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950℃空气中,表面涂Na_2SO_4盐膜的条件下,NiAl,NiAl-20%Fe及渗铝后的高温热腐蚀行为。在热腐蚀过程中,NiAl合金表面能形成Al_2O_3膜,显示出一定的耐蚀性能。但Al_2O_3膜易开裂,Al_2O_3膜的溶解及开裂会引发合金发生快速热腐蚀;20%Fe的加入则使NiAl合金的耐蚀性能显著变差,合金表面不能形成单一的Al_2O_3膜;渗铝处理可以明显提高NiAl-20%Fe合金的耐蚀性能,且渗铝涂层的耐蚀性能优于NiAl合金,这与铝化物涂层中的Al含量较高,Al_2O_3膜的开裂倾向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Fe_3Al系合金环境氢脆研究SCIEI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家红  万晓景 《金属学报》1994,30(3):139-144
研究了晶粒尺寸、形状、应变速率及预氧化对Fe_3Al系合金环境氢脆的影响,结果表明,细化晶粒能显著提高Fe_3Al合金在纯氧中的塑性及强度,但不能根本改善其环境氢脆敏感性;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Fe_3Al合金在空气中的延伸率增加;Fe_3Al在空气及氢气中的脆化程度相似;预氧化能部分消除Fe_3(Al,Cr,B)合金的环境氢脆。实验结果可用表面化学反应是Fe_3Al材料环境致脆的控制步骤这一假设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镍基铸造高温合金M38及其含微量Y的合金在1000℃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以及表面施加(Y_2O_3-Al_2O_3)复合氧化物薄膜对上述的种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发现M38,M38+(Y_2O_3-Al_2O_3),M38+Y+(Y_2O_3-Al_2O_3)的氧化动力学基本呈抛物线规律,而M38+Y开始增重较快,而后趋于平缓,偏离抛物线规律.200h的氧化增重顺序为:M38>M38+(Y_2O_3-Al_2O_3)>M38+Y+(Y_2O_3-Al_2O_3)>M38+Y.钇合金化及表面沉积(Y_2O_3-Al_2O_3)复合氧化物薄膜显著地改变了M38合金氧化物的表面形貌和组成,细化了氧化物晶粒,不同程度地促进了Cr和Al的选择氧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表面微晶化处理对Fe3Al在1000℃空气中氧化动力学及氧化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微晶化使氧化物形核率极大提高,形成了薄而致密的微晶氧化膜,缩短了过渡氧化时间,促进了合金中Al的选择氧化,改善了氧化膜的塑性和粘附性,显著提高了Fe3Al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表面微晶化处理对Fe3Al在1000℃空气中氧化动力学及氧化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微晶化使氧化物形核率极大提高,形成了薄而致密的微晶氧化膜,缩短了过渡氧化时间,促进了合金中Al的选择氧化,改善了氧化膜的塑性和粘附性,显著提高了Fe3Al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晶粒尺寸对含Zr的Ni_3Al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长江  李铁藩  周龙江 《金属学报》1995,31(15):109-115
研究了Ni-11,82Al-1.03Zr-0.1B(wt-%)合金晶粒尺寸为30和180μm两种组织结构试样,在900和1100℃静态空气中的等温氧化行为.发现,当氧化温度为900℃时,氧化速率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减小,而在1100℃,二者氧化速率几乎没有区别.利用EPMA,XRD分析了氧化产物,证明两种试样的氧化膜相成分与结构,均由NiO外层和Al_2O_3,NiAl_2O_4内层组成.但氧化膜/合金界面形貌显著不同.900℃氧化膜与合金界面呈平滑的波浪型,而1100℃界面出现树根状突出氧化物伸入到合金表层内部.对上述实验结果作了理论分析,认为前一结果为合金晶界快速短路扩散传质所致、而后一现象与合金晶粒尺寸关系较小,起决定作用的为活性元素Zr的“反应元素效应(REE)”.  相似文献   

