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分析双锥流量计的压力损失情况,对多个不同等效直径比的双锥流量计进行实验研究.测取各等效直径比下双锥流量计入口与喉部差压信号以及压损信号,并与相同被测介质、直径比和口径条件下标准孔板和标准喷嘴流量计的压损和相对压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双锥流量计的压损是孔板的25%左右、是喷嘴的65%左右.对相同测量条件下的V锥流量计相对压损的比较分析表明,由于后部锥体的导流作用,双锥流量计的相对压损更小,且在流速较高时更显优势.即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双锥流量计在流量计量上能起到更好的降低能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对加工工艺要求较低的双锥流量计,并用于气液两相流参数的测量.提取双锥流量计的差压波动信号的特征值,采用无量纲分析方法建立分相含率的测量模型,通过优化方法获得局部最佳的模型参数.在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上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相含率测量模型可在一定的空隙率范围内对气液两相流含气率进行有效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直径比为0.8的新型双锥流量计.在管道内径为50 mm、干度范围为0.002 5~0.04的工况下,采用该流量计对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流量的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水流量标准装置上对该流量计进行了标定,分析了其流出系数.基于均相流和James模型,提出了一种混合密度的修正方法.利用双锥流量计的差压信号,分别对均相流模型、James模型以及修正的模型进行气液两相流总流量测量误差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经密度修正的模型对总流量测量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6%以内,均方根误差为2.94%,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可对总流量进行有效的测量,双锥流量计用于气液两相流测量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气液两相分相流量测量方法,参考已有的双锥式流量计的研究,设计等效直径比为0.75,前后锥角均为45°的双锥式流量计,结合CFD仿真与流体实验进行新型气液两相流量测量模型研究。基于单相流量测量理论,结合压差比、L-M常数以及气相弗洛德数等参数,建立气液两相分相流量测量公式,通过CFD仿真试验对流量测量公式中的未知参数进行标定,并结合流体实验对测量模型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多种流形流态下如分层流、段塞流、波浪流等,测量误差均能维持在5%~8%之间,误差较小、测量稳定,本文可为差压式流量计和双锥式流量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方立德  姜庆勇  张涛  徐英 《计量学报》2008,29(5):445-448
总结了目前油、气、水三相流量计的基本类型,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简单分离器及质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的三相流量计,介绍了该流量计的结构、测量原理及测量模型.在油气水三相流实验与校准装置上对该流量计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相含率、分相流量的测试结果,指出了该三相流量计的现场实验情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差压式流量计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差压式流量计。实验研究表明 ,该流量计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量程比大、线性好、精度高、压强损失小 ,可应用于脏污介质测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一种新型差压式流量计 ,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研究表明 ,合理的底宽和不同的高径比使该流量计具有结构简单、量程比大、线性好、精度高 ,压强损失小等特点 ,亦可应用于脏污介质测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蒸汽流量测量方法有节流式差压流量计和涡街流量计,这两种方法互有优缺点。除此以外,质量流量计、超声流量计在蒸汽流量测量中也有一些应用。涡街流量计和节流式差压流量计的主要优缺点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9.
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以降低压力损失和使节流件对测量管道内流场分布扰动最小化为目标,对双锥流量计节流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按照优化后的设计尺寸加工制作了节流部件样品及双锥流量计测量管段.设计了包含高精度的温度、压力测量电路的双锥流量计二次仪表,与节流件、测量管段等配合组成双锥流量计样机.经过对流量计样机进行测试,证明在节流件压力损失较小、流场扰动较小的条件下样机测量精度在全量程范围内优于±0.5%.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型流量计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企业根据对各种流体计量的特点,可选择流量计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对企业用量较大的差压式流量计到底如何选用和评价,笔者根据所在企业差压式流量计的使用情况认为,只要选择合理,设计准确,加强仪表的维护,差压式流量计在企业的各种流体计量中完全能够胜任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四声道气体超声波流量计,提出基于可变阈值和过零检测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快速、准确定位回波信号,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设计了集中采集-集中处理数据的工作模式和双发双收的收发方式,采用FPGA和DSP双核架构,研制了四声道气体超声波流量变送器。利用FPGA擅长并行处理和复杂逻辑控制的优势,实现换能器双发双收、高速DAC和ADC的驱动控制以及数据存储,完成信号的集中采集;利用DSP擅长数字信号处理的优势,实时实现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完成信号的集中处理。气体流量标定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四声道气体超声波流量计满足0.5级精度相关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涡轮流量计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直管段口径与流量计通径不完全一致的现象。选取CL系列和LWGY系列涡轮流量计,在燃油动态流量标准装置上进行了上下游直管段不同口径条件下的校准试验,从而得到直管段口径对涡轮流量计K系数的影响。试验证明,直管段口径所引入的误差不可忽视,因此在使用或校准涡轮流量计时应务必保证直管段口径与流量计通径一致。  相似文献   

