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了济阳县供电公司开展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其以先创先试为工作理念,建成配电监控中心,试点建设智能用电示范村,并在用电示范村中安装了自行研发设计的智能配电箱和智能表箱,对配电台区实施在线监测和智能管理,提高了配电网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了公司与客户的良好互动,提升了公司供电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对配电台区的可控、能控、在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为公司全面建设智能化电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农网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从信息模型的标准化和智能化综合管理考虑,通过融入智能一体化配电终端这一最新智能电网技术元素,对农网配电台区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功能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配电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农村配电台区落后的通信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新增业务的需求。针对农村配电台区通信系统存在传输速率低、网络负载小、业务支撑能力有限等弊端,比对当前配电网可用的通信技术。以鲁北农村地区为例,分析Wi MAX通信与PLC通信综合应用于配电台区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10 kV配电台区普遍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运行状况无法远程监测等问题,设计了智能台区的配电网经济运行及优化高级分析系统,包括智能配电台区、IDTT配电终端、通信网络和主站建设。在智能配电台区建设方面,通过对原有配电台区的升级改造,实现对配电台区的基本监测和分析功能,并进一步设计了基于ZJP-II型配电终端的新型智能低压配电台区。重点阐述了IDTT智能配变终端的设计原理和主站的建设方案,总结了所设计系统具备的功能。该系统通过对台区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台区的负载率、可靠率、平衡率、负荷增长趋势等进行分析,对台区发生的故障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实现对配电台区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为运行管理单位进行配电台区升级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农村地区,配电台区的设备配置较低,安装设计简单,功能单一,形式多样,并且大部分只实现了配电和计量的简单功能,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农网智能化建设的需要。改造建设农网智能配电台区,实现台区信息模型的标准化和台区的智能化综合管理,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迫在眉睫。分析了农村台区的发展现状,从解决农村落后的智能化问题入手,研究开发新型智能综合配电箱及智能配变终端等设备,并提出智能台区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管理的高度智能、高度监测及控制,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加强了为电力客户服务的实惠度,并配合智能高压输电的坚强电网架构,提高整个智能电网  相似文献   

6.
丁永生 《电气自动化》2021,43(3):4-6,15
智能配电台区是智能电网的根本,配电台区一二次设备的融合已成为智能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首先对配电台区一二次设备融合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配电台区智能化设计方案,最后应用实例对配电台区一二次设备的融合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二次设备进行了多功能融合后,可为配电台区的每个土建开关站节约土地0.6 m2,实现经济效益6万元...  相似文献   

7.
《青海电力》2011,(1):62-62
3月24日,作为天津静海农网智能化试点建设的关键节点,国内首台配电台区智能终端箱在大邱庄镇满井子村安装完成。智能终端箱被称为智能农网的"神经中枢",综合了配电台区状态监测、计量管理、负荷管理、无功补偿控制、三相不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用电负荷需求不断增大,末端电压合格率低、供电可靠性低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诸城市南部为山区地形,农村电网安全基础水平不高,配电台区智能化相对较低,影响了农电服务水平。针对以上问题,国网诸城市供电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农电台区建设和管理提升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着力打造新型智能化农村配电台区。1根据用电实际,建设绝缘化配电台区  相似文献   

9.
针对配电台区自动化程度低、运行状况无法远程监测等问题,设计基于IDTT-B配电终端的智能配电台区,为运行管理单位实现配电台区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论文详细阐述了智能配电台区的建设,包括对原有配电台区的升级改造、采用基于IDTT-B配电终端的新型智能配电台区建设、通讯网络的建设、主站建设等,重点介绍了IDTT-B配电终端的开发设计,该终端集配变监测、电能质量监测、温湿度测量、低压开关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集成度高,支持远程控制、远程通讯和远程软件升级,投资小,性价比高。最后,介绍了基于IDTT-B配电终端的智能配电台区的技术特点、总体性能及应用场合。新型智能配电台区建设对于我国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配电台区存在数据采集广度和深度不足、低压设备智能化程度低、设备通信能力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对此,研究了配电台区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包括云编排技术、IPv6与 HPLC融合技术及低压设备即插即用技术,提出了全景数字监控方案,可从本质上提升配电网的建设、运维、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罗斌 《大众用电》2010,(4):34-34
2009年。随着大悟县吕王镇刘院村刘院二号配电台区改造工程的成功送电.标志着投资675.3万元的大悟县2009年电网完善工程的胜利竣工,此举是当地供电公司“五深入”致力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戴涛 《电工技术》2016,(9):75-76
针对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建设过程中智能配网新技术的应用,探究了加强农村配网智能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标准配送式智能配电台区以其建设工期短、安全系数高、检修维护方便等特征,将成为未来智能电网台区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提出了标准配送式智能配电台区全寿命周期成本方案优化模型,包括台区投资成本、报废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损耗成本和故障成本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等年值法对配电台区的成本模型进行分析,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对台区设备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配电台区的经济性。以某新建的400k VA智能配电台区进行了算例仿真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10kV配电台区降损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由于配电台区的线损主要是由变压器损耗与电力线路损耗所组成,所以配电台区的节电降耗也就是对台区所有变压器和低压线路进行择优选择与优化组合。主要探讨针对10kV配电台区的线损问题,探讨如何采取降损措施。  相似文献   

15.
配电台区是电网与广大用电客户直接连接的核心环节,通信平台是智能配电台区的重要支撑。在智能配电台区通信技术体制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文章综合配电自动化通信和智能电网通信的共通性,以《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为依据,分析对比智能配电台区可采用的各种通信方式,结合赣州电网实际情况重点论述公网通信方式的的可行性和实施方式,提出适合赣州电网的智能配电台区通信解决方案,对其他智能配电台区通信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统一部署,农网智能化建设工作将在今年得到扎实有序推进。天津静海县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农村智能配电网项目的八个试点县之一,积极参与到建设农网智能配电台区的探索中。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目前配电台区项目投资精准性不高、项目优选科学依据不足的问题,充分考虑配电台区基础数据、运维数据以及投资效益等因素,构建了配电台区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G1-熵权法的配电台区项目优化评价方法,并构建了项目优选模型,为项目优选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实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较好地兼顾了项目科学排序及专家决策两个因素,可有效解决配电台区项目的投资问题,为配电台区项目优选及资金安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网配电台区智能监控系统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农网配电台区的运行特点,开发了低成本的智能监控系统。系统分为监控终端、监控主站以及通信与安全模块三部分。基于配电台区的设计规范开发了典型监控终端;考虑到农电所下辖配电台区的数量限制,适度降低了主站系统性能要求;通过公网降低通信成本,通过软硬件加密保障数据安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设备试运行的经验,讨论了改进与升级,加强了智能控制保护开关与监控终端的配合。研发的农网配电台区智能监控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农网配电台区自动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村配电台区因大量不平衡负载导致的电能质量下降问题,首先介绍了基于无源器件的配电台区不平衡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电力电子装置的有源不平衡治理控制技术.通过在配电台区低压侧就地接入三相四线有源不平衡治理装置,实时采集不平衡负载电流,并实现对其负序/零序分量的有效补偿.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不平衡治理技术能有效改善配电台区入网电流对称性,大幅提高配电台区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20.
《华东电力》2012,(9):1570
农网智能化试点建设工程项目是国网公司2011年农网科技进步实施计划的一部分。江苏公司完成了农村低压电网运行监控及管理系统(RPM3000)开发及和2个供电所共54个智能配电台区的现场建设工作,实现了对供电所管理低压农网设备的监测和预警;完成了农村小动力客户能效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采集试点用户用电设备的用电数据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