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南图尔盖盆地下白垩统河流沉积微相测井识别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下白垩统为例,针对辫状河与曲流河复合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应用沉积学原理,以测井曲线组合特征为基础,结合岩心相和地震反射及地震属性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了辫状河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曲流河的泛滥平原和河床滞留沉积等沉积微相.在构造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等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将地震属性和测井、岩心分析技术结合起来,有效消除地震研究的多解性,很好地预测了河流沉积体的平面展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曲流河环境沉积微相和测井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钻井过程中,取心及岩屑录井资料都十分有限,以往通过岩心观察或者综合分析岩屑录井资料来进行岩性和沉积环境研究的方法受到很大限制,而利用各种测井资料所提供的丰富信息来进行沉积相研究已成为发展趋势。通过研究曲流河沉积相中各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提取各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相特征参数,建立曲流河沉积环境的各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及特征参数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反馈学习,获得一套适合研究区曲流河沉积微相的判别系数,并对其他实际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所得结果与地质专家解释结果吻合率在84%以上,效果显著。由此表明在油气勘探进程中采用该方法进行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是切实可行的,可大大提高储层解释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Alberta盆地下白垩统油砂储量巨大,但基于泥质含量对油砂开展的沉积相划分不能准确预测储层与隔夹层分布,难以指导油田开发。本文以多口取心井岩心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对研究区下白垩统油砂的沉积特征和隔夹层类型进行了研究,将油砂层段划分为潟湖、潮汐影响的曲流河、潮坪和正常海相等4种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8种沉积亚相、20余种沉积微相,并对每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孔隙性及含油性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潟湖内可形成滩坝砂岩-泥岩储盖组合,砂岩内基本无隔夹层;在潮汐影响的曲流河、潮坪及海相泥岩储盖组合中,曲流砂坝、低潮砂岩、潮道砂岩为主要储层,可以识别出3类8种隔夹层,即强隔层(包括弱改造河漫、河道侧翼、高潮泥岩)、弱隔层(包括中改造河漫、中潮层理状砂岩)和夹层(包括强改造河漫、曲流砂坝中的泥砾、滞留沉积体)。通过测井曲线上不同沉积相带及隔夹层类型的识别,可为研究区无取心井的测井曲线沉积微相分析奠定基础,据此建立的沉积模式对于指导油田开发、提高储层与隔夹层预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曲流河沉积储层为主的复杂河流相油藏在渤海海域占有重要地位,该类储层在注水开发中面临着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效果不理想、储量动用程度低、调整井部署难度大等问题,仅依靠简单的井间储层对比和粗略的地质模式认识难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针对海上油田大井距、稀井网的不利条件,以渤海Q油田为例,通过建立沉积微相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波阻抗之间的对应性,并利用"对子井"、水平井识别侧积层技术和密闭取心描述侧积层产状技术,实现了对该油田曲流河储层内部构型的精细解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效开发策略,并在油田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含水率高,剩余油分布零散,油田稳产难度非常大.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预测井间砂体展布,掌握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迫切需要建立更为精确的地质模型.以垦西油田垦71断块密井网区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多尺度资料,对河流相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原型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点坝识别及精细解剖其内部构型的方法,确定了地下点坝垂向和平面上的识别标志.总结了点坝空间组合特征,应用经验公式、水平井及小井距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侧积体和侧积层的规模及产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进行解剖,最终建立了曲流河点坝三维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模式,在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区岩心及测井资料的详细描述,在河流成因岩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并且通过对馆陶组地层垂向沉积微相、河道堆叠样式和河道宽厚比等的变化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类型的河流,并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河型转换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准面变化、物源供给及古气候3个因素控制着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过程。受到基准面的逐渐升高、物源供给能力的减弱及古气候环境变的干热等因素的影响,馆陶组沉积逐渐由辫状河体系向曲流河转换,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河型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对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矿物成分、粒度分析、泥岩颜色等分析资料,对东营凹陷尚店油田馆陶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尚店油田馆陶组为河流相且为曲流河,建立了适合该油田的沉积相判别模式。沉积微相划分结果表明,该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具有砂体大面积连片、岩矿成熟度低、多物源的特点,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照片、分析化验资料、岩性岩相及组合特征、测井相应特征等分析,对澳洲F油田早二叠系T砂岩与P砂岩进行划分地层单元,确定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单井沉积学分析,总结辫状河-曲流河叠置体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并探讨这种叠加模式对于古气候、古构造和沉积物供给的指示意义。这种辫状河-曲流河叠置体的识别和认识对于陆相盆地河流相砂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于曲流河储层构型横向岩性变化快、储层空间变化复杂、单砂体厚度小,而海上油田井距大、井网稀疏,因此采用陆上密井网条件下的多井预测方法很难准确表征曲流河储层构型;地震解释方法受常规地震资料及常规反演资料纵向分辨率的限制,只能识别厚度为10~20m的大套厚层砂体,无法识别薄互层小砂体,也不能满足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的精度要求。为此,在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以不确定性高精度反演数据为基础,结合测井数据分析,采用"垂向分期、横向定边、三维定型"的方法对渤海W油田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3小层(N_(2m)~LⅡ-3)的R23砂层组的曲流河砂体构型进行层次分析。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和反演地震数据特征将R23砂层组在垂向上划分为R23-1和R23-2两个沉积单元,在R23-1和R23-2两期复合河道中识别出6条近SN向展布的单一河道,且在单一河道内识别出多个规模不等的复合点坝,在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下精细识别了不同级次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有效提高了复合河道、单河道及点坝体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馆上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是我国极浅海地区第一个投入开发的大油田。