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阻燃聚酰胺(PA)的发展脉络,总结了适用于PA的各类阻燃体系及其阻燃机理,包括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无机阻燃剂、反应型阻燃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低烟无卤电线电缆燃烧特性和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的分析,论述了无机金属化合物、磷系、氮系、磷氮系阻燃剂等不同类型阻燃剂的阻燃特性、发展动向及新型阻燃技术,指出无卤、高效、低烟、低毒、多功能的新型阻燃剂合成及其新型阻燃技术的研究是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塑料阻燃剂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常用塑料的燃烧特性和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的分析,论述了卤系、聚合型有机磷系、磷—氮系和无机系等不同类型阻燃剂的阻燃特性、发展动向及几种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阻燃技术,指出无卤、高效、低烟、低毒、多功能的新型阻燃剂合成及其新型阻燃技术的研究是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型含氮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氮系阻燃剂具有高效、低毒(包括其分解产物)等优点,故已成为当今阻燃剂的发展方向。综述了氮系阻燃剂的特点及其阻燃机理,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含氮环氧树脂(EP)和含氮阻燃固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金属氢氧化物、磷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膨胀型阻燃剂等无卤阻燃剂在聚乙烯体系中的应用进展,综述了无卤阻燃剂对聚乙烯的阻燃机理、阻燃效果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对尼龙66(PA66)进行阻燃的基本途径,详细阐述了适用于PA66的各类阻燃体系,如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及无机填料型阻燃剂等对PA66的阻燃效果及研究现状,并展望了阻燃PA66的发展趋势。指出无卤阻燃剂和环境友好型阻燃剂是未来阻燃PA66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包覆、微胶囊化、母粒化等技术手段开发高效阻燃剂以及阻燃剂复配技术的应用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PET工程塑料用无卤阻燃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PET工程塑料用无卤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包括磷系、氮系、无机纳米粉体及其复配阻燃剂。讨论了上述几种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及应用情况,并预测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尼龙的阻燃途径,对不同类型的阻燃尼龙的阻燃机理,发展现状与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卤系阻燃的发展需要进行复配或者高聚化。无卤阻燃剂中氮系阻燃剂和磷系阻燃剂发展最好,两者协效作用的氮磷体系也是环保膨胀型阻燃剂的主要类型之一。金属氧化物阻燃剂需要联合使用降低使用量,而纳米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需要联合使用发挥特有阻燃机理。阻燃尼龙在复配无卤体系、生物基尼龙改性以及与环保类粘土类结合下体现环境友好的特点,与交联技术和涂层技术等新兴技术联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无卤阻燃高冲击强度聚苯乙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用合金化及添加蒙脱土、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碳系阻燃剂、无机金属系阻燃剂等方法制备无卤阻燃高冲击强度聚苯乙烯的研究进展及阻燃机理;展望了无卤阻燃高冲击强度聚苯乙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阻燃剂的合成及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卤系.聚合型有机磷系、磷-氮系和无机系等不同类型阻燃剂的阻燃特性及合成动向,重点介绍了阻燃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及其阻燃效果。溴系阻燃剂发展的新特点是提高溴含量和增大相对分子质量。膨胀型阻燃剂符合当今要求阻燃剂少烟,低毒的发展趋势,是有望实现阻燃剂无卤化的途径之一。无机含结合水的阻燃剂必将向微细化及纳米化方向发展。纳米阻燃剂和微胶囊化技术将逐步得到应用。通过复配技术开发出性能优异的新型阻燃剂.是阻燃材料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阻燃剂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郭涛 《广州化工》2014,(3):25-27
分别研究了基体树脂、Mg(OH)2、氮磷阻燃剂、红磷母粒、混炼时间对无卤阻燃电线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PR的增加和EVA的降低,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而断裂伸长率降低,且燃烧性能变差;采用国产Mg(OH)2的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略低于进口产品,但阻燃性能要优于进口产品;相比其他氮磷阻燃剂,IFR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红磷母粒的最佳用量为10~15份;最佳的混炼时间为30 min。  相似文献   

