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2004年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生产情况,铜、铅、锌、镍冶炼及相应冶炼烟气制酸工艺水平现状.近年来,我国冶炼烟气制酸大型化得到较快发展,国产大型设备已在一些硫酸装置中得以应用.但我国冶炼烟气制酸与国外相比,在低温废热回收和部分设备、材料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分析今后两年我国有色金属生产情况,预计2005-2006年冶炼烟气制酸生产能力将增加约6 000kt/a.  相似文献   

2.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会泽冶炼分公司(以下简称会泽冶炼)60 kt/a粗铅、100 kt/a电锌及渣综合利用工程配套制酸装置的总产能设计值为240 kt/a。铅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中,铅冶炼系统烟气φ(SO2)设计值为5.346%,最高为9%,气量设计值为58 842 m3/h;锌冶炼系统烟气φ(SO2)设计值为7.328%,最高为9.5%,气量设计值为86 254 m3/h。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发展迅猛,带动冶炼烟气制酸产能、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我国冶炼烟气制酸产能约21000kt/a,产量达到19290kt,2006—2010年冶炼烟气制酸产能、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7%和14.5%。"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引进和再创新,我国铜、镍、铅、锌冶炼及烟气制酸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冶炼烟气制酸在装置大型化、高浓度SO2烟气制酸、低浓度SO2烟气制酸与脱硫、酸性水减排及热能回收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推进了硫酸工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预测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冶炼烟气制酸产能将达到32000~34000kt/a,产量约30000kt/a。对今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污染物减排、加强热能回收利用、拓宽冶炼酸出路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7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3 557.7 kt,冶炼烟气制酸产量13 150 kt,同比增长13.1%.随着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稳步发展,冶炼烟气制酸装置规模及产量仍会继续增长,预计2008-2009年我国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产能扩张将新增硫酸产能4 500 kt/a左右.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色金属及烟气制酸振兴规划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8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为25 191.9 kt,同比增长6.72%;冶炼烟气制酸产量15430 kt,同比增长16.8%.预测2009-2011年我国铜、铅、锌、镍等主要有色金属产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11年底,我国将新增冶炼烟气制酸产能约4500 kt/a,2011年我国冶炼烟气制酸产量将达到20000 kt.有色金属工业必须落实<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项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谭曦 《硫酸工业》2011,(3):47-48
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口山有色)100kt/a铅冶炼烟气制酸装置于2005年8月建成投产。铅冶炼采用氧气底吹炉熔炼-鼓风炉还原工艺,铅冶炼烟气净化采用一级高效洗涤器—冷却塔—二级高效洗涤器—两级电除雾器稀酸洗净化工艺。一级高效洗涤器是净化工序降温除尘最重要的一台设备,其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净化效果的优劣,由于一级高效洗涤器直接与高温含尘烟气接触,因此容易发生堵塞和烧损事故。  相似文献   

7.
2005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16 318.4 kt,有色金属烟气制酸产量为9 810 kt,占硫酸总产量的21.2%."十五"期间烟气制酸装置的发展特点是大型化以及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稳步发展,冶炼烟气制酸的规模及产量仍会呈递增局面,预计将新增产能6 000 kt/a,总产能将达到16 000 kt/a.建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浓度烟气制酸技术,继续开发新型耐腐蚀材料和高效设备,进一步回收低温位热能,减少废物排放.  相似文献   

