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研究了1’-十八烷基-3’,3’,-二甲基-6,8-二硝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的逆向光致变色特性,通过吸收光谱测定了其在不同溶剂中可见光照后无色体的开环生色速率常数及在甲醇中有色体光照关环的光量子产率,发现溶剂的极性对开环有色体的吸收光谱影响较大,但对无色体的开环速率常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利用^1HNMR分析了SP和MC的结构,证实了MC处于反式构型。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5-[N-(叔丁氧甲酰基)氨基]-1,3,3-三甲基-6′-硝基吲哚啉螺吡喃(BOCSPI)和5-[N-(叔丁氧甲酰基)氨基]-1,3,3-三甲基-6′-硝基-8′-甲氧基吲哚啉螺吡喃(BOCSPII)两种光致变色化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其在溶液和以不同质量比掺杂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膜中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表明螺吡喃的高掺杂量不利于其开环和闭环态的转化,BOCSPII分子中的甲氧基有利于有色开环体的部花菁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孙宾宾  薛科创 《化学工程师》2022,36(5):64-66+90
螺吡喃是一类研究较为广泛的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光信息记录与存储、分子开关、军事伪装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以关注小分子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为目的,综述了螺吡喃、螺硫代吡喃、螺硒代吡喃的合成方法,介绍了超声波、微波技术在螺吡喃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指出了小分子螺吡喃类化合物合成领域尚待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光致变色化合物螺萘并吡喃的合成及光谱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萘酚、苯肼和3-甲基-2-丁酮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含萘环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1,3,3-三甲基吲哚啉螺萘并吡喃,通过1H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它的分子结构,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目标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目标产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吸收光谱结果表明,目标分子(闭环体)的二氯甲烷溶液(1×10-4mol/L)在可见光区基本无吸收而呈现无色,但经254 nm的紫外光照射后其开环体在480 nm处有较强的吸收而呈现红色(A=1.1),停止紫外光照射溶液恢复为无色,显示了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发光光谱结果显示,目标分子经紫外光激发后其开环体在433 nm处有较强的蓝光发射。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种螺吡喃类化合物3,3-二甲基-N-甲基-5-氯-6-氯苯并螺吡喃,借助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检测手段分别对中间体及最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光致变色性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代基的性质对吲哚啉螺吡喃的光致变色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吲哚啉螺吡喃是一种重要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由于具有良好的变色回复性、抗疲劳性而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合成了1′-羟乙基-3′,3′-二甲基吲哚啉- 6-硝基螺吡喃,研究了该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交替照射下紫外吸收强度的变化,并测试了光照前后化合物的荧光光谱.在开环态时,化合物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可以成功应用于细胞成像,在活细胞中可获得清晰的荧光成像图,同时也可以发挥螺吡喃光致变色可循环、耐疲劳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含三甲胺和十八叔胺阳离子基团的螺吡喃染料,采用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二维谱等手段,对染料及其中间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结果表明,含三甲胺阳离子基团的螺吡喃染料具有逆光致变色性和酸致变色性;含十八叔胺阳离子基团的螺吡喃染料仅仅表现出正常的光致变色性。  相似文献   

8.
钱鹰 《化工时刊》1998,12(11):22-23
合成了两种螺吡喃衍生物SP18和SP1801,用核磁共振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光致变色特性。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种结合了螺吡喃(SP)的光致变色水凝胶,即N-乙烯基吡咯烷酮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水凝胶.红外光谱和溶胀实验的结果都表明,螺吡喃很好地结合进了水凝胶里.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证明,合成的水凝胶具有光致变色特性,水凝胶对周期性交替的紫外光照射和黑暗条件的响应情况可以说明其光致变色的可回复性.从荧光显微镜照片可以...  相似文献   

10.
变色树脂镜片及光致变色染料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变色树脂镜片的历史、发展、树脂类型、镜片制作工艺,从化学键变化角度分析了光致变色染料的类型及性能筛选,并深入探讨了螺吡喃和螺嗪类光致变色染料的性能影响因素和结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禹兴海  傅正生  韩玉琦  刘文娟  冯雷 《应用化工》2010,39(2):251-253,257
制备了水杨醛缩邻(对)氨基苯甲酸Schiff碱,利用红外(IR)、核磁(1H NMR)光谱和元素分析仪(EMS)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两种Schiff碱在乙醇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两种Schiff碱都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其变色过程是由烯醇式结构向酮式结构转变,不存在其它形式的光分解副反应。该类化合物与金属铜离子(Cu2+)能形成稳定配合物,且配合物也具有较好光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2.
用125 W的高压汞灯照射,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合成的2个偶氮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结果表明,热对2个偶氮化合物的光反应具有干扰作用,当消除热干扰,2个偶氮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致变色性,在热的作用下具有热致变色性;而在光和热同时作用时,2个化合物均未表现出变色性质。因此,在测试偶氮化合物光致变色性质时要避免热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3种2-芳氧基-1,8-邻苯二甲酰基萘类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结构.对产物进行了荧光光谱测定,3种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荧光强度和Stoke位移都较大.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在丙酮溶液中的光致变色行为进行了测定,3种光致变色化合物在300—600 nm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光致变色性能和较大的吸光系数.  相似文献   

