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凯 《建筑师》2019,(1):66-72
将陈从周的中国园林研究放入学术史的脉络情境,重点考察陈从周与刘敦桢、童寯两位前辈的关联,在认识学术影响的同时也关注陈从周先生园林研究的自身独到特色,从而更清晰地理解陈从周先生的中国园林研究的历史贡献,并对20世纪中国园林学术史得到更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2.
甘琳欣 《中外建筑》2014,(11):66-68
童寯先生不遗余力的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遗产达半世纪之久,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曾著《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放在世界各国园林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就以这些著作中童寯先生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中外园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童寯和刘敦桢是建筑界园林研究的代表人物,研究通过对二者代表著作的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从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角度,把握童、刘江南园林著作的编纂逻辑,分析其知识建构的理论预设,并用心学和理学概括二者的区别。研究指出,在本体论上,童强调文人主导,刘推崇无名工匠;在认识论上,童推崇诗、画、园的统一,刘强调空间组织及“视点 - 路线”的视角;在方法论上,童体现中西交流,刘突出古今对接;在实践观上,童有所不为,刘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4.
奋进的一生     
<正>IFLA世界大会最近要在中国召开,当然首先要提到朱桂老、梁思成、刘敦桢、童寯、单士元等诸前辈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大量收集资料文献和实地踏勘工作,在敌人的炮火下,拯救了大量的园林遗产。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研究中又  相似文献   

5.
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寯、刘敦桢、郭黛姮、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介     
《建筑师》2015,(1)
<正>书名: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装帧:平装带护封开本:16开ISBN:978-7-112-09731-9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1-01页数·340定价:$72.0版次:第二版典藏版内容提要这书是自明末《园冶》以来,对我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进行广泛的文献考证和深入实地调查的重要著作,由我国知名建筑学者童寯所著。童老于抗战爆发以前,曾遍访江南园林,以其多年实地考察和研究心得,于1937年写成此书。  相似文献   

7.
童寯(1900—1983)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我国著名建筑家、著名建筑教育家。本文追忆童先生的生平、为人和治学精神,在园林和园林史研究以及建筑画和建筑速写方面对自己的影响和感召。  相似文献   

8.
文章关注了童寯和刘敦桢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测绘的拙政园玲珑馆的建筑平面图的变化,分别对两个时代的玲珑馆建筑空间的交通流线、空间私密性、居景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解读两者变化的原因,进而延伸讨论平面分隔和家具布置对建筑空间的流线、私密性、居景关系三者的影响,并表述其对园林古建修复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丽森 《中国园林》2012,28(12):43-47
计成的《园冶》在欧美的传播与西方学者和园林爱好者对中国园林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叶,童寯于1936年首次以英文文章提到《园冶》,直接影响到瑞典学者喜龙仁将部分英译文于1949年发表。玫萁.凯瑟克1978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园林的著作也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计成,此后,西方对中国园林的研究迅速发展。1988年出版了《园冶》英译本,1997年出版了法译本,受到学术界内外读者的欢迎。《园冶》设计原理亦体现于西方一些中式庭园。目前欧美学术界有关中国园林历史、文化的研究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0.
梁思成 《建筑创作》2006,(4):150-151
梁思成先生于1937年写给童寯先生的这封信是童寯之孙童明及杨永生先生近年在编辑《童寯文集》时在童老的遗物中发现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建筑师》2017,(3)
<正>"2017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正值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同时也是建筑大师刘敦桢先生诞辰120周年。为共襄盛事,2017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还将同时举办刘敦桢、童寯、杨廷宝"三老归来"建筑设计展和全国建筑学本科教学研讨会等隆重盛事。届时,众多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将会云集南京,与你我一同享受这跨越年龄与身份的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12.
齐康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和建筑教育家,他受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老师的直接教导,成为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中建筑作品最多的设计师之一。50多年来,齐先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指导的已毕业的博士、  相似文献   

13.
阳毅  徐菁 《山西建筑》2007,33(7):200-201
基于对童寯先生早期文献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童寯先生在其中的重大贡献,从而完成对童寯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曝书亭为清初文学大家朱彝尊的私宅,清初在江浙一带颇为有名,为童寯先生收录于《江南园林志》中,也被陈从周先生称作名园。本文以现场调查为基础,通过文献图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对童寯绘制的的曝书亭 1930 年代平面图进行修正和建筑追溯,重点对清初朱彝尊时期的园林面貌进行考据和平面复原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园林的营建特点进行简析:园林选址平原水乡,远山景与近处水景、田园景尽得;园景营建融合文人雅致与乡村野趣;文化活动与生产活动平衡并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童寯先生早期文献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童寯先生在其中的重大贡献,从而完成对童寯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1,28(6):18-24
西方对中国园林的认识经历了3个阶段:从早期的向往热爱到20世纪前后的贬抑排斥,再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渐回归理性。通过梳理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阐释了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一次转变与中西意识形态的交锋和中日对外文化传播的竞争有关,为应对这一转变,1935年中国学者创办英文版《天下》月刊,1936年建筑学者童寯发表英文文章《中国园林》,1948年美术史学者喜龙仁出版外文著作《中国园林》;这些事件前后呼应,开启了确立中国文化国际形象的新历程,推动了中国园林在海外的传播和海外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专栏导读     
《新建筑》2020,(1)
正童寯在其《造园史纲》中援引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论造园》(Of Gardens)的论述,开篇立言,追溯西方园林的历史进程,"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道出西方人眼里"建筑"与"园林"的两分关系;这与中国营造传统肇始"上古穴居而野处"的"居""游"一体关系相映成趣。显然,天成之"园林"与人工之"建筑"是人居环境营造活动的"一体两面",是具有普世意义的话题。西方学者在新世纪之交有进一步反思,杨·伯克斯特德(Jan Birksted)主  相似文献   

18.
《工业建筑》2017,(3):37-42
以童寯在1933—1939年间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计的四所园区规划为对象,通过对四所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单体的平面及立面进行分析,探讨童寯在工业建筑中对于平面布局方式、立面构图元素和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研究表明:童寯在重视工业建筑功能合理性的同时,活用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手法,充分尊重场地的地形、气候、既有建筑等地域环境,体现出强调建筑功能性与地域性的设计倾向。  相似文献   

19.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20.
杨廷宝与童寯作为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对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人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然而两人的作品却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倾向。轴线是中国传统建筑及鲍扎艺术重要设计手法之一,在表现建筑空间秩序,塑造建筑的威严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对称的外墙可形成轴线,但同时也会对建筑功能造成影响。该文通过对杨廷宝35件与童寯20件建筑作品的外墙对称性进行分析,对比两人在轴线使用上的差异,进而探究两人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及追求建筑功能合理性所持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