13.
方敏  王沁  徐科军 《计量学报》2011,32(6):511-516
研制了基于MSP430F5418的低功耗数字流体振荡式流量计,适配于涡街流量计和旋进旋涡流量计的一次仪表。采用数字频谱分析和带通滤波器相结合的方式,关键算法采用汇编语言和定点运算实现,保证了在低功耗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滤除流量信号中混杂的噪声信号,拓展了下限流量。根据降压型DC/DC和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通道切换电路,实现了在不同工况下高效率的电源电压转换。依据测量需要和精度要求,温度和压力补偿模块采用间歇工作模式,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功耗。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阐述了涡街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先通过实验对在不同流体条件下的相对示值误差进行分析,再利用SOLIDWORKS FLOWSIMULATION流体计算软件对涡街流量计进行相应的流场分析等。  相似文献   

15.
上游扰流对双锥流量计输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双锥流量计的安装使用条件,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50mm管径,直径比β分别为0.5、0.6、0.8的双锥流量计展开了上游半月型孔板扰流件作用下的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一定的实流实验加以验证模拟计算的正确性.通过速度场与压力场云图信息,定性地分析扰流件与直管段长度对双锥流量计流出系数的影响.最后,利用平均流出系数相对误差作为安装条件影响的主要评价标准,定量地给出了上游半月型孔板下各β所需的最短直管段长度.  相似文献   

16.
高压容器双锥环密封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压容器双锥密封结构实际应用中泄漏事故,从高压容器双锥密封结构密封机理,关注双锥密封结构密封比压,提出了拐点压力和最小密封比压的概念。分析了操作工况主螺栓载荷计算、主螺栓预紧力计算,进而推导了双锥密封结构操作工况回弹量和密封比压公式,求出了双锥环与端盖支撑面刚产生、尚未产生径向间隙的拐点压力和此时的最小密封比压,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结果相当一致,并建议GB150对最小密封比压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17.
采用FPGA+DSP双核芯结构,研制气体超声流量计驱动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利用FPGA很高的工作频率和丰富的内部资源,实现高速DAC和ADC的驱动控制和数据存储;利用DSP的高速运算能力,实现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针对利用正弦波驱动产生的超声波回波信号,基于实验数据统计,提出跟踪回波信号峰值的可变阈值法,准确地提取特征波,有效地克服了噪声的影响,扩展了量程比。气体标定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和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组合热膜探头热式气体流量计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了一种传热原理的组合热膜探头.在对该组合热膜探头的温度特性以及温度补偿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温度补偿的气体流量计,并在音速喷嘴检定装置上对该流量计进行了流量检测实验.对实验结果的拟合和处理表明,该气体流量计的测量精度优于0.5%,流量范围度大于60:1.  相似文献   

19.
鲍丽莎  梁军汀  卢杰 《声学技术》2010,29(4):392-395
在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实际测量中,多种不同因素引起流量测量的误差,其中流场分布是引起误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采用多通道流量计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一影响。但由于流体具有粘滞性,管道截面上不同半径处的流体速度各不相同,所以声通道测量的流体平均流速与实际管道中流体的面平均流速仍存在差异。对多通道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多通道超声流量计各通道的动力校正因子及权系数,由测得的若干超声传播路径上的线平均流速计算得到面平均流速,从而提高流量的测量精度。并将此应用于研制的四通道流量计中,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