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以AM(丙烯酰胺)、AMPS(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VP(N-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单体,APS(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型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三元聚合物基稠化剂。着重探讨了反应单体配比、单体浓度、引发剂掺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三元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稠性、耐热性和耐盐性,其最佳合成条件是m(AM)∶m(AMPS)∶m(NVP)=7.3∶2.0∶0.7、单体浓度为30%、w(氧化还原型引发剂)=0.2%(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4 h、m(APS)∶m(亚硫酸氢钠)=1∶1和体系pH=7。  相似文献   

2.
通过发散法合成了各代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整代PAMAM树状大分子合成的最适宜条件为:反应时间24 h,反应温度25℃,n(0.5代PAMAM树状大分子):n(乙二胺)=1:8,溶剂甲醇占总溶液质量分数的20%.用红外光谱对各代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证明合成产物是目标分子结构.处理胜利油田孤岛四号联合站污水实验表明,合成的3.0代PAMAM树状大分子除油效果最佳,除油效果好于现场使用的进口药剂罗曼哈斯,在加剂量为70 mg/L时,含油从888.7 mg/L降到132.5 mg/L,除油率可达到85.1%,悬浮物从138 mg/L降到73 mg/L.  相似文献   

3.
聚氧乙烯链封端的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酰氯法,用丙烯酰氯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为原料,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丙烯酰端基的聚氧乙烯大单体(PEO-A)。实验证明,较佳的原料摩尔比n(PEG)∶n(CH2CHCOCl)∶n〔(CH3CH2)3N〕=2∶1∶1。然后以聚氧乙烯大单体为端基改性剂,在氮气保护下50℃四氢呋喃溶液中分别与G1.0~G4.0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96h,合成出了聚氧乙烯(PEO)链封端的非离子型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全红平  明显森 《精细化工》2013,30(5):570-574
采用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与具有大分子侧链聚氧乙烯基(C2H4O)n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三元共聚得到钻井液用降滤失剂SJ-1,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价。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合成方案为:单体质量分数为15%,反应温度控制在6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2%,n(AM)∶n(AMPS)∶n(APEG)=14∶5∶1。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可知,所合成的聚合物结构和预计的结构一致。性能评价表明,所合成的聚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温能力(200℃),在盐质量分数为30%的盐水泥浆中仍具有较好的降失水能力。  相似文献   

5.
魏晓飞  王明刚 《化工进展》2012,31(9):2049-2052
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2-(N,N-二亚甲基羧基)胺甲基-丙烯酰胺基二乙酸(MOPBG)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制备了一种针对油气田使用的新型共聚物阻垢剂。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测定了共聚物的结构和不同配比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能;采用静态阻垢法研究了共聚物浓度对硫酸钡阻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配比为n(MOPBG)∶n(AMPS)=3∶(1.5~2)时,共聚物具有最佳的耐热性能。阻垢效果最优共聚物添加量分别为:共聚物[n(MOPBG)∶n(AMPS)=3∶1.5]为20 mg/L,阻垢率为 98.9%;共聚物[n(MOPBG)∶n(AMPS)=3∶2]为15 mg/L,阻垢率为 96.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探讨了共聚物的阻垢机理。  相似文献   

6.
MA/SAS/AMPS共聚物耐高温钻井液降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耐240℃高温的水基钻井液降粘剂马来酸酐/丙烯磺酸钠/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MA/SAS/AMPS)三元共聚物。优选反应条件为:水溶液聚合,n(MA)∶n(SAS)∶n(AMPS)=5∶4∶4,引发剂w(过硫酸铵)=3.0%,w(单体)=45%,共聚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h,得到MA/SAS/AMPS共聚物。室内实验证明,加入0.5%该共聚物使淡水基浆在常温下表观粘度由45mPa·s降至30mPa·s,降粘率为80.2%,加入0.5%使淡水基浆在240℃老化16h后的表观粘度由50mPa·s降至34mPa·s,降粘率为65%。  相似文献   

