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村庄规划大都借鉴城市规划,是基于精英决策的理性规划模式,造成了诸多问题。规划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主体需求的制度安排。村庄的主体结构及其行为特征都不同于城市,这将重组规划的假设和前置条件,因此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范式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村庄的特质,指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并认为村庄规划是基于内生秩序的沟通规划。村庄规划应注重社会关系,促进沟通、协调和共识构建,规划师也要调整自身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范式沉浮——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式的角度对近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的思想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1)当代西方的规划思想深深根植于“现代性”的启蒙传统中,理性始终是西方规划理论演变背后的“内核”和“原动力”;(2)近百年来西方规划理论范式围绕“理性”大体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转变,笔者分别将其命名为“经验理性范式”、“工具理性范式”、“价值理性范式”和“沟通理性范式”;(3)规划理论范式的演变是革命性与连续性、稳定性与“创造性破坏”的辩证统一.规划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也具有多种创新的可能性;具有跨越性质变,也有渐进性的“连结谱”和跨期的思想“再现”.最后笔者试图基于上述结论对西方未来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方向加以展望,并对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至今,已涌现出诸多规划理论。其中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规划学界提出的沟通式规划理论,近年来逐步进入了中国规划师的视野。伴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城市规划中产权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该理论迅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沟通式规划的起源、主要思想、规划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对沟通式规划在中国如何更好地运用展开思考,提出了增大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利、将沟通式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在规划编制中设置沟通参与评估部分、规划专业教育中增加沟通式规划技能训练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挑战与机遇──西方规划理论对中国城南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战与机遇──西方规划理论对中国城南规划的启示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伍美琴,吴缚龙作彭寒梅译一、导言本文回顾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作者认为以制订总体规划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的理性规划模式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当今的世界是...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城市规划的西方历史和中国现实,揭示了其中共同存在的“理性吊诡”,即工具理性膨胀发展造成的价值理性模糊.试图通过引入中国传统的中庸哲学,在两种理性之间架设联系的桥梁,破解中国城市规划理性吊诡的难题.首先,详细介绍了中庸“中”与“和”的基本思想,论证了“中”与“和”结合的“中和”思想实现了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用中”和“求和”的理性引入规划领域,从古代智慧与经验中树立现代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城市、城市中人与人“和而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整观全局的方法论,并为城市规划提供适度技术、平衡分析、过程规划、参与交流、弹性规划等方法手段,搭建了以“中和”贯穿规划知识系统的整体理性框架.最后,根据中庸作为人的心性修养的本质,提出中庸理性复归和规划改革的根本之策在于将中庸理性渗入到规划教育中,实施“中和”教化,培养一代具有本土人文精神的规划从业者;而作为眼前的权宜之策,提出了将中国的“中和”理性与西方的沟通规划理论相结合的“中和”沟通策略,并阐述了层次沟通、弹性机制、动态评估、规范原则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对传统规划理论、系统规划、理性规划理论的批评,以及通过以建立和追求共识为核心要素的沟通式规划,对在市场经济中能更有效地实现发展的目标,能够适应竞争环境的实用主义的规划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效能理论和评估城市规划效能的四原则体系.这些评估原则体系包含了不同规划理论的一些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7.
沟通式规划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本文从沟通式规划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阐述了沟通式规划的内涵、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及其优势与不足。在借鉴西方国家规划编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规划编制的实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沟通式规划编制过程。最后,总结了沟通式规划编制的几点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规划理论的批判和规划效能评估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对传统规划理论、系统规划、理性规划理论的批评,以及通过以建立和追求共识为核心要素的沟通式规划,对在市场经济中能更有效地实现发展的目标,能够适应竞争环境的实用主义的规划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效能理论和评估城市规划效能的四原则体系。这些评估原则体系包含了不同规划理论的一些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9.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和认识市场—政府—公民在城市发展的关系演变,提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可分为结构与功能、理性与参与、合作与沟通三个范式,相应对应于自由市场(一元结构)、福利社会(二元结构)以及公民社会(三元结构)。通过范式的分析,提出城市规划理论是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维护"人"的发展,有效介入城市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目前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如何寻求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有助于中国构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界经历了规划理论的嬗变,系统理论、理性规划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新右翼规划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和协作式规划理论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规划理论的主要思路是应对经济增长、应对区域竞争和应对改善需求。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理论要从应对转型发展、应对社会治理、应对城市分化和应对规划体制变革等方面入手分析和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