综合应用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岩心描述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心分析和测井等资料,全面分析了埕岛油田馆上段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等,确定了该区馆上段砂岩为河流相沉积,并运用多种河相判别参数对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进行判别,进一步确定了该储层的亚相类型为曲流河,在此基础上总结了4种沉积微相特征和主力小层古水流方向,并对不同沉积微相的开发特征和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水平井在海上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大规模开发起步晚、资料录取较少以及钻遇岩性相对单一等原因,水平井在储集层定量描述中系统应用较少。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综合运用测井、地震、水平井探边等资料,结合水平井实钻信息及经验公式,在进一步完善精细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定量给出了曲流河单期河道(四级构型)和点坝内部侧积体(三级构型)的识别标志及关键几何参数,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定量地质知识库,以此为基础建立油田更为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南区历史拟合结果显示,区块和单井拟合符合率超过90%,拟合精度大幅提升。该研究方法在秦皇岛32-6油田取得了明显效果,为类似油田储集层定量描述及剩余油预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依据岩心、化验分析及测井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渤海湾地区秦皇岛32-6 油田高弯度曲流河、低弯度曲流河和辫状河等3 种河流沉积体系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通过对沉积基准面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了3 种河流类型在纵向上的交互沉积模式。不同河流沉积体系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结构特征不同,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储集性能和含油气丰度。曲流点坝微相含油丰度最高,其他依次为辫状河道、决口扇、低弯度曲流河道和高弯度曲流河废弃河道微相。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滚动勘探提供目标地区和层位。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七区中单元新近系馆陶组点坝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中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曲流河沉积,按照层次分析思路及模式拟合的方法对地下点坝构型进行表征分析,总结了曲流河各沉积微相的岩电特征,并结合曲流河沉积模式,划分了研究区沉积微相,识别出两个点坝。综合应用开发动态资料及测试资料,认知了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的定量模式,即侧积层的倾向、倾角、间距以及单一侧积体水平宽度,以模式为指导,以井数据为约束,对点坝内部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最终建立曲流河点坝构型三维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孤岛油田西区北馆陶组属坳陷盆地背景下曲流河沉积,按T-R旋回划分的标准西区北馆上段3-6砂层组可划分为3个层序:GS1、GS2和GS3,7个副层序组,其中GS1仅发育R旋回,GS2发育一个完整的T-R旋回,GS3仅发育T旋回。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及测井资料识别的基础上,将孤岛油田西区北沉积相定为曲流河,这有别于前人认为的辫状河沉积。研究区沉积相模式与经典的曲流河沉积模式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5.
涠西南凹陷WZA区主要目的层流沙港组一段沉积体系类型及相应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砂体的连续性和对比性均较差,给油气勘探带来了困难。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源-汇分析确定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类型。WZA区为中间低、四周高的汇水区,可识别出3个不同方向的物源(NWW向、SWW向、SEE向)、2种沉积体系(西部和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浊积扇沉积体系)和10余种沉积微相。这些认识有利于刻画WZA油田,WZB油田,WZC油田,WZD油田和WZE油田的"甜点"储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复杂河流相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点坝侧积层的存在而造成油藏流体分布规律复杂、油田中后期挖潜困难的情况,在陆地油田精细储层解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海上油田特点,借助于现代沉积模式研究、水平井资料、地震精细解释等手段,利用对子井、水平井、密闭取心井等资料,半定量地描述了侧积层的产状,并通过机理模型研究了曲流河侧积层对调整井部署的影响,在油田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指导部署调整井 60 口,合计日增油 1450m3/d,提高采收率 4.9%,有效指导了海上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挖潜,对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复杂河流相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点坝侧积层的存在而造成油藏流体分布规律复杂、油田中后期挖潜困难的情况,在陆地油田精细储层解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海上油田特点,借助于现代沉积模式研究、水平井资料、地震精细解释等手段,利用对子井、水平井、密闭取心井等资料,半定量地描述了侧积层的产状,并通过机理模型研究了曲流河侧积层对调整井部署的影响,在油田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指导部署调整井60口,合计日增油1450m3/d,提高采收率4.9%,有效指导了海上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挖潜,对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行孤东油田开发中后期有利储集体的预测和开发,以孤东油田四区主力小层Ng31为例,通过地震沉积学、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储层中划分不同次级单元,识别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组合体,对曲流河储层构型进行细致解剖。在正演的指导下建立复杂曲流河带及其内部单元的特征模型;应用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震构型解剖,结合动态资料和测井曲线进行验证,地层的吸水情况反映了砂体连通情况,解释结果反映了废弃泥岩的存在,验证结果与构型解释结果吻合,证明了河流相地震构型解释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为下一步高效开发剩余油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并对类似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38b区块北部KG油田主要储集层为下三叠统曲流河沉积,砂体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效果差,采用常规储集层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钻误差较大。为了精细描述KG油田T1砂体分布,应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对T1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及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流体活动性属性剖面上岩性组合与地震波组对应关系清楚。利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较好地识别了KG油田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有效指导了水平井钻井轨迹调整,预测的储集层产能与实测产能基本一致,说明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可用于KG油田及同类型油田的储集层描述。图8参13  相似文献   

20.
沉积微相的定量化实现过程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云岩  卞从胜 《测井技术》2009,33(4):388-393
利用测井资料快速准确地确定沉积微相是油田开发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从测井相识别定量化到成图自动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及方法.认为与沉积微相最具相关性的5个测井要素是岩性、砂岩百分比、孔隙度、曲线旋同形态及曲线街化程度;根据研究区微相类型确定测井相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自动判断沉积微相;在单砂层测井相识别基础上应用确定性或随机方法进行沉积微相的自动成图,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修正计算机自动完成相图.应用这种思路研究了松辽盆地大安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的沉积微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