7.
种衣剂用AMPS/VAc/BA三元共聚成膜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液共聚法,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性阴离子单体、醋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丁酯(BA)为疏水性酯类单体,合成了种衣剂用AMPS/VAc/BA三元共聚成膜剂。考察了AMPS、乳化剂和交联剂用量等对成膜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W(复合乳化剂)=6%{其中m[乙氧基化壬基酚磺基琥珀酸半酯二钠盐(DNS-1035)]∶m[十二烷基硫酸钠(SDS)]=3∶1)、W(交联剂0.5%N,N-亚甲基丙烯酰胺水溶液)=3%和W(阴离子单体AMPS)=8%且m(VAc)∶m(BA)=1∶1时,成膜剂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首先以二乙醇胺(DEA)、丁二酸酐(SAA)和丙烯酸为原料制备了单体超支化聚酰胺酯(HBPAE),随后HBPAE与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在过硫酸铵引发下、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超支化聚合物HBPAE-AMPS。最佳合成条件为:投料质量比m(HBPAE):m(AMPS)=1:5.5、微波合成温度为70℃、功率为500 W、合成时间为50 min。在此基础上,通过红外光谱(IR)、静态阻垢法和电导法、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EIS)对其结构组成、阻垢性能、缓蚀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HBPAE-AMPS有良好的阻垢缓蚀性,当投入量为50 mg/L时阻垢率达83.6%,缓蚀率达76.9%。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氯化钯为钯源,在不加任何还原剂和引发剂的情况下,采用微波辐照法合成纳米钯/P(AM–AMPS)复合材料。研究了溶液的酸碱度、单体的摩尔比、微波辐照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p H为7.0左右,n(AM)∶n(AMPS)=4,微波辐照时间45 min时聚合物体系的反应程度最大。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钯复合材料,结果显示:聚合物呈网状结构,具有很好的包覆性;钯粒子的粒径约为20 nm。  相似文献   

10.
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单体,亚硫氢酸钠-过硫酸铵(质量比为1∶2)为引发剂,制备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钾-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PAADN)。得到的最优合成条件为:m(AM)∶m(AMPS)∶m(DMDAAC)∶m(NVP)=51∶40∶3∶6,总单体质量分数为20%,反应温度为55℃,p H=7,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5%,反应时间为5 h。并对该聚合物进行红外和热稳定性测试。红外光谱图中未显示双键特征峰,并且含有各个单体特征官能团峰,证明单体全部参与反应;热重-热差分析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26.5℃;该降滤失剂对淡水、盐水、人工模拟海水基浆均表现出良好的降失水效果。  相似文献   

11.
AM/AMPS二元吸水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洋  谢建军  康红梅  王行柱  张新颖 《精细化工》2002,19(10):584-586,592
以N ,N 亚甲基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 ,采用溶液聚合制备了AM/AMPS高吸水性树脂 ,并用正交实验及单因素考察法对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条件 :w(交联剂 ) =0 0 1 %、w(单体 ) =2 0 %、中和度为 65 %、n(AMPS)∶n(AM ) =1∶1、w (引发剂 ) =0 0 2 %、反应温度 50~ 80℃、反应时间 7h ,在此条件下合成的共聚物于室温下吸蒸馏水最大达2 2 1 5倍 ,吸w(NaCl) =0 9%水溶液最大为 1 1 9倍。  相似文献   

12.
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的阳离子改性及絮凝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种阳离子单体,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分别对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进行了端基阳离子改性,改性产物作为絮凝剂用于处理油田污水.使用模拟三元复合驱油田污水,研究了PAM-AM改性反应条件对产物絮凝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产物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实验表明,优选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反应...  相似文献   

13.
马来酸酐水溶液共聚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荆国华  唐受印  戴友芝 《精细化工》2001,18(11):650-652
选择不同配比和用量的 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基磺酸 (AMPS)、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基膦酸 (AMPP)、丙烯酸 (AA)、丙烯酰胺 (AM)、丙烯酸甲酯等 5种聚合单体和过硫酸盐 -Fe2 + 、过氧化氢 -Fe2 + 、过硫酸盐 -次磷酸盐、过氧化氢 -次磷酸盐等 4组引发体系与马来酸酐共聚合成一系列共聚物 ,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AMPS可作为此共聚体系第二单体 ,在所考察的第三单体、引发体系中 ,以AMPP、过氧化氢 次磷酸盐为最佳。当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 10 % [以次磷酸盐的质量计 ,m(过氧化氢 )∶m(次磷酸盐 ) =1.0∶1.2 ],m(MA)∶m(AMPS) =8∶6时合成的共聚物聚合率达 93.41% ,在加药质量浓度分别为 12mg/L和 18mg/L条件下 ,该共聚物对CaCO3 和Ca3(PO4 ) 2 垢的阻垢率分别为 6 6 .2 9%和 10 0 % ;在相同引发剂用量和加药质量浓度下 ,m(MA)∶m(AMPS)∶m(AMPP) =10∶4∶1时合成的三元共聚物的聚合率为 92 80 % ,对CaCO3和Ca3(PO4 ) 2 垢的阻垢率分别为 97.6 1%和 95 .92 %  相似文献   

