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原油田35kV系统目前采用的接地方式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为了充分发挥35kV消弧线圈在电力系统发生接地时的消弧作用,采用消弧线圈的自动跟踪补偿调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还应加强消弧线圈和自动跟踪调谐控制装置的现场检验。  相似文献   

2.
1概述 电力系统按中性点接地方式可分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我国35kV及10kV电力系统大多数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即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相似文献   

3.
正6kV~35kV配电网系统中性点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非直接接地方式。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通常有三种接地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电阻接地。目前,企业配电网一般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属于小电流接地系统。其优点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形成短路电流回路,接地故障点电流较小,对负荷的供电影响较小,电力系统安全规程规定可继续运行1~2h。问题  相似文献   

4.
戴睿昕 《上海电力》2006,19(5):522-524
市东部分地区的35kV系统仍以手动无载调匝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为主,随着35kV电缆数量和变电站35kV出线的增多,电容电流不断增长,消弧线圈的补偿能力已无法满足正常运行方式下的过补偿要求,需进行改造。简介了35kV电网的接地方式,以及传统型和自动调谐型消弧线圈的特点,分析了市东电网消弧线圈接地现状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利用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优点,更好地应对电力系统发生的单相接地故障,提出一种基于小电流灵活接地方式的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及控制方法.通过开关控制消弧线圈的投切完成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之间的转换,系统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为断开状态,若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迅速采集故障零序信号后,马上投入消弧线圈进行补偿.利用采集获得的故障零序信号,大大提高故障选线的准确性.通过对本控制流程中的故障选线和消弧线圈补偿效果等方面的分析,并用Matlab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大量仿真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35 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勇锋 《华东电力》2000,28(12):1-4
介绍了现阶段上海地区新建220 kV变电站35 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诮情况,就不同35 kV主接线结合新型自动跟踪调谐消弧线圈的应用,针对不同消弧线圈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7.
1988年4月1日5时35分,重庆地区110kV盘溪变电站出线C相跨线断线,发生了经消弧线圈接地的110kV系统断线事故。由于处理事故无经验,系统非全相运行3小时37分、烧坏了部分电气设备,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四川重庆110kV系统经消弧线圈接地的变电站有不少,为了总结这次事故的教训,研究对策,提高处理类似故障的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山区35 kV电网雷击跳闸事故原因,提出有效的防雷措施.通过对山区35 kV电网电气参数进行现场测试,为山区35 kV系统的计算研究、运行维护及设计等提供了实际参数.结果显示:山区35 kV电网其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超过了10A,应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由于线路不进行均匀换位,使得其线路三相对地电容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电力系统中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不接地等三种方式。对3~35kV电网,常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经高阻值接地的方式,当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由于不能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往往比负荷电流小得多,所以,这种系统又称为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如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仍能不间断地供电,我国154kV和66kV以下的电力网络广泛采用着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从计量的观点来看,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网络,既不同于中性点有直接接地的网  相似文献   

11.
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消弧线圈补偿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耀芳  陈守聚 《电网技术》1999,23(11):14-18
文章针对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电容电流过大、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易引起谐振,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造价又太高的问题,提出了保留原有消弧线圈和中性点阻尼电阻,在现有结线方式下增加一套能与原消弧线圈配合的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以抵消用户无规则的电容电流变化,既限制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减少原消弧线圈操作次数,又节省了资金.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无锡新区10kV配电网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欣疆 《电工技术》2001,(9):9-10
1无锡新区10kV配电网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确定 1.1现状 目前,无锡城区10kV配电网为架空与电缆并存的混合型网络,中性点大都采用了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1998年制定的<无锡供电局110kV及以下变电所典型设计技术规定(暂行)>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市中心的变电所10kV系统中性点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且在具体设计中都考虑配套使用了自动跟踪接地补偿装置及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  相似文献   

13.
35kV系统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提高了配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不适用传统的接地选线方法。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并联中值电阻运行方式不仅对瞬时性接地和永久性接地有灭弧功能,而且能够准确选出故障线路,是中压配电网一种比较理想的中性点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与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继电保护及接地装置都有密切关系.介绍了目前电力系统中变电站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种类以及消弧线圈几种调节方式、补偿方式特点,分析了常见的故障类型,并给出相应处理方法,为检修人员的日常运行维护.保障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消弧线圈运行抽头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可以保证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消弧线圈的运行和调整基于两点:一是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电网接地电容电流,限制接地故障电流的破坏作用,使残流的接地电弧易于熄灭;二是限制中性点位移电压,防止三相对地电压偏移较大而危及电力设备的绝缘。研究消弧线圈的运行和调整,充分发挥消弧线圈作用并提高其动作成功率,对于改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运行,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最大优点是可以保证供电可靠性。消弧线圈运行和调整基于以下两点: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电网接地电容电流,限制接地故障电流的破坏作用,使残流的接地电弧易于熄灭;限制中性点位移电压,防止三相对地电压偏移较大而危及电力设备的绝缘。研究消弧线圈的运行和调整,发挥消弧线圈作用,提高动作成功率,对于改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某35千伏电力系统中性点系经消弧线圈接地。几年来的运行中,对保证系统安全供电超了显著的作用。但近二年来运行中存在着不正常的情况,现将不正常现象及发现问题介绍于后。这个系就原来安装一台3POM-550/35型消弧线圈,因系统发展很快,消弧线圈容量感到不足,又于1957年新增一台3POM-550/35型消弧线圈,此后在调整消弧线圈分头及电网操作时常出现中性点位移电压过大,超过规定的允许值,引起对通讯线的干扰及RD-7距离保护的电压回路断线闭销装置动作,造成消弧线圈多次调罄分头的现象。随着系统日益发展,新增线路的投入,引起中性点电压增大  相似文献   

18.
李敏 《江苏电器》2011,(1):38-40
消弧线圈装置可以将电容电流补偿到残流很小,使瞬时性接地故障自动消除而不影响供电.分析了10kV、35kV配电网中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电容电流的计算方法,及在工程实际中消弧线圈、接地变压器等设备的相关技术参数的选择要求.在工程实际中应根据系统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消弧线圈装置.  相似文献   

19.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在电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配电网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小电流接地各种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了比较。针对35kV,10kV不接地系统易出现弧光接地过电压以及老式消弧线圈的固定分级调档满足不了系统频繁变化时随时调谐需要的缺点,提出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的方法,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验,阐述了自动跟踪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成 《大众用电》2002,(12):22-23
在三相电力系统中,电源侧(发电机、变压器等)中性点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三种: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原水利电力部颁布的《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SDJ7-79》中规定:110kV及以上系统和1kV以下系统的中性点均采用直接接地运行方式,而3~66kV系统一般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但当3~10kV系统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20~66kV系统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时,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接地的运行方式。90年代,电力部对原过电压设计规程SDJ7-79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