12.
阻燃型含硅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硅元素引入环氧树脂体系中,硅-磷、硅-氮等协同阻燃效应能使固化物得到优异的阻燃性能。概述了硅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介绍了阻燃型含硅环氧树脂体系和含硅固化剂体系的阻燃效果以及硅和磷、氮等元素的协同阻燃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交联无卤阻燃LLDPE/EVA电缆料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基体树脂,ATH(氢氧化铝)、MH(氢氧化镁)为主阻燃剂,有机硅为阻燃增效剂,EVA-g-MAH(马来酸酐接枝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高分子相容剂,DC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为交联剂制备了交联无卤阻燃LLDPE/EVA电缆料。研究结果表明,在燃烧时有机硅能促进玻璃态无机炭化层隔氧膜的形成,有效地提高共混物的氧指数。以EVA-g-MAH作为共混体系的相容剂能够改善交联无卤阻燃LLDPE/EVA电缆料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磷酰二氯和对苯醌为初始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的含磷阻燃剂双(2-对二苯酚基)-苯基氧磷(PPOHQ),并通过红外光谱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该阻燃剂对环氧树脂进行固化,并对固化物进行了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SEM以及锥形量热仪(CONE)等测试。结果表明,阻燃剂用量达到40%时,阻燃级别能通过UL-94V-0级,LOI的值为30.5。CONE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该阻燃剂固化的环氧树脂PHRR和THR等参数与EPO/PDA体系相比都有明显的降低。通过对残炭的SEM和FT-IR分析可知,燃烧后,固化的环氧树脂会产生磷酸类物质,促进形成致密的炭层,从而提高了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5.
耐候性阻燃胶衣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一种特殊化学结构的含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具有老化变黄度小、阻燃性能优越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介绍了此树脂的化学物理性能。以此树脂为基体,研制开发了耐候性阻燃胶衣树脂,并列出了此胶衣树脂的耐候性数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的环状膦酸酯(MBEP)、三聚氰胺和溴化环氧树脂,按一定配方与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共混造粒、纺丝制备阻燃PTT纤维,研究了阻燃剂对纤维阻燃性能和纺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3.0%的MBEP和4.0%的三聚氰胺时,PTT树脂的阻燃性能较好,极限氧指数达28%以上,磷氮协同阻燃效应明显,其纺丝性能良好,得到的阻燃PTT纤维断裂强度达约3.0 cN/dtex。  相似文献   

17.
无卤阻燃电缆料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聚烯烃和无机阻燃剂为主要原料,有机硅为阻燃增效剂,马来酸酐接枝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高分子相容剂,制备了无卤阻燃电缆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无卤阻燃电缆料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并测定了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有机硅是一种优良的阻燃增效剂,能有效的提高无卤阻燃电缆料的氧指数。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分散剂和加工助剂,利用马来酸酐接枝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作为相容剂可以改善基体树脂与无机阻燃剂的界面亲和性,有助于提高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体阻燃树脂是让阻燃单体参与聚合反应,使之成为合成树脂的结构单元而赋予其较好的阻燃性能。该方法具有阻燃剂使用量少,所得树脂阻燃性能持久,基本不影响材料其他性能等优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4类含有不同元素的涂料用本体阻燃树脂单体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各类阻燃单体的合成方法,在不同合成树脂中的应用,以及所得树脂的成炭率、极限氧指数、UL-94测试等燃烧性能。最后,对涂料用本体阻燃树脂单体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磷氮复配无卤阻燃聚苯醚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体阻燃剂间苯二酚双[二(2,6-二甲苯基)磷酸酯](RXP)及其与三聚氰胺氰脲酸盐(MCA)的复配阻燃剂,制备了无卤阻燃聚苯醚/高抗冲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PPE/PS-HI/SBS)合金,通过氧指数、水平垂直燃烧、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等测试分析方法,考察了PPE/PS-HL/SBS合...  相似文献   

20.
含磷阻燃剂阻燃环氧树脂热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秀娟  王忠卫  于青  高军 《化工学报》2014,65(12):5082-5089
以2-二苯基膦酰基-1,4-苯二酚(DPO-HQ)为阻燃剂制备了阻燃环氧树脂,利用动态热重分析法(TGA)研究了纯环氧树脂(EP)和阻燃环氧树脂(FR-EP)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稳定性,建立了EP和FR-EP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和非模型动力学(MFK),并对比分析了模型动力学和非模型动力学对于描述EP体系和FR-EP体系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引入降低了环氧树脂初始降解温度,但增加了残炭率.由Flynn-Wall-Ozawa方法和Coats-Redfern方法建立的模型动力学表征EP和FR-EP体系高温降解过程中误差较大,而非模型动力学能更准确地预测和描述EP和FR-EP体系的高温降解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