8.
葫芦岛有色公司现有锌产能390kt/a、电解铜产能100 kt/a、铅产能30 kt/a,配套的9套硫酸装置总产能1080 kt/a.近年来在对原有制酸装置净化、转化、干吸、污水处理等工序进行技术改造及对铜冶炼烟气制酸装置进行扩产改造的同时,新建了109 m2锌冶炼沸腾炉及配套180 kt/a硫酸装置.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强扩产改造,争取将硫酸技术装备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铜冶炼烟气制酸35年来的生产实践及发展历程。35年来,根据冶炼系统的变化对制酸工艺、设备不断地进行改造和更新。“十五”期间规划废弃现有5套制酸系统,新建一套540kt/a硫酸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1 300 kt/a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尾气脱硝系统的设计条件、工艺路线、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主要生产设备及运行情况。经过近1年的生产运行,该制酸装置尾气脱硝系统运行平稳,制酸尾气ρ(NO_x)小于35 mg/m~3,达到河南省超低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祥光铜业高浓度SO2烟气制酸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期工程1000 kt/4硫酸装置工艺流程和设备配置情况。在一期工程高浓度SO2烟气转化技术成功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干吸串酸方式和转化器进口分布风、转化工序设置火管废热锅炉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制酸装置的技术水平。除SO2风机和高温循环风机外,该装置其他设备均实现国产化1000 kt/a硫酸装置投产以来已稳定运行4个多月时间,除转化率略低于设计值外,其他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值。实际生产中进转化器烟气φ(SO2)在18.1%~18.3%、氧硫比0.85~0.86,总转化率在99.93%、尾气ρ(SO2)在348.6~382.9 mg/m~3,电耗58.70~61.25 kWh/t。  相似文献   

12.
介绍400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的挖潜扩能改造。为适应磷酸装置的扩能及新产品的开发,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通过调整和优化工艺参数,适当增加设备和催化剂,将现有硫酸装置的生产能力从400 kt/a提高到450 kt/a。改造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要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我国10种主要有色金属总产量为26 048.8 kt,同比增长4.0%;冶炼烟气制酸产量(以H_2SO_4计)17785 kt,同比增长15.3%。近年来我国铜、镍、铅、锌冶炼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减排效果显著,冶炼烟气制酸在高浓度SO_2烟气制酸、低浓度SO_2烟气回收SO_2及装置大型化等方面取得技术进步。今后2年我国有色金属特别是铜的产量增长幅度较大,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冶炼烟气制酸总产量将达到30 000 kt/a。  相似文献   

14.
介绍包头华鼎铜业360 kt/a烟气制酸装置尾气脱硫系统采用电石渣动力波洗涤工艺进行的升级改造,详述了工艺方案的选择、流程优化和设备配置。系统试运行情况显示,设备运行平稳,脱硫率达到91.89%,外排尾气ρ(SO2)33.6~150 mg/m3,酸雾质量浓度低于30 mg/m3,其他污染物含量达标;吨酸尾气处理成本仅5.28元。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国10种主要有色金属总产量为31349.8 kt,同比增长20.42%;其中精炼铜产量4 573.5kt,同比增长11.29%;铅产量4 199.4 kt,同比增长13.25%;锌产量5 164.2 kt同比增长18.54%,电解铝产量16 194.5 kt,同比增长26.07%。2010年我国冶炼烟气制酸...  相似文献   

16.
介绍新型催化法脱硫技术在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冶炼厂980kt/a硫酸装置中尾气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并对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促进该技术的工程优化。新型催化法技术采用低温非钒系催化剂,使SO2氧化成SO3生成稀硫酸,从而有效脱除硫酸尾气中的SO2,保证尾气中ρ(SO2)≤50mg/m^3,符合GB2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所规定的限值。  相似文献   

17.
论述我国冶炼烟气制酸的现状和特点,预测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有色金属产能的稳步提高,冶炼烟气制酸得到较快的发展,2002年冶炼烟气制酸产量占硫酸总产量的22%,预计到2010年将达12000kt。不同的烟气采用不同的制酸工艺,如常规两转两吸工艺、非稳态转化工艺、湿式硫酸工艺,但仍以常规两转两吸工艺为主。与此同时,由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我国冶炼烟气制酸装置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化开磷800kt/a硫磺制酸装置设计及运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刚 《硫酸工业》2011,(2):20-23
介绍了中化开磷800kt/a硫磺制酸装置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选型情况.该装置采用"3+1"二转二吸工艺流程并配套国产化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除钒催化剂外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装置投产以来运行稳定,各项工艺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值,尤其是新上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0.7MPa蒸汽产量超过0.52t/t,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