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西部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集环保资源开发与科教人才战略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西部开发中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刑法作为环保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预防环境犯罪、保护资源环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还不够完善,导致对环境犯罪打击不力。完善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加强对环境犯罪的刑事抗制,是适应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之需要。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做了全面的阐述,其理论内涵对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工作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生态文明对环境法的指导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体系内容的构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更好地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但环境法制建设仍存在着立法不足、适用性差、体系不健全等不足与问题,依然需要吸收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环境法法律原则构建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应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汇集民智,表达民意,使法律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以环境媒介为保护对象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已经不能解决现有的复杂的环境问题。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论,树立生态城市理念,深入生态城市建设的立法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我校社科系薛智胜讲师承担的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推出股指期货法律问题研究”于 2 0 0 3年 5月 12日通过市教委验收 .  本课题针对中国目前推出股指期货存在的法律问题 ,依据我国金融立法的基本原则 ,借鉴国外股指期货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结合我国实际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典型案例解剖方法等 ,客观地分析了我国推出股指期货面临的法律障碍 ,强调法律环境在推出股指期货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提出完善我国股指期货法律环境对策研究和立法建议、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股指期货法律体系 .  专家认为 :该项目在理论上有…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江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生态足迹转移到江西,使得江西承担着污染转移的代价,影响着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现有国家和江西环境相关立法的不足,环境标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江西环境准入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环境污染法律成因。要有效防止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污染,需要调整江西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江西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增加防止污染转移的相应条款、明确"政策环评"、"按日计罚"等法律规定,不断完善江西区域环境准入制度和地方环境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7.
《南昌水专学报》2019,(5):45-49
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全国水利风景区已开始进入"质量"竞争阶段。目前,江西省已有4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名列全国第四,但仍存在"明星级"水利风景区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江西省水文化遗产丰富,现有诸如泰和槎滩陂、赣州福寿沟、崇义上堡梯田等保存较为完整、仍具现实功用的工程型水文化遗产。这些水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与环境价值和开发潜力,是发展特色水利风景区,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资源。本文从规划理念、制度、经费、人才及宣传策略等方面提出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发展"水文化遗产"特色水利风景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公平是在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的,它产生了环境种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环境公平的实现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不足表现为:一是现有的环境法律在促进环境公平上存在局限性,二是法律实施在促进环境公平上存在不足。环境权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权利和理论,它也是解决环境公平问题的关键。从环境权角度出发促进环境公平实现的立法建议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将环境公平作为环境法的基本理念整合现有法律,其次是要构建环境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云南省已初步确立了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保护机制。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在商标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商标政策还存在着体系不平衡、法律地位较低、立法技术粗糙、与国家法相冲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云南省一方面应重视未注册商标、地理标志的保护,健全商标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应改革现行商标政策,加快著名商标与知名商标保护的地方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重申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修复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必须法律化。针对解决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现实需要,根据我国自然生态相关法律法规,研究了生态修复法律责任主体的范围,分析现有生态修复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落实生态修复主体责任的建议。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生态修复责任主体范围(涵盖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等法人主体和自然人主体)。从当前司法实践出发,找出各主体在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时存在的问题,如责任界限不明、作为司法保障的公益诉讼不完善、履行方式与生态修复特点脱节。建议通过不断完善立法、推进公益诉讼发展等方式构建生态修复责任主体制度,以期有效落实生态修复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发展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保护人格权等问题将是立法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本文拟从网络人格权法律体系的现状提出网络人格权立法的必要性,进而寻求对网络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支点。优化农业环境和保护农业资源的关键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缺失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探讨,并最终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律制度为上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跨境消费市场的交易规模迅速增长。随着第三方跨境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法律体系已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文章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法中的第三方跨境电子支付服务,研究其中存在的法律关系,并指出其在监管体系协调性、立法完善程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反洗钱制度设计和国际法律冲突等方面的立法缺陷,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法律完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非金融机构跨境电子支付的法律制度建设,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动物福利,在我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已然施行,但人们只是习惯通过立法把动物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或值得保护的濒危物种来对待。我国缺少专注于动物福利的法律,然而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局势来看,制定这样的法律并构筑起相应体系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正式拉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大幕。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缺陷,并从提升环境法的价值位阶、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细化原则性的法律规定、明确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等方面着手,提出改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业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盐碱化,水污染,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导致的农田污染。美国在面对农业环境问题时主要制定了土壤保护、限制用水和防治水资源污染以及控制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方面的法律,并采取分类控制、联邦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法律制度,为美国农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制度基础。我国应及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在建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基础上,建立政府企业环境问责双轨制度,采用综合环境制度解决水污染问题,完善我国《农药管理条例》的措施来解决农业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商号权的法律保护,大多制定了《商法典》《商标法》或者通过其他法律来保护商号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商号权法律保护体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晚,对商号权的保护重视不够,尚未建立完善的商号权法律保护体系.界定了商号和商号权概念,分析了商号权的性质,阐述了我国商号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层面关于保护电力设施的法律规范滞后、缺项的背景下,各地特别注重保护电力设施立法,丰富完善了电力法律制度。文章从电力设施范围、电力设施保护区、电力设施保护标志、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机制、"线房"、"线树"矛盾、破坏电力设施禁止性规范、爆破作业、废旧电力设施器材设备购销、运维抢修电力设施、紧急避险等10个方面介绍了地方立法关于电力设施保护法律制度的创新、突破与立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国家生态安全因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和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的与日俱增,国家生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从战略高度关注国家生态安全,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合力构建了闽北历史文化村镇适宜的人居环境,其价值特色通过村落选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和地方民俗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方式得到完美呈现,集中体现了闽北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和生态观。历史文化村镇应当融入当代生活元素,创新思路,突破保护发展工作普遍存在的意识淡漠、资金短缺、措施不力的难题,整合政府和市场力量,寓保护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挖掘扩大历史文化村镇的社会影响,形成闽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促进遗产资源持续和多方位地释放出文化价值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