7.
Cr对TiAl金属间化合物抗循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Ti50Al,Ti45Al10Cr和Ti50Al10Cr(%)合金在900~1100℃下的抗循环氧化性能。结果表明,TiAl在900~1100℃下形成TiO2和Al2O3的混合氧化物膜,抗循环氧化能力差。在900℃时Ti45Al10Cr合金尽管形成TiO2和Al2O3的混合氧化物膜,但是循环氧化100次仍未见氧化膜剥落;而在1000℃时由于粘附性好的Al2O3膜部分覆盖于表面,其抗氧化性能较TiAl的好。在1100℃氧化时,Ti45Al10Cr合金能形成连续Al2O3膜,而表现出好的抗循环氧化性能。Ti50Al10Cr合金在900~1100℃由于能形成保护性的Al2O3膜,而表现出好的抗循环氧化能力。因此,添加Cr可以促进TiAl表面粘附性好的Al2O3膜的形成从而显著地提高TiAl的抗循环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溅射Ni-8Cr-3.5Al纳米晶涂层的抗高温氧化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Ni-8Cr-3.5Al质量分数,%合金及其纳米晶涂层进行了1000℃空气中高温氧化研究。结果表明:Ni-8Cr-3.5Al纳米晶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优于Ni-8Cr-3.5Al合金。这主要在于Ni-8Cr-3.5Al纳变涂层表面生成了具有分层结构含一连续α-Al2O3内层的氧化膜,而Ni-8Cr-3.5Al合金则生成了由Cr2O3内氧化物组成的氧化膜。讨论了涂层氧化膜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ZA27合金液表面氧化膜微细特性。一般认为这种合金的氧化膜主要在分是Al2O3。试验发现。氧化膜内除发现氧化态Al^3+外,还发现有相当数量的ZnO和金属Zn^0存在,少量的Mg^2+明显富集在膜表面,也有少量金属Cu^0滞留于氧化膜中,氧化膜中金属离子明显过剩。  相似文献   

10.
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微晶化对Ni3Al高温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对Ni3Al进行微晶化处理,在合金表面获得了晶粒尺寸小于300nm的微晶层。对比研究了Ni3Al微晶处理前后在氧气中1000℃高温氧化的行为和规律。发现微晶化处理后的试样氧化膜晶粒被极大地细化,合金中Al选择氧化得到促进,氧化速率明显降低,氧化动力学服从四次方规律x4=kpt。  相似文献   

11.
Cu-Al-Mg合金表面氧化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俄歇能谱、X射线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对Cu-Al-Mg合金表面氧化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膜的MgO和Al2O3组成;没有进行过氧化处理的样品膜内的Al和O含量高于过氧化处理的样品,而Mg则相反;Al2O3的键合能E2p3/2值大于MgO的E2P3/2值,表明Al2O3不易被分解;进行电子轰击后,膜内Mg含量减少,MgO被部分分解,而Al则增加,由MgO和Al2O3组成的复合型氧化膜使得合金  相似文献   