14.
两个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变色性质和线性吸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胺、对甲基苯胺、间氯苯胺、水杨醛为原料,采用重氮-偶合反应方法,合成了两种含-C=N的线性偶氮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表征了其结构。将这两个化合物配成浓度1.0×10-5mol/L的DMSO溶液,用125 W高压汞灯照射不同时间后,用Shimadzu UV-2550型紫外可见光谱仪测试其紫外吸收,同时以纯DMSO作参比,这两个化合物分别在345、290 nm处的反式吸收逐渐减弱,在493、428 nm处的顺式吸收逐渐增强,表明这两个化合物有光致变色性质。用125 W高压汞灯短时间照射溶液后,这两个化合物的光致变色不明显,但其反式最大紫外吸光度和光照时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多酸阴离子的光致变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铭岫  高元哲 《化学世界》2004,45(7):384-388
综述了多酸阴离子的光致变色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同多钼酸胺、八钼酸盐、同多和杂多钨酸盐的结构特征以及光致变色的特点,阐述了多酸阴离子的光致变色机理。金属氧化物的光致变色通常是由杂质或晶体缺陷造成的。多酸阴离子的光致变色是由于在光照下,电子从氧的低能态的2p轨道跃迁到金属高能态的d轨道,即配体中的氧→金属(O→M)电荷转移(LMCT)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蒋淑恋 《陕西化工》2011,(12):2059-2062
报道了一种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1.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方法,具有较高产率。目标化合物的紫外一可见光谱在387,319,281nm处有3个等吸光点,在波长472nm处吸收变化明显,证明了1-苯氧基-9,10-蒽醌具有光致变色性,且光致变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光化学稳定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是光致变色化合物实现工业实际应用的前提和保证。研究比较了几种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可逆光致变色性的热稳定性和耐疲劳性等光化学稳定性能,提出了提高光化学稳定性的几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联苯二胺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偶联和Williamson醚合成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对称性不同端基的双偶氮类化合物,考察了溶剂、不同取代基对偶氮化合物紫外吸收影响。以4,4’-二(4-辛氧基-苯偶氮基)-联苯(Azo3)为例,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反-顺光异构化,光照10 min后达到光稳定态,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  相似文献   

19.
A hydrogen-bonded network in a 1:1 cocrystal of phenazine and meso-1,2-diphenyl-1,2-ethandiol places phenazine and diol in such a way that a thermally reversible photochromism is produce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crystal is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Thermally reversible changes in the UV/Vis and IR spectrum on irradi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eneration of paramagnetism (ESR) lead to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a light 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two phenazine molecules is followed by a double proton transfer to the nitrogen atoms of the radical anion of phenazine.  相似文献   

20.
The 1:1 cocrystallization of 1,4‐diaryl‐1,4‐bisimines (Ar–CHN–CH2‐)2 4 – 11 and substituted meso‐1,2‐diaryl‐1,2‐ethanediols 1 – 3 leads to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s in which the diol is hydrogen bonded by one of its hydroxy groups to an imine nitrogen atom of a 1,4‐bisimine. The second functionality in each molecule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ladderlike polymeric structures where each molecule of the diol is linked to two molecules of the 1,4‐bisimine and vice versa. If the diol carries electron donor groups in the aromatic residue and the 1,4‐bisimine correspondingly acceptor groups, then charge transfer interactions are observed. The excited CT complex which corresponds to a radical ion pair is stabilized by migration of a proton of a hydroxy group to the nitrogen atom of an imino group.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appearance of a N–H vibration in the IR spectra. The reorganization is also accompanied by changes in the UV/Vis spectra and by the generation of paramagnetism in the crystalline material. The results represent a type of photochromism which has its origin in a light‐induced cooperative electron–proton transfer. The photochromism is thermally rever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