14.
AA-MAn-AMPS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分散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将丙烯酸(AA) 、马来酸酐(MAn)、2 丙烯酰氨基 2 甲基丙烷磺酸(AMPS) 按一定单体物质的量比进行共聚, 合成了系列AA- MAn- AMPS共聚物。探讨了它们对Ca3(PO4)2 的阻垢率与共聚物用量、共聚物单体物质的量比的关系,研究了共聚物在稳定锌、分散氧化铁方面的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B[ n (AA)∶n(MAn)∶n(AMPS) = 70∶20∶10] 对Ca3(PO4)2 具有优良的阻垢分散性能, 当w(Ca2+) =150 ×10-6, w(PO43- )= 6×10- 6,pH=9-0,θ=50 ℃,t = 10 h,共聚物的质量分数=10×10-6 时,对Ca3(PO4)2 的阻垢率达99-45% ;共聚物G[ n(AA)∶n(MAn)∶n(AMPS) =70∶15∶15]则具有良好的稳定锌能力,当w(Zn2+)=10×10-6 ,pH=8-8~9-0,θ= 50 ℃,t = 24 h,共聚物的质量分数= 10 ×10-6 时,对Zn(OH)2 的阻垢率达74-42% 。B、G均具有较好的分散氧化铁性能。AA- MAn - AMPS共聚物可用作工业循环冷却水的阻垢分散剂。  相似文献   

15.
新型硫酸钡阻垢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晓娟  谢志海  张旭  李莉  降晓艳 《化学工程》2011,39(2):76-78,90
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甲酯(MAC)为单体,采用水溶剂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四元共聚物阻垢剂;研究了聚合条件对共聚物阻硫酸钡垢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单体摩尔比n(MA): n(AA): n(AMPS): n(MAC)=7: 6: 2: 4,引发剂...  相似文献   

16.
以H2SO4为催化剂、硅胶为吸水剂(S)进行丙烯酸(AA)和Span80的酯化反应,合成了聚合型乳化剂Span80丙烯酸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吸水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较理想的合成工艺条件:n(H2SO4)∶n(AA)∶n(Span80)=0.28∶1∶1、m(S)∶m(AA)=1.1∶1、酯化温度110℃。研究了该酯化反应动力学,确定该酯化反应为二级反应,表观反应活化能为57.83 kJ/mol。  相似文献   

17.
S2O2-8/ZrO2-SiO2催化合成乳酸正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以S2O2-8/ZrO2-SiO2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乳酸正丁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原料配比n(Zr)∶n(Si)=1∶15,醇酸物质的量的比为4.5∶1,催化剂用量1.0 g,乳酸用量为0.083 mol的情况下,反应时间为3.0 h,酯化率可达97.3 %。催化剂可重复使用6次以上。  相似文献   

18.
聚酯多元醇是合成聚氨酯的主要原料,该文对1,2-环己二醇的衍生物聚己二酸-1,2-环己二醇酯的合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升温方式、反应时间、减压时间、催化剂的用量和稳定剂的用量等因素对所合成的聚酯多元醇的酸值、羟值、相对分子质量和反应程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优选法对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合成聚己二酸-1,2-环己二醇酯的较佳工艺条件:缩聚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3 h,n(1,2-环己二醇)∶n(己二酸)=1.6∶1,催化剂的用量为己二酸投料质量的0.8%,稳定剂用量为己二酸投料质量的0.3%。在此条件下合成出的聚己二酸-1,2-环己二醇酯为淡黄色、透明黏稠液体,酸值<9.3 mg/g,羟值50~70 mg/g,相对分子质量1 000~2 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