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本项目通过在旱地试区设置喷灌、沟灌、不灌3种处理方式,对秋大豆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墒情、耗水规律、作物需水系数、灌溉用水量等进行监测,分析研究不同灌溉方式秋大豆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通过水量平衡公式得出不同月份和不同生育期的秋大豆耗水规律,提出其耗水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连续3年的水量监测数据,提出其不同水平年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2.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冬小麦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分水平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水分亏缺对蒸发蒸腾量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冬小麦的耗水规律,建立了产量与水分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耗水规律为:苗期耗水量较小;分蘖期和越冬期耗水量较苗期明显降低;返青期后耗水量缓慢升高;从拔节期开始到抽穗扬花期,耗水量明显增加;灌浆成熟期耗水量急剧增加并达到耗水高峰。冬小麦总产量与总耗水量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全生育期最佳灌水量为416.55 mm;水分生产函数的敏感指数以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拔节期、苗期、分蘖越冬期、返青期的顺序依次降低,与冬小麦耗水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甜瓜滴灌耗水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研究了双壁滴灌与孔口滴灌条件下甜瓜的耗水规律,通过田间试验资料分析,提出了两种滴灌方式下耗水量累积过程和耗水随气象因子变化的经验公式,并分析了各气象因子对耗水量的影响,这一成果对滴灌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区玉米节水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仍然没有成熟的适合该地玉米生长的节水灌溉制度,存在对宝贵水资源浪费现象。2014年,该项目着手研究,试验设置五个灌溉水平,15个处理小区,对土壤含水量、产量、株高等性状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掌握了玉米在滴灌模式下生育期需水规律,从而掌握玉米精准的灌溉制度,玉米整个生育期最佳灌水量为320 m~3/亩。当耗水量小于20 m~3/亩时,随耗水量增加,产量也随之呈抛物线形式增加;当耗水量超过320 m~3/亩时,随耗水量增大,产量随之递减的趋势。因此耗水320 m~3/亩的灌溉定额处理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指导节水与高产的统一,以达到节水、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揭示设施草莓耗水规律、明确灌溉器选型模式为研究目的,采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开展设施草莓耗水规律研究。基于生态环境要素构建了设施草莓耗水经验模型,对比试验分析了滴灌带(管)规格对土壤水分均匀度、产量、根系发育等因素的影响,按照需水特征将草莓全生育期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花芽分化期、越冬期、盛果期、盛果后期。研究表明:(1)设施草莓全生育期的耗水强度随生育期呈现"U"型变化趋势,其中越冬期耗水量最小,试验监测显示设施草莓全生育期(2013年9月5日-2014年5月23日)的耗水量为406mm,日均1.55mm;(2)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指数对草莓耗水强度影响较小;(3)在试验所处条件下,滴头间距为20cm的滴灌带(管)较为适于设施草莓灌溉。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微型蒸渗器和土壤水分烘干称重法测定了洋葱不同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灌溉水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数据比较不同灌水技术的优越性,测定了洋葱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生育期耗水规律、土面蒸发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洋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石羊河流域,洋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能有效地减少作物生育期耗水量,不同节水技术可减少洋葱耗水量1 60 mm以上,其中棵间蒸发减少90 mm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水源、基础设施、技术掌握难易程度等选择适宜洋葱的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7.
充分灌与调亏灌溉条件下桃树滴灌的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研究了充分灌与调亏灌溉条件下桃树滴灌的耗水量。在田间设置有两个处理,其一是在整个生育期以蒸发量的80%进行充分灌溉;其二是在果实生长缓慢期以蒸发量的20%进行亏缺灌溉,而在其它季节以蒸发量的80%进行充分灌溉。利用石膏块土壤水分传感器和中子仪分别测量了根区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并实测了果实生长量、枝条生长量和产量。利用水量平衡法得出了在上述两种滴灌条件下桃树不同生育期的日均耗水量与蒸发皿系数。与充分灌比较,调亏灌溉对产量没有影响,灌水量减少了32%,并有效抑制了枝条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新疆地区膜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通过大田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棉田土壤水分、作物耗水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棉花整个生育期,棉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总趋势为中间大两头小,各处理之间随着亏水时间和亏水程度的加剧土壤水分变化呈减小趋势,且全生育期充分供水总耗水量是连续重度亏水处理的1.3倍;棉花总耗水量与产...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4,(6):104-106
通过微型蒸渗器和土壤烘干称重法测定了不同滴灌定额条件下玉米耗水规律、农田灌溉水消耗、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的优越性,分析了滴灌玉米耗水规律、棵间蒸发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膜下滴灌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景电高扬程提水灌区,玉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能有效减少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及棵间土壤蒸发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滴灌定额可减少玉米耗水量150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4%,经济效益提高10.4%。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水源、基础设施条件适度开展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幼龄枣树滴灌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的气象条件,采用525、450、375 m3/hm2共三种试验灌水定额,研究了幼龄红枣树生育期的耗水规律,并对不同耗水量的枣树产量和水分生产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525、450、375 m3/hm2三种灌水定额下的耗水量分别为596、503、435 mm。不同处理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均呈现出盛花期>幼果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萌芽期的耗水规律。耗水量503 mm处理的产量为506 kg/hm2、水分生产率为1.67 kg/m3,均为最优,因此该区适宜的灌水定额为450 m3/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酿酒葡萄在砾石土质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合理灌溉制度,选取贺兰山东麓砾石土典型试验区,以五年生赤霞珠品种为研究对象,设计2 550、2 850、3 225、3 600 m3/hm24个不同定额的灌水处理,应用TDR土壤水分剖面仪和土壤水势仪,监测生育期滴灌前后不同土层含水率与水势变化,针对监测数据从灌水处理整体与单个生育期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酿酒葡萄在砾石土条件下不同滴灌定额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最终提出生育期适宜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在0~40cm土层范围内变化较明显;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势变化规律与灌溉定额的大小有关;1m深土壤水分蓄存比并不是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是当灌水量达到某一定额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水分蓄存比减小,砾石土单次灌水量高于300 m3/hm2时,土壤水分蓄存比较低,易产生深层渗漏。  相似文献   