12.
古可成  卢林军  张广贺  刘颂 《铸造》2001,50(3):145-148
探讨HD型铸铁(一种耐海水腐蚀低合金铸铁)高温氧化时能否形成类似保护膜的研究结果表明,HD铸铁在高温下形成的氧化膜与一般铸铁无本质区别,其抗氧化性主要与铸铁中Cr、Al、Si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不同La含量的铁基耐蚀合金850 ℃下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50 ℃条件下,随着稀土La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金的抗氧化性能,但氧化膜与基体的粘附性却得到了大大提高。La含量增加后,促进了氧的内扩散,使内氧化层呈树枝状深入合金基体,对氧化膜起到钉固作用。氧化膜主要由3个区域组成:外层是Fe2O3与CuO混合层,并含有少量CuFe2O4;中间层是以NiFe2O4为主的保护层,并含有少量的Fe2O3、NiO;内层则是以Fe2O3为主并含有少量NiO氧化物的内氧化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恒温氧化实验方法,在900~1150℃下测试了NiAl-28Cr-6Mo共晶合金的氧化性能,分析了合金的氧化动力学,SEM观测了合金表面以及横截面的形貌。研究表明,NiAl-28Cr-6Mo共晶合金在900~1100℃下合金表面生成了连续的Al_2O_3氧化膜,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900~1000℃氧化膜主要由θ-Al_2O_3和Cr_2O_3组成,随着恒温氧化温度的升高,θ-Al_2O_3和Cr_2O_3减少,α-Al_2O_3增多,1100℃下的氧化膜表面则主要由细小、致密的α-Al_2O_3组成;氧化过程中,表面氧化膜存在着θ-Al_2O_3→α-Al_2O_3的相变过程;θ-Al_2O_3较α-Al_2O_3的保护性差导致1000℃合金氧化增重大于1050℃和1100℃;1150℃下共晶合金氧化膜发生剥落,没有形成完整的Al_2O_3氧化膜导致合金的抗氧化性能恶化,氧化增重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增量法研究了不同Al含量(0.5%、1.5%、2.5%,质量分数)的Fe-20Cr-35Ni-0.6Nb含Nb合金在1000 ℃空气条件下的抗氧化。采用SEM、EDS、TEM、拉曼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氧化膜特性。结果表明,3种含Nb合金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基体中存在少量弥散分布的NbC沉淀相,氧化前后沉淀相含量和晶粒大小保持不变。添加0.5%和1.5%的Al后,含Nb合金的表面形成多层结构的氧化膜,最外层和第三层为Cr2O3,次表层主要为NiCr2O4、NiFe2O4和Fe2O3,最内层为Al2O3内氧化层。基体中的NbC析出相和氧化膜中少量Nb的氧化物(Nb2O5)加剧了氧化膜的疏松。当Al含量增加到2.5%时,含Nb合金表面形成连续致密的Al2O3氧化膜,降低了Fe-20Cr-35Ni-0.6Nb合金的氧化速率,提高了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6.
在1000~1100℃之间,对三种Cr、Al含量及微量元素S、Zr含量不同的Ni-Cr-Al基合金进行了恒温和循环氧化实验。结果表明,高Cr(16Wt%),低Al(3.5Wt%)、S(0.005wt%)含量,且不含Zr的合金其氧化膜层主要由连续致密的Cr2O3外氧化层和树根状Al2O3内氧化层构成,氧化膜的粘附性较好。高Al(5wt%),低Cr(9wt%)、S(03005wt%)含量,且不含Zr的合金其氧化膜主要由Al2O3,TiO2,Cr2O3构成,氧化膜的粘附性较差,但在该合金中加入0.1Wt%S和0.1Wt%Zr,氧化膜的粘附性变好,而恒温氧化速率增加。文中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恒温氧化实验方法,在900~1150℃下测试了NiAl-31Cr-3Mo共晶合金的氧化性能,分析了合金的氧化动力学;SEM观测了合金表面以及横截面的形貌。研究表明,共晶合金表面在900~1100℃下形成了连续的Al_2O_3氧化膜,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共晶合金表面在1150℃下未形成完整的Al_2O_3氧化膜,发生严重的内氧化现象,抗氧化性能严重降低。在1000~1050℃的氧化实验中,表面Al_2O_3氧化膜先产生针状θ-Al_2O_3,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针状θ-Al_2O_3转变成等轴状的α-Al_2O_3;1100℃下表面直接生成α-Al_2O_3氧化膜,抗氧化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xide fill on the surface of Al-Li alloy was measured after accelerated oxidation at 500 and 540℃ , 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CsF-AlF3 flux and the oxide film on the surface of Al-Li alloy wa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e fill on the surface of Al-Li alloy is mostly composed of Li2CO3 and amorphous Al2O3. The brazing technology for Al-Li alloy is accomplished using the improved CsF-AlF3 flux. The improved flux CsF-AlF3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he oxide film by the way of reacting and/or dissolving the oxide film, of which CsF compou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removing the oxide fill. The key step is the generation of HF, which induces and accelerates the reaction of removing oxide fill. The generation of H2O also accelerates the reaction.  相似文献   

19.
液相渗Si提高TiAl基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液相Al—Si合金对TiAl基合金进行表面渗Si处理,可明显增强TiAl基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经1273K,100h的恒温氧化后,不同的表面涂层使合金在40—100h之间的氧化速率降低了2个数量级,恒温氧化100h后的最终氧化皮脱落量也减少3个数量级.液相渗Si使TiAl基合金表面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其根本原因是Si与TiAl中的元素Ti结合,降低了Ti的活度,相对增强了涂层中元素Al的活度,而且涂层中Al的绝对含量也得到明显提高,这些均抑制了高温氧化过程中TiO2的生成,涂层最外层形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work, corrosion product formed on 2A12 aluminum (Al) alloy after 3 months of natural exposure in South China Sea atmosphere was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surface analysis techniques, includ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atmospheric corrosion mechanism of Al alloy in marine environment was deriv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l alloy specimen experiences serious general corrosion and pitting corrosion. Al and O are enriched in the product film, and Ca and Cl are also found in the film and corrosion pits in Al alloy substrate. The main component compounds existing in the film include Al2O3, Al(OH)3, and AlOOH while AlCl3 and CaCO3 are also identified. Al alloy encounters corrosion under tropical marine atmosphere. Although somewhat protective, the formed surface film on Al alloy specimen is attacked by chloride ion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pitting corrosion of Al allo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