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是河岸地区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接替层系,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环境、岩心观察、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测井曲线特征等相标志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单井相分析基础上,进行连井对比,分析认为,河岸地区沙一段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交替沉积环境,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前缘席状砂、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并对该区内微相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微相带与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参考区域地质背景,结合锡14块内岩心、录井分析化验结果,挖掘锡14块都一段岩心相标志信息,识别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特征。通过提取反映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和幅值信息,分析测井资料与岩心相对应关系,建立锡14块都一段的测井相模式。综合岩心相、测井相综合分析,明确了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垂向演化,为各小层平面沉积微相和砂体分布研究及储层非均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普光气田礁滩相气田的发现,展示了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内部早期成因的礁滩相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该类储层的优劣严格受沉积微相和微古地貌起伏所控制。因此,研究礁滩相发育分布尤为必要。本文以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系长兴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礁滩相颗粒岩测井相分析、单井礁滩体的沉积微相演化分析,阐明了该区块礁滩相储层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化特征,为普光气田优质高效开发奠定了沉积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沉积微相是沉积体系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而其沉积特征可以用测井曲线来反映.通过研究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测井曲线形态与沉积特征的关系,本文描述了江55区块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最终识别出区块的主要沉积徽相类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王集油田核三段三角洲沉积微相研究,将研究区沉积微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河道间湾和前三角洲泥岩五种微相,对每类沉积微相的岩性、粒度、测井曲线、物性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相识别模式,绘制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图,总结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沉积微相研究是认识储层各种物性特征的重要基础。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Ⅵ、Ⅶ油组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认目的层为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微相。研究表明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物性较好,远砂坝、席状砂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反映了沉积微相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新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为油气田的开发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测井、扫描电镜和压汞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之上,对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新城区长2油层组进行了沉积相、储层特征研究,分析了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长2储层主要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河口砂坝和泛滥平原微相;孔隙类型有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微裂隙等,以粒间孔为主,溶孔次之;平均孔隙度11.6%,平均渗透率9.95×10~(-3)μm~2,为低孔低渗储层;沉积环境是储层发育的基本控制因素,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都是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永乐油田肇29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定了该区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席状砂等。结合区域沉积相资料,根据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对本区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基于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研究区杜家台油层沉积环境研究,论述杜家台油层的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建立相应的测井相识别标志。锦98块杜家台油层为滨浅湖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有扇三角洲相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分支间湾微相和滨浅湖相。  相似文献   

10.
齐37井区杜家台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工设计通讯》2016,(6):25-26
通过对曙103井区钻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研究,认识了该井区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对该井区杜家台油层储层进行沉积相及微相划分,分别描述了储层沉积微相特征和物性特征,讨论了储层物性与沉积微相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秦明  马世忠  秦旗 《当代化工》2014,(6):1087-1089
徐30区块位于榆树林油田西南部,葡萄花油层是其主要目的层。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测井相要素,并结合研究区沉积特征,探讨了榆树林油田徐30区块葡萄花油层的沉积微相类型。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目的层段具有明显的水下分流河道特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主体、席状砂、席内缘、席外缘5种微相。进一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建立测井微相模式,绘制出9个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为徐30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为油水分布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赵进义  孙明  刘玲  李浩  代振龙 《辽宁化工》2012,41(10):1046-1049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烟雾峁区域的构造背景及沉积演化历史,综合利用钻井取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确定沉积相标志,通过测井相分析及沉积微相剖面、平面的展布特征,认识烟雾峁区块长6储层沉积微相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研究认为烟雾峁区域长6储层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分流间湾三种沉积微相.此外沉积微相的分布控制着储层的发育,油气成藏和油藏类型明显受沉积相的影响,厚度大、连片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其主要储集层.因此对本区的沉积微相研究清楚对认识烟雾峁区域的长6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沉积相各种标志的分析,认为陕北松新区长6储层属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1为三角洲平原沉积,长62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探讨了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该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本区主要含油砂体。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相对该区油藏的形成和油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飞  张玉婷  聂青 《辽宁化工》2011,40(9):995-997
老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靖边县境内,中侏罗统延安组延9油层组是其主力油层。基于该区域沉积背景,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储层岩性分析、沉积构造特征等资料,对该区域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靖边油田老庄区域延安组延9油层组属于曲流河亚相充填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和河漫滩两种微相;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显示该区储层砂体以河道沉积为主,储层物性较好,储油能力较强;河漫滩沉积储层物性差,基本无储油能力。  相似文献   

15.
川西Y地区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层具有物性差、岩性多变、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等特征,传统的储层参数测井评价方法在多方面受到限制,储层参数测井评价已经成为制约储层测井评价的主要原因。通过储层基本特征分析表明,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储层沉积微相、岩性和储层孔隙结构,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进积层的顶部和退积层底部的水下分流河道。本文针对该区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基于岩石物理特征、储层孔隙结构建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储层分类参数评价方法。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套方法可极大提高低孔低渗储层参数评价可靠性和扩大模型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垂向序列、测井曲线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综合分析,认为九龙泉一带长2、长3油层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砂体以辫状河水上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主要有水上分流河道、河道间2种微相类型。该区沉积微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并非唯一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早白垩世开始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三角洲前积推进过程中,受区内陡缓相间的阶梯状地形影响,自北向南形成的拉长状深水海底扇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对海底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以储集层段下部的舌状席状砂(朵叶)和储集层段上部河道沉积为主。岩心分析可识别水道底部滞留沉积、碎屑流沉积、泥质天然堤沉积、砂质天然堤沉积、递变层理的浊积水道沉积、块状朵叶体砂岩和混合砂/页岩段7种岩相,建立本区的沉积模式,对于储层研究更加准确、高效。  相似文献   

18.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进行沉积、储层和构造等研究的基础。本文以区域地质概况和丰富的钻井、测井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采用"旋回对比、逐级控制"的原则,对鄯善油田的主力含油层系进行了精细化的地层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9.
在了解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的情况下,结合岩心观察、测井等资料,通过岩心特性、沉积构造特征及测井相分析,分析了文南沙二下亚段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展布特征,确定了文南沙二下亚段为一套间歇性扩张背景下发育的季节湖-三角洲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侧翼、支流间湾沉积微相,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微相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是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的主力储集层。  相似文献   

20.
借助大量钻测井、岩心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并结合多种测试方法及分析手段,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地层、构造、储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储层特征等基础上,进一步对长6油气藏进行全面综合剖析,指出长6油气藏类型主要为:①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②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③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④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在综上研究基础上,最终总结及建立了长6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