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规划师》2010,(Z2)
广州市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广州市首批的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通过对其历史演进的研究和基于自然特色与人物特色的评价,确定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针对小洲村的资源保护问题、风貌整治问题和错落发展问题,规划提出建立多层级、与城市规划无缝衔接的保护体系,重点恢复整体传统风貌,以及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市文化局的相关史料和对历史建筑的评估,尝试以历史文化价值综合评估方法,对小洲村的自然、人工和人文环境特色和价值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更好的保护小洲历史文化特色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为合理确定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挺  肖鹤 《华中建筑》2011,29(8):147-150
城市化给城镇地区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可谓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也给受到保护的岭南特色水乡村落带来很大的发展压力.该文通过付广州市小洲村地理区位、经济结构、传统文化等基本要素的分析,研究在不违背保护传统村落特色的原则下开发其现有资源活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文化的平衡发展,并尝试从三个层面为小洲村制定...  相似文献   

4.
小洲村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村落,能集中反映岭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其岭南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空间肌理保存又较完整丰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洲村现存的传统建筑保护面临诸多问题。用法律手段对小洲村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与教育意义。该文结合相关法律,强调保护小洲村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从法律角度对小洲村进行建筑保护,提升了村落的文化内涵,也对整个城市的文脉延续及品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历史文化名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价值大。游憩开发是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人们在游憩规划时,既要秉承文化保护的初衷,又要适度利用。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微妙而敏感,而掌握一定的规划原则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关键所在。对于历史文化名村游憩活动,本文提出人生态性,文化性,体验性,规划评估和公众参与,创新性五大原则,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游憩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广州市小洲村面临的"保护"与"开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其更新改造的多样性需求,并从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协调、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干预两方面,探寻了多方利益均衡发展的小洲村古村落更新机制,旨在使城市取得经济增长与历史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五个方面对张谷英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规划实施策略,有利于实现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三旧"改造多采取市场运作,财政支持的策略,市场所追求的高开发强度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要求往往出现分歧。本文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深入研究了"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本质矛盾与解决方法。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控制地带分级控制,一方面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解决了开发强度低的问题,为历史文化名村未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的临沣寨是中原地区乃至中国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文在深入挖掘临沣寨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建筑美学等多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突出文化主题、划定整体层次、完善基础设施、彰显自身特色的旅游规划开发策略,在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社会效益问题上找到平衡点,并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古村寨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使临沣寨的旅游开发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李小云  闵忠荣 《华中建筑》2010,28(9):106-10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山地丘陵历史文化名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该文以江西曾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从保护要素、保护层次、空间形态、保护性开发四个方面对曾家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进行探析,以利于历史风貌的有机保护和山地丘陵传统格局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广州黄埔古村现为高层楼宇包围的“城中村”,因在广州外贸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年被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幸免连根铲除、全部拆掉的命运。有趣的是:黄埔古村现毗邻“广交会”新展馆,有幸获得与当年十三行“港-市”关系重构的发展机遇,可望实现保护历史文化与推动游憩商业的“双赢”。对此,本文主张认定真正的保护、开发、经营主体,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古村遗存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发挥区位优势,把有地方性特色的游憩业嫁接到广交会的国际化会展业上;发挥通商口岸开放性的文化精神,保持古村社区空间的环境艺术魅力,有机结合城中村市政设施的改良,打造国际化的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海珠区沥滘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然而众多颇具历代营造特色的古祠寺、古民居,民国别墅建筑及古树名木、河涌水体等文化景观,遭遇到开发商卷地毯式的拆迁破坏。本文呼吁纠正当前这种错误性的开发模式,采取抢救文物、恢复生态作为公共绿地敬畏历史自然的设计手法,制定保留原有建筑组建新型城(社)区的低碳绿色规划政策.培育世界名城的居住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对江西省金溪县疏口村传统村落进行村落风貌和建筑风貌的研究,深入了解该村落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布局,探索其文化价值。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查阅,将村落中的建筑进行图像归纳分类、拓扑变形,探析疏口古村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组合方式,轴线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出入口的类型 , 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期待经过合理的资源开发,打造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民居旅游景点,传承古村历史文化,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历史文化名村胡家大庄村存在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废弃、村落传统格局受到破坏、传统风貌受到侵蚀、传统民俗文化失传、村庄的历史记忆消逝、村庄人口流失等问题,同时实现村庄的发展,在“社区营造”的视角下,从“人、文、地、景、产”5个方面对村庄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研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传统格局和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公共空间改善和景观再造、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结果表明:采用“社区营造”理论制定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发展策略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地方特色的作用,解决了胡家大庄村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类似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毅 《山西建筑》2011,37(31):27-28
对山西省冷泉关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了简单介绍,从防御体系、风水形式、历史风貌、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村价值特色,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措施和发展策略,并强调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依靠政府和专家,还有赖于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16.
梁振昱  刘捷 《华中建筑》2014,(7):127-133
在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中,保护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居民日常生活和村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在西黄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现状调研和保护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能源采暖和环境风貌五个方面分析西黄石村保护设施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修旧如旧"、"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西黄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而从"以道路为核心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消防设施"三个方面探讨了西黄石村保护设施建设的具体方法;最后结合西黄石村保护设施改善对策的研究,引发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设施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方雄  俞佶  汤俊杰 《华中建筑》2009,27(12):118-122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现状机理的分析和总结,寻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古村落格局和文脉的前提下,创造舒适方便的人居环境,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化飞速进程中对它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燕塘村为例,创新规划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的村庄规划对其提出规划措施,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城—乡"相互融合的渐进式演进过程。文章以回顾的视角,分析了广州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重新审视广州城中村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类型,以此作为理解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基础;之后,系统梳理了广州城中村改造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