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中华  张沛  孙海军 《规划师》2012,28(10):86-9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环境恶劣,在城乡统筹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将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稳定地转移出去,推动该地区城镇化进程,以实现更加有效的城乡统筹建设。研究依托国家近年来非常关注西部生态脆弱性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背景,以陕南秦岭地区为案例,提出要立足西部山地的地域、生态、环境特色,以及经济与社会文化特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律,在参考国内外其他城市人口转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影响要素的识别,构建基于城乡居民点、产业园区、交通、生态的人口转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冀中南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和产业模式等要素的研究,梳理出冀中南地区县域发展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在京津冀区域内,该地区乡镇工业发达,但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模式粗犷,发育呈低端扁平化;工业发展粗放,环境风险较大;乡村居民呈现高机动化下的城乡双栖、工农兼业现象;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严重,扶贫任务艰巨等。据此本文提出,未来的城镇化建设须引导人口、产业向县城及重点村镇适度集聚;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和能源转型;利用差异化策略来带动农民扶贫增收等策略。文章认为,相关部门应针对县城和村镇进行城镇化引导:产业规划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构建产业信息化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全面升级;规划建设部门应调整空间供给、基础设施和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应通过重点产业扶持、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努力带动农民扶贫增收,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在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肖辉 《城市规划学刊》2000,(1):58-62,76
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洞泾、泗泾、九亭三镇为例,探讨乡镇工业发展对小城镇农业、农民生活、城镇化.城镇建设、城镇用地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上海市郊区乡镇工业的布局特征,并对上海市郊区乡镇工业与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以产业、人口、文化与空间为其内涵。本文通过统计数据说明近十五年我国空间城镇化已经超过人口发展,出现忽略产业的趋势,并对有工业基础和以农业为主的两个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论证:无论有无工业基础,地方城镇都呈现出空间构造的特征。它们首先通过新农村建设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随后,有工业基础的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侵占工业用地和耕地;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则在规划工业区的同时,为换取开发资金,将大量用地指标转让给中心城市开发,进行城乡捆绑式的发展。笔者认为,过度的空间构造源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并带来经济泡沫、资源矛盾与社会冲突。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应该回归到"人口、文化、空间与产业的协调综合发展"之上来。  相似文献   

5.
生态导向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面临着城乡建设的巨大威胁.为此,立足于规划的空间资源配置职能,关注边缘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城乡空间统筹、建设与非建设用地整合、多目标综合、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兼顾的规划策略,并以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规划实践为例,从自然环境保护、城镇建设控制、乡村建设引导三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并非以人为本,且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期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乡村地区日益凋敝;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用地粗放低效,规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我国城镇化发展是人口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随着城镇人口发展,城镇土地使用面积相应要扩大,但如何在城镇化与农民利益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尤其是城镇及其周边置土地换问题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 一、农村宅基地置换的空间过程 由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一方面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即提高城镇内部低效用地水平,置换主要是将城镇内部农村居民点置换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要连片发展用地,目前置换主要发生在城镇周边,即空间特点就是内部性发展和外围性扩张.  相似文献   

8.
遵循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结合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考虑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口就业、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了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个课题主要关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镇化问题,为我国城市发展寻找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城镇化的基本状态主要通过城镇化的特征分析来看其影响,包括跨区域流动、农民工的数量以及流动的状况。另外,未来在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和区域工资水平差距等多因素影响下,人口流动呈现出区域板块特征和以县为单元的区域性流动趋势——城乡双栖。工业兼业现象显著,抽样调查显示,40岁以上就近就业,农业兼业和务农的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梳理凌河流域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城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构建流域生态治理体系为线索,提出区域发展重点是推动流域特色农旅发展,引导传统产业集聚,带动流域产业发展转型,促进流域城镇建设,实现流域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城镇统筹发展。本文提出应首先结合地质灾害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水源地保护、用地类型等要素划定生态控制线与生态控制区,其次进行旅游、矿产、特色农林资源、重要产业园区、区域交通设施等重要发展要素空间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流域生态治理要求及资源条件相匹配的分类分区城镇职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滨河乡镇地区空间分区,引导区域有序发展,以期对其他流域治理地区的区域城镇规划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地方把城镇化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通过推进城镇化,许多城镇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面貌大为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以低价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和拆迁百姓房屋、滥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城镇化,使得一些群众主要是农民和拆迁户并没有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受益,生活状况反而更加困难,收入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不稳定因素增加。资源浪费严重,农业受到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使城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一致,使广大…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示出,其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人口城镇化与生产要素的城镇集聚背离,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格局。本文以四川藏区为例,全面揭示藏区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差异与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转移特征,分析藏区建制镇发展面临的五大约束,提出促进藏区城镇体系建设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金刚 《室内设计》2018,(3):42-46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语境 下,传统城镇化分析框架与沿海经验并不能 有效适用于山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有 必要从“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城镇 化的特征与机制。本文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 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以“人的城镇 化”为主线,对其人口城镇化特征与机制进 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山地民族地区 特殊的经济社会、人口流动背景下,其人口 流动具有“乡村老龄人口广泛兼业、非制造 业带动城镇就业、公共服务集聚非就业性人 群”等重要特征,进而形成了面向不同人口来 源的、不同于沿海经验的复合型人口城镇化 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渝东南未来城镇 化趋势进行判断,并对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 人口转移路线进行了模拟,继而提出了相应 的人口城镇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梯度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农民、农村和城镇3个主体视角对当前城镇化模式进行反思,认为其存在农村人口城镇化路径受阻、半城镇化造成资源浪费及城镇服务能力增长与城镇化人口增长非同步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梯度城镇化模式,并论述了实现梯度城镇化的4个阶段及各阶段的实施策略。梯度城镇化的提出有助于缓解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大量涌入城镇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造成的压力;降低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成本,使更多城镇边缘区的农民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溢出效益;增加城镇化过程的弹性,增强城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0,(Z2)
绿洲地区城乡发展具有水资源指向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交通干线依托性的特点。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特点,策勒县城乡规划在镇域和镇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增加绿洲规划层次,着重对绿洲生态、用地及交通布局进行安排;通过分析绿洲生态条件,确定绿洲人口与产业规模;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完善绿洲沙漠防护林体系;保留绿洲原有空间肌理,建立集约的城镇建设用地模式,降低重大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高速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协调关系往往被忽略,而这也是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城镇建设安全隐患重重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巩义市城乡总体规划中的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为例,对城乡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定量评价方法、实践作业方式进行了探索,并结合对现状城乡建设行为的分析,指出了城乡发展用地选择和土地规划利用的主要策略,为科学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刚刚闭幕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城镇化建设摆在了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  相似文献   

18.
城镇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是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城镇既是区域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破解生态约束下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生态城镇建设的经典理论的梳理和回顾,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城镇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设构想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浩 《规划师》2007,23(12):9-14
美国城镇密集地区是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的产物,其推动力量主要包括人口的增长、农业发展的推力和工业革命的引力、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联邦政府的政策导向等.美国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中心城区衰落、郊区建设非人性化、社会问题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国当前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必须树立辩证的认识观,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把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放在首位,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城镇规划 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绿色城镇化的重要群体,是改变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与生态城市相比,生态城镇建设规模适中,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好,发展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