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不同水源膜下滴灌对玉米性状及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水源膜下滴灌对土壤地温、玉米生育指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定期对试验小区的地温、土壤含水率以及玉米生育指标进行观测,得出在玉米初期地表水滴灌处理的地温高于地下水滴灌,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土层的增加,两处理的地温差异性减小;在含水率方面两种处理的差异性不明显,综合两处理的含水率和地温,两者成反比关系,但地表水对这种关系有削弱的趋势;在产量上地表水滴灌处理比地下水高4.58%,可见地表水膜下滴灌更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SACT属于高温好氧发酵技术的一个类型,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介绍了SACT技术的主要内容——动态隧道式发酵仓型、全机械化流程、以及机械-建筑协同设计(MCCD)理念。通过对唐山400t/d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的分析,总结出SACT技术的特点和突破,以及在设计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山西郊污水处理二厂污泥制肥工程采用了SACT污泥堆肥工艺,详述了各非标机械(翻堆机、转仓机、布料机等)的设计参数以及项目的设计创新点.两年来的成功运行表明,SACT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  相似文献   
4.
遵义市垃圾填埋场污泥/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是目前国内首座实现污泥与垃圾混合堆肥的工业化堆肥项目,介绍了项目概况、工艺流程、工艺设计(物料衡算、工艺参数、主要设备等),总结了项目设计特点。实际运行表明,污泥与垃圾混合堆肥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在垃圾填埋进场有机质指标趋严的前提下,垃圾与污泥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前景广阔,污泥堆肥厂与垃圾填埋场合建更提供了一种优化、互补、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针对干旱草地土壤分布的复杂特性,以不同采样尺度上的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增强对草地土壤特性复杂变化的认识和表征。  相似文献   
6.
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10%复合微生态制剂组蛋鸡平均产蛋率提高了4.79%(P<0.05),料蛋比降低了4.72%(P<0.05);鸡蛋的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和哈氏单位,以0.10%复合微生态制剂组为最好,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88%、3.53%和3.32%,且差异均显著(P<0.05);但其他试验组较对照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以0.10%水平为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河套灌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高产、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的耗水量规律,用Jensen模型建立了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并对玉米的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在苗期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弱,此时期缺水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在拔节—抽雄、抽雄—花期和花期—灌浆期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强,此时期亏水将会减产。 对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优化得出:灌溉定额为275~325 mm,玉米的产量较高;对灌水量的分配为苗期—拔节灌水量为20~40 mm,拔节—抽穗的灌水量为40~60 mm,抽雄—开花的灌水量为115 mm,开花—灌浆的灌水量为80 mm,灌浆—乳熟的灌水量为20~40 mm,较本地常规地面灌每公顷节水2 546.25~3 296.25 mm,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浮石轻骨料混凝土作为渠道衬砌材料的可行性,采用天然浮石、砂、水泥、水以及工业废料粉煤灰制作浮石轻骨料混凝土渠道衬砌板,与无衬砌渠道及普通混凝土衬砌渠道进行渠床基土温度的比较;同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比分析普通混凝土截面与浮石轻骨料混凝土截面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浮石轻骨料混凝土衬砌可以有效减缓基土与外界的热交换速度,使基土在整个冻结期温度变化缓慢,基土冻结延迟或不发生冻结;在引气剂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浮石轻骨料混凝土可见封闭孔的数量在整个截面所占面积比例远大于普通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膜下滴灌小麦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DSSAT模型对膜下滴灌小麦灌溉制度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小麦高产、对水资源的节约程度、适宜的种植模式,最终获得适宜膜下滴灌小麦的种植模式及最优灌溉方案,为灌区膜下滴灌小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