12.
棉花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过程是制定田间灌水决策的依据,本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棉花分别进行不同频率的灌溉,以研究相应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过程。试验中,灌水周期分别为2d、4d、6d,另设一对照处理,同时观测土壤含水率、棉花主根、棉花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处理,高频处理表层土壤含水率水平较高,耗水深度浅,花铃期耗水强度大,最大可达12mm/d,其他生育期耗水强度小。随着灌水频率的增大,棉花花铃期耗水强度增大,单株铃数增多,棉花主根短,产量提高7.3%~17.4%。  相似文献   

13.
滴灌条件下脱毒马铃薯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铃薯是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对脱毒马铃薯夏波蒂进行了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试验研究,试验按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不同设6个处理,处理Ⅰ、Ⅱ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4次;处理Ⅱ、Ⅴ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分别为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5次;处理Ⅲ、Ⅵ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6次。研究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灌水次数5~6次为宜,脱毒马铃薯夏波蒂生育期120 d,生育期灌溉定额控制在3 000 m~3/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花生耗水规律及其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揭示了花生的耗水规律、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初步得出花生耗水规律为苗期2.67—3.13mm,花针期3.14—4.45mm,结英期4.39—5.37mm,饱果期2.89~4.01mm。全生育期总耗水量502.73—650.13mm。提出了在当地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下花生的节水灌溉制度及适宜土壤水分控制下限。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源膜下滴灌对玉米性状及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水源膜下滴灌对土壤地温、玉米生育指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定期对试验小区的地温、土壤含水率以及玉米生育指标进行观测,得出在玉米初期地表水滴灌处理的地温高于地下水滴灌,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土层的增加,两处理的地温差异性减小;在含水率方面两种处理的差异性不明显,综合两处理的含水率和地温,两者成反比关系,但地表水对这种关系有削弱的趋势;在产量上地表水滴灌处理比地下水高4.58%,可见地表水膜下滴灌更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甘蔗冠层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蔗的苗期和分蘖期,用地物光谱仪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盆栽种植的甘蔗进行了冠层光谱反射率测试,同时测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采用差异显著性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甘蔗苗期和分蘖期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460 nm5、60 nm和近红外波段(760~1 200 nm),不同土壤水分处理间甘蔗冠层光谱反射率差异显著;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波段与460 nm、560 nm的反射率比值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比值植被指数(R960/R560)与甘蔗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0.907。  相似文献   

17.
控制灌溉的水稻气孔限制值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江西示范区的现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晚稻叶片气孔限制情况的日变化、全生育期变化规律及其与外界影响因子包括土壤水分和叶气温差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气孔限制值对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以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孔限制值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日变化规律,较低的土壤水分导致了较高的气孔限制;全生育期气孔限制值随土壤水分降低而升高,灌水后出现降低;气孔限制值随叶气温差的增加而增加;适度水分控制条件下气孔限制值的增加带来了净光合速率的增加,气孔限制值超过0.2后,净光合速率增加趋势变缓,蒸腾速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设施延迟栽培条件下具有3年树龄的美国红提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滴灌灌溉制度进行试验,对其耗水特性、生长发育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设施葡萄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显著增大,总灌水量相同情况下,生育期前期灌水定额越小耗水量越少;萌芽期不同灌水定额对葡萄新梢生长影响不显著,抽蔓期水分亏缺对叶面积指数影响明显;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减小;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灌水量的增多而显著增加;着色成熟期进行一定程度水分调控,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显著影响设施葡萄产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冬小麦生长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的控制灌溉试验,提出了冬小麦在汾河灌区的耗水规律、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试验年的优化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指标,并对其研究方法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置充分灌溉、节水20%、节水40%3种灌溉方式对玉米田间土壤中水分含量及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节水20%处理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利于玉米生长;且在各个处理的苗期,各层土壤中的水分变化不大,拔节期后,0―40cm土层变化剧烈,60―100cm则相对平缓,得出玉米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