光纤工作于接近零色散的波长环境时,通过窄线源来作为脉冲源,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色散时光纤通信系统高速率、长距离传输的限制,在分析影响光纤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光纤信道仿真模型,并用MATLAB仿真LMS算法和RLS算法对10 Gb/s光纤信道进行自适应均衡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算法简单、高效,能有效消除光纤色散和偏振模色散(PMD)引起的码间干扰,RLS算法比LMS计算复杂度高,但收敛速度更快,所以这两种算法都能满足光纤通信系统对均衡速度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影响光纤通信向高速度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光纤的损耗和色散。由于EDFA光纤放大器的出现,基本解决了损耗的问题。因此,色散成为限制系统容量和传输距离的主要瓶颈。目前,色散主要通过外加色散补偿元件来克服。啁啾光纤光栅因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和灵活方便、介入损耗低、与光纤兼容性好、波长选择性好等特点而受到普遍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啁啾光纤光栅色散补偿原理对于普通单模光纤(SMF),在1550nm处的典型色散值为17ps/nm·km,处于反常色散区,兰移分量较红移分量传播得快。信号在光纤中传输一定距离后…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通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光纤通信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信息传输的重任 ,希望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进一步提高、中继距离进一步增加 ,以便于获得更好的通信效果和经济效益 ,始终是开发者的重任。光纤本身存在的某些特性 ,例如偏振模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等 ,对于进一步提高通信容量和进一步增大中继距离 ,在一定程度上将是一种限制因素。本文就光纤的偏振模色散和非线性的有关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以期有助于了解和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作为解决方法之一是采用新型结构的光纤 ,本文对此也将作一些介绍 ,并且主要着重于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在以常规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光通信系统中,光纤的损耗、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通信容量和传输距离.文中分析了用带隙效应光子晶体光纤(PBGFs)作为传输介质在解决光纤通信系统损耗问题上的优势.给出了光子晶体光纤在DWDM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润轩 《激光技术》2008,32(6):576-576
为了解决光纤通信系统中的色散补偿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用于色散补偿的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其构成材料是纯石英和空气,即在常规光子晶体光纤基础上变化包层第1圈和第3圈空气孔、增大了结构参量变化的自由度。采用平面波展开法对其色散补偿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并模拟了包层结构参量与色散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出这种光纤的色散可以达到-1956.327ps·nm-1·km-1,能够补偿超过自身长度100倍的普通单模光纤。结果表明,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在色散补偿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在未来光通信系统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色散补偿光纤以其无源特性、全阶补偿以及插损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传输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用、配置色散补偿模块(DCM),仍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文章系统分析了DCM的在G.652光纤系统中配置原则,并对每一种配置方案进行了对比阐述,解决了DCM在多种实际场景运用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色散渐减光纤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叙述色散渐减光纤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色散渐减光纤在光纤通信领域 的若干应用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光脉冲产生与传输、光脉冲压缩、以及超连续谱的产生等。特别报道了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光子晶体光纤在光通信中的色散补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合理设计可使光子晶体光纤具有较大的负色散,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制作新型光纤器件,用于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色散补偿,这可大大缩短色散补偿光纤的长度。阐述光子晶体光纤在现代宽带光通信系统的色散补偿技术中的应用潜力,并说明如何设计光子晶体光纤的几何结构来补偿目前商用光通信系统中传输光纤的色散。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不断发展 ,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 PMD成为限制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极限因素。偏振模色散是由于光纤结构的不完善性或者受到外界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偏振模色散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许多研究表明偏振模色散对温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是温度的函数。采用波长扫描法就温度对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影响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的单模光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单模光纤设计进展的四个阶段。从常规单模光纤开始,零色散波长于光纤通信工作的1.31μm,其后激光管技术改进和光纤放大器实用化,使光纤通信工作波长转移,相应地出现零色散移位至1.